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视野下高校太极拳专项教学研究
2018-06-27杨光
杨 光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自1997年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作为体育学下的二级学科成立以来,已经有20年的学科建设历史。20年来,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从无到有取得了很大成就,不仅理论课程逐渐成熟定型,而且专项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已经由最初的武术套路、散打,逐步向健身气功、舞龙舞狮、太极拳、武术表演等方向扩展。尤其是太极拳,随着太极拳国际化、社会化传播的繁荣开展,如今它已经成为全民健身、养生医疗等领域的重要项目之一,伴随而来的是崭露头角的太极拳学院建设。目前国内有焦作大学太极武术学院(2007),河南理工大学太极拳学院(2010)、邯郸学院太极文化学院 (2014)、 云南民族学院太极国际学院(2016)、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太极拳学院(2017)及其他高校中的太极拳专项设置。太极拳作为一个专项的快速发展需要基础理论作为支撑,教学作为培养人才与专项建设的根本,应当首先予以清晰的论证。从搜集的材料来看,当前关于太极拳教学的研究成果显然不能够支撑该专项的具体实施与进展。而当前各学校中的太极拳专项教学还处于摸索阶段,缺乏课程开设的清晰思路及课程安排与设置的科学论证。因此,对高校太极拳专项教学进行研究就成为了非常有必要的课题。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法、逻辑法、访谈法等,通过中国知网、百度引擎等尽可能多地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研读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相关高校太极学院与专项教师进行访谈,对高校太极拳专项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可行的改进方略与具体设置。
1.大学教育中太极拳专项设置的目的
任何事物的发展不可能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已有事物的基础之上,受已有事物的影响。因此在分析高校太极拳专项教学之前,需要对该专项设置的来龙去脉进行梳理。
1.1 高校太极拳专项设置的来历
太极拳专项设置作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下的一个分支,建立在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之上,受该专业整体发展水平的制约与影响。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中的套路与散打专项产生于20世纪末叶我国武术申奥、改革开放后的武术热及奥运争光计划的大背景。但太极拳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下的专项设置的社会背景,与套路、散打专项设置完全不同。就社会发展水平而言,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层级。一个是刚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落后国家,人口结构主体以农民为主,传统文化出现新的生机;一个是全面开放的、经济总值世界第二,人口结构城乡各半,工业化建设趋于完善,传统文化全面复兴,健康与老龄成为新问题的现代化国家。在这种背景下的太极拳专项设置与套路、散打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历史任务和目的。在此基础上,一些学校提倡太极拳建设,2010年河南理工大学在体育学院的基础上,提出太极拳学院建设,2014年邯郸学院太极学院成立。虽然太极作为一种专项被提到很高地位,但是该专项如何建设,其培养方案如何设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与教学计划,具体设置什么样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专项教学应当以什么为主,怎样处理好它与民间太极拳学校的关系等问题,是该专业建设的前提。经访谈,各学校的太极拳专项设置只是主管者、或学校内小范围的讨论,并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就当前太极拳专项人才培养目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而言,它依然没有摆脱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套路、散打专项设置的模式。
1.2 大学教育中太极拳专项教学的特殊性
当前太极拳专项学生考入大学的基本前提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一样,学生必须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资格(邯郸学院、焦作大学除外),然后再进行包括语文、外语、政治和数学四门文化课考试,其难易程度比普通考试要低得多,依然把当前的学生看作 80、90年代纯粹从事运动训练的运动员。但是时过境迁,目前已经有一批运动员不仅运动技术水平较高,而且拥有较高的文化理论基础,而当前在招生考试与该学科的教学中,依然把学生当作运动员来培养,试图使学生在大学中取得比省市体育运动学校更好的成绩。
其实,就整体而言,较低的录取门槛,长期从事的体育竞赛活动,使运动员相比于其他普通学生来说,更显得知识面狭窄与理论积淀不足。因此,学生进入大学就应当更多地学习理论知识,力争在大学四年弥补中小学教育落下的内容,以便能够与其他专业学生拥有同样的理论知识,从各种角度合理地认识与解释太极拳专项问题。但是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长期以来形成的培养定势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 (含套路、散手)专业方向培养高水平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的长学制教育模式符合未来社会体育市场需要,有广阔的发展前景。”[1]加上当前学校对竞赛活动的政策导向、奥运争光计划等因素,大学中太极拳专项教学依然延续着重竞技、轻理论的现实,致使学生和教师依然对技能的提高情有独钟(需要指出本文并没有否定技术的重要性,只是想表明在大学教育中,理论比竞技更为重要),这就使大学中的太极拳专项教学像职业技术院校一样,只是注重对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
