灵活保障及其相关概念思辨
2018-06-27秦嘉
秦 嘉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1.灵活保障的概念及渊源
灵活保障(flexicurity)是源于欧洲的一种就业理念,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就业方式,更恰当的表述则是一种起源于欧洲的就业平衡策略。学术界没有对其概念的统一界定,Wilthagen和Rogowski认为灵活保障就业是一种策略,是国家政策有意识地培育相关劳动力市场后的结果,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劳动力市场僵化的难题;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保障劳动力市场中的弱势群体,起源于荷兰。[1]Wilthagen和Tros通过对丹麦劳动力市场的政策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灵活保障就业是一种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通过政治斗争和妥协,在强大的路径依赖背景下逐渐实现的”一种将工作、就业、收入相结合的制度集合,概念起源于丹麦。欧盟委员会提出了灵活保障的四个支柱:对所有劳动力市场上的人(雇主和雇员、外部人和内部人)弹性的、可靠的契约认可;需要全面的终生学习策略确保雇工的工作能力;有效的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降低失业率,确保工作转换之间的平滑性;提供足够的收入支持、工作激励,同时促进劳动力市场流动性。可以看出,灵活保障所涉及的范围之广、所包含内涵之深刻。
2.灵活就业和非正规就业
和灵活保障相关的两个概念是灵活就业和非正规就业,在日常用语中,两者的用法几乎一致,然而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在就业形式上几乎没有差别,但在内涵上存在一些细微差别。在对三个概念进行辨析的时候,将尽量避免对概念定义的罗列,采用表格的形式对其进行分类,随后进行分析。
2.1 灵活就业
笔者按照定义方式、起源、涉及群体、就业特征、就业形式和评价六个维度就各学者对灵活就业的定义进行归类划分(空白表格代表定义没有涉及到),表格如下:
学者 定义方式 起源 涉及群体就业特征就业形式 评价王金秋2 0 1 7[2] 直接单维资本主义积累制演变的结果,资本、国家和劳工力量失衡条件下劳动力商品化的复兴,一种必然趋势布雷弗曼(1 9 7 8)[3]直接单维李坤刚(2 0 1 7)[4] 间接多维沿袭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传统,是一种已经存在的就业形式非稳定性(稳定性:雇员与雇主直接建立关系全日制、无终止期)资本主义发展的伴生品工业化社会中一种非主流的就业的标准形态刘洪银(2 0 1 4)[5] 直接/间接多维 非正规、临时性、替代性、自己创造全部自雇佣就业、没有或者签订一年以下的短期劳动合同高文兵(2 0 1 5)[6] 直接/间接多维舒建玲、余丞薇(2 0 0 8)[7] 直接/间接多维肖云、文莉(2 0 0 7)[8]直接单维劳动时间、报酬、工作地点、福利、劳动关系等方面和现代工厂制度就业不同自主创业、非全日制、经营跨度大、弹性工作时间劳动时间、收入、地点、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方面和现代工厂制度就业不同非全日制就业、派遣就业、临时就业、兼职就业、远程就业、独立就业、承包就业、自营就业、家庭就业非主流就业方式农民工、下岗工人、低文化层次无业青年工资收入处于中等偏下层次
其中,“直接”定义方式指的是直接作出对灵活就业的界定;“间接”定义方式指的是通过其他概念进行界定,多表述为“非正规就业”或“和建立在现代工厂制中的主流就业不同”。
初步分析可以看出,各个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对灵活就业进行了概念分析。归结其共同点即为:在起源上灵活就业是一种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就业形态;就业特征为不稳定性、临时性、可替代性、流动性、非典型性劳动关系;就业形式都提到了非全日制、自营就业;在评价上多认为是一种“伴生品”,是相对于工厂制劳动就业的一种非主流就业方式。
2.2 非正规就业
非正规就业,在原有的群体维度中加入了涉及的地区,这是相较于灵活就业维度的变动。统计如下:
2.3 灵活就业和非正规就业的概念比较
(1)倾向性区别。一个是非正规就业,多用来指向发展中国家低层次的劳动力就业(informality源于国际劳工组织在上世纪70年代对非洲肯尼亚国家劳动力市场的考察),其涉及到的群体多为“边缘群体”“低收入人群”等,在“评价”这一维度被定义为是一种低质量、带有公益性的就业。反观灵活就业较少带有上述倾向性定义,肖云、文莉在灵活就业前加上了“低层次”,用来论述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群体就业情况;吕红、孙思琦也将灵活就业区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也可以说非正规就业被默认为一种“被动型”的就业。
(2)定义范围的区别。灵活就业的定义多是从劳动者一方的就业特点的角度出发,如时间上区分为部分工时就业,劳动关系上区分为具有劳动关系的临时工,劳务派遣等和不具有劳动关系的,还有从工作地点、劳动收入等微观角度来定义的。非正规就业除了微观视角外,还包括组织结构、生产规模乃至社会保障体系、税收体系等中观视角,同时囊括了劳动者、企业、政府三方。