但“大学教育的首要职责不是教育学生如何适应未来社会,好像历史提前写好了一样,而是教育学生如何进入社会,处理各种社会关系,进行必要变革的能力”[2]。也就是说,大学教育中的太极拳专项教学应当更加注重学生对文史哲,或者说太极拳文史哲的综合学习。因此,应当改变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重竞技培养模式。在太极拳专项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综合认识,培养太极拳专项学生综合认识太极拳的社会现象,能够科学解释太极拳在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现象与问题,使学生能够系统思考与回答太极拳历史、技术体系、传承传播、训练竞赛、健康医疗、文化哲学等各种问题,是综合认识与思虑,而不是单一的技术水平提升。最终目的在于,不仅培养学生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与较深的技术底蕴,而且能够使学生对太极拳专项各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性的系统性思考,不仅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传承者或接班人,而且能够解决太极拳发展存在的问题,成为一批或一名能够引领太极拳未来发展的人。
2.太极拳专项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目标不明
本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我国经济改革所取得的非凡成就,使整个社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太极拳专项教学所依存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革,社会对太极拳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太极拳专项教学依然没有、也无法摆脱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束缚。无论是新成立的太极拳学院,还是各大体育院校中的太极拳专项教学,都依然延续着世纪之交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观念,致使学生的学习观念依然以惟竞技为最高境界,不能够去主动并有效地思考太极拳的建设与发展问题。
另外,受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大背景的影响,其培养目标在各太极学院中也制订为 “培养能够从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训练与科研的综合性人才”。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是按照竞技竞赛的模式来教育学生,把太极拳竞赛(包括竞技太极拳、传统太极拳竞技等)的模式原原本本地传授给学生,直接以《竞技太极拳规则》作为学生学习成绩考核的标准,把大学中的太极拳学习简化为太极拳技术教学,并没有围绕教学、训练、科研等进行教学。教学观念陈旧与目标的不明或错位,致使“虽然各校颁发的毕业证书,都是统一的‘普通高等教育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但是毕业生却无法胜任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3]。
2.2 教学进度不详,教学内容混乱
当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师大部分由退役后的竞技运动员承担,虽然一些运动员经受过大学教育,但是长期养成的偏竞赛实践,使大多专项教师依然偏重学生竞技水平的提升,延续着竞技为主的教学模式。导致各院校中的太极拳专项教学只是简单地写着 “专项一至专项八”内容数字,这种培养方案的制订,使一些学校专项教师教学的随意性较强,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教学安排,而没有顾及到教学的系统性问题,导致各学期专项教学内容重复、学生怠慢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实际结果是学生在大学中的学习与运动员时的区别不大,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对竞赛不感兴趣的学生技术水平降低、理论提升不足等。
2.3 教学手段与方法老套
教学手段与方法的不断提升与改进,反应着一个高校应当承担的对某一学科提升的社会责任。就目前我国的体育体制而言,国家队、省市的体工队或体育运动学校是竞技体育水平的最高代表。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各学校为了取得较高的竞技成绩允许学生可以不在大学学习,即业内通常说的“挂名”,学生并没有在大学学习,所取得的成绩也并非大学教师培养的结果。太极拳专项教学也同样如此。但是作为高等教育,太极拳专项教学就应当将国家队、各省市运动队较高明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总结和提升,并以一种较系统的方式向学生进行教授和传达,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向学生教授太极拳技术体系、教学训练、竞赛传播等方面的知识。从当前各太极学院学生的学位论文来看,选题重复、抄袭严重、水平较低、方法不适等问题较为严重,直接反映出学生培养质量较低的问题。
2.4 理论实践脱节,掌握技能单一
同其他专项一样,太极拳专项学生也要求学习运动生理学、解剖学、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中医理论基础、武术史、学校体育学、体育社会学等基础理论知识,但是由于偏竞技的专项技术教学较少去引导学生结合这些知识,让学生去思考太极拳的生理学机制、训练学原理、太极拳历史、太极拳社会现象等问题,使学生对专项的认识依然处于技术简化中,没有进行综合思考。这可以从太极拳专项教材缺失中窥见一斑,目前各院校并没有能够囊括太极拳各方面的教材。
当前大学中的太极拳教学设置,主要包括在体育教育专业中的武术专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挂靠的高水平运动队、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中的专选及普通学生参与的课余体育锻炼等,但是太极拳专项学生在毕业时需要同这些学生竞争同一岗位,而太极拳专项学生学习技能的单一性使其 “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相比,无论是在一般体育课教学,还是在理论课讲授中,多处不利”[4]。原因在于大学中的太极拳专项教学并没有围绕“教学、训练与科研”的培养目标安排相应的教学活动,经过四年的培养,学生依然不能够对如何教、如何学、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和训练、如何进行推广等问题作出明确回答,偏向技术的单一性学习使太极拳专项学生明显缺乏竞争力。
3.太极拳专项教学改进的可行方略与具体专项课程设置
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不同,它不但要培养学生的专项技术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素养,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综合思考,将专业建设纳入到人类的终极关怀中进行思考,推进人类社会的前进。因此,大学教育中的太极拳专项教学改进,应当基于大学教育进行探讨。
3.1 太极拳专项教学改进的指导思想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蔡元培)“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作为大学教育中的太极拳专项教学,理应在融入大学教育系统下,以学生为本位,以研究太极拳高深学问为目的,以培养未来社会中的太极拳大师为追求,打造具有较高太极拳技术水平和学问、具有健全人格、在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既能够完成社会期望中的大学人才要求,又能够为太极拳专项建设提供优秀的学科后备人才。即:大学中的太极拳专项教育,应当以大学教育为其基本前提,根据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的总体规划,根据该专项的特殊性,以该专业总体培养目标为准绳,重点培养学生综合性、系统性思考太极拳专项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太极拳专项在竞赛裁判、推广传播、技术历史、教学训练、科研实践等方面的综合认识与思考。
虽然当前太极拳专项学生来源依然以体育单招为主(邯郸学院除外),相比其他学科来说有其特殊性所在,但这并不能够违背大学教育的基本理论与精神,而应当培养学生“自由之意志,独立之人格”,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不单单具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因此,在具体大学教育中,就应当要求学生摒弃基础理论薄弱的心态,树立在大学中补理论不足的短板,使学生在长期的专项练习中养成吃苦耐劳精神,研究专项理论,致力于做太极拳家,而非太极拳匠。
3.2 太极拳专项教学的具体课程设置
管理未来太极拳建设与发展的代表正产生于今天的大学,而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会对未来太极拳建设的管理者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要想为未来太极拳建设提供较为全面和科学的管理代表,就应当摆脱以往培养中只注重学生技术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大学教育中接触并掌握太极拳专项技术原理与历史、科研与实践、竞赛与裁判、同类项目比较、教学与训练、推广与传播等各方面内容,使未来太极拳管理人才能够考虑到太极拳各方面的建设,而不单单是专业技术的单一思考。因此,在太极拳专项设置中就应当把上述内容分主次的、结合其他学科教学进行合理安排,明确专项一至专项八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使学生把握太极拳各方面知识。根据当前体育学科、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学设计,太极拳专项教学可以进行如下设置(如表 1)。
表1 大学教育中太极拳专项教学具体安排[5]
针对太极拳专项教学手段与方法老套的问题,专项教师应当以体育类核心课程、民族传统体育类核心课程为基础,对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改进,一方面切中太极拳教学的特殊性问题,另一方面又要加强与其他学科建设的关联性问题。即要把太极拳专项教学作为一个学科进行建设,围绕太极拳发展的各个方面编撰学科教材。
4.结论
自2010年河南理工大学成立太极拳学院以来,各地太极文化学院开始陆续成立,受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的制约与影响,太极拳专项教学存在着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目标不明、教学进度不详、教学内容混乱,教学方法与手段老套、理论与实践脱节、掌握技能单一等问题。另外,长期的重技术、轻理论教学使太极拳专项教学与大学观念存在着很多的差异。但是“今日中国的社会转型已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体育赖以存在的条件,中国体育必须摆脱路径依赖,进行新的价值目标、方向和路径的选择,这是中国社会文化和社会文化中的体育实现文化自觉,走向未来,所面对的一个深刻影响人们生活和生命的重要问题”[6]。这就要求高校中的太极拳专项教学应当在指导思想上融入大学的教育系统,以学生为本位,以研究太极拳高深学问为目的,以培养未来社会中的太极拳大师为追求,打造具有较高太极拳技术水平和学问,具有健全人格,在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重点培养学生综合性、系统性思考太极拳专项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太极拳专项在竞赛裁判、推广传播、技术历史、教学训练、科研实践等方面的综合认识与思考。
[1]徐伟军,王晓军.面向21世纪高等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231-233.
[2]皮埃尔·卡蓝默.21世纪的大学,跨文化对话(19)[M].陈力川,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12.
[3]刘轶,蔡仲林.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办学历程及发展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5):73-76.
[4]吕旭涛,洪浩.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生存与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9):78-80.
[5]孙向豪.大学教育视阈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散打专项教学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7,36(8):738-740.
[6]袁旦.时代呼唤人文体育价值观和工具理性体育价值观批判(2)———从一本西方体育学著作说起[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27(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