(3)定义发展演变。在定义灵活就业的时候,布雷弗曼(1999)将其视为资本主义的伴生品,是“byproduct”, 李坤刚 (2017) 和舒建玲、 余丞薇(2008)则称之为“一种非主流就业”,用语上虽略有不同但都有“边缘化”“非中心化”的意思。非正规就业的定义则在时间维度上出现了较大变动。21世纪初常进雄(2003)、梁士坤(2010)认为非正规就业是一种低层次就业,但是刘冀徽、贾丽凤在2016年将其视为一种快速发展的就业方式。Colin C.Williams和 John Round(2008)也有类似的看法,提出早期对非正规就业的看法是消极的,剩余观念 (residue)将非正规就业看作是一种 “倒退 ”,文 章 用 “underdevelopment”和 “backwardness”来形容,现在这种观点已经受到诸多挑战。Colin C.Williams和John Round(2008)通过分析乌克兰非正式就业情况,总结了三种较为流行的观点。一是副产品观念,认为非正规就业是企业为了减轻成本、适应非正式工作安排而产生的,其工作具有低报酬、低质量劳动条件等特点,典型地表现在服装生产部门;二是补充观点,认为非正式就业和正式就业不是一种互斥,反而是一种互相补充、互相流动的动态关系,该观点多在发达国家流行;三是替代观点,这是一种被新自由主义者所推崇的观点,他们反对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过度管控,鼓吹“the real problem is not so much informality as formality”(现在的问题是非正式就业发展不够充分),进一步作出结论:不同的观点可以解释不同的非正规就业群体,目前,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观点能够整体上勾勒出非正规就业的全貌,三种观点在非正规就业群体的连续统上都可以适用。至此,非正规就业和灵活就业的界限已经模糊,这也可以说明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非正规就业定义采取了两种不同的倾向,这和地区、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市场完善程度、法律支持强度等相关,不在此赘述。
(4)灵活就业和非正规就业内涵的重合。Colin C.Williams和 John Round(2008)观点将灵活就业和非正规就业等同,C.cousins(1999)也持有相同看法。刘冀徽、贾丽凤则用了“灵活多样”这样的字眼来形容非正规就业。从源头上来看,都有学者将两个概念描述为资本主义生产制度的副产品。
换言之,灵活就业概念所指更窄,所突出的是“灵活”,所指的多是劳动力个体工作的特点,这个特点也是非正规就业所普遍蕴含的,因而二者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重合,如低层次灵活就业和非正规就业。从概念演变的角度来看,非正规就业(包含了灵活就业)也慢慢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已不单单指“低层次就业”,而且非正规就业还包括政府、企业视角,更为全面。
3.结语
综上所述,灵活保障是在上世纪70年代,于欧洲经济危机、全球化加速的大背景下,欧洲各国政府为了提高就业率、降低财政压力而结合自身劳动力市场特点、国家治理结构而作出的平衡工作灵活性和工作保护的就业促进策略。欧盟采用开放的协调方式(Open Method of Coordination)制定政策并执行,不是直接强制干预而是给予成员国充分的自主权。灵活保障政策包含对劳动力层面上的人力资本提升和就业保护,涉及到了对企业层面的自主权(包括解雇的可能性)、还有国家层面上社会保障体系和税收问题,乃至社会观念(如男女平等),是一种全方位的平衡策略。所针对的群体既包含长期失业群体、青年、老年人、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群体,也包含普通劳动力;所针对的部门既有正规部门也有非正规部门,既有非正规就业又有正规就业,是灵活就业正规化和非正规就业灵活化的过程,也是对灵活就业和非正规就业的一种整合和内涵的深化。
[1]张然.欧盟灵活保障就业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王金秋.资本积累体制、劳动力商品化与灵活雇佣[J].当代经济研究,2017(1):41-48.
[3]布雷弗曼.劳动与垄断资本[M].方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342.
[4]李坤刚.就业灵活化的世界趋势及中国的问题[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146-153.
[5]刘洪银.城镇农民工就业的非组织化及其市民化约束[J].中州学刊,2014(11):39-43.
[6]高文兵.新业态下大学生的灵活就业和创业[J].中国高等教育,2015(17):7-10.
[7]舒建玲,余丞薇.灵活就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障碍及对策——基于低人力资本灵活就业者的分析[J].经济问题,2008(6):39-41.
[8]肖云,文莉,胡同泽.中低层灵活就业群体就业意愿与就业环境的整合研究——以对3120名中低层灵活就业人员的调查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7(1):68-73.
[9]常进雄.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非正规就业[J].财经研究,2003(12):55-59.
[10]梁土坤.非正规就业与残疾人就业促进[J].经济研究导刊,2010(22):117-118.
[11]刘冀徽,贾丽凤.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就业保障问题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6,32(5):141-145.
[12]C.cousins.Society,Work and Welfare in Europe,Macmillan Press Ltd.1999.
[13]Carlos E.Siqueira1.Does Informal Employment Exist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NEW SOLUTIONS: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nd Occupational Health Policy.2016,Vol.26(2):337–339.
[14]Hussmanns,Ralf.Statistical definition of informal employment:guidelines endorsed by the 1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Labour Statisticians.”Paper prepared for the Seventh Meeting ofthe Delhi Group,New Delhi,200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