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合璧 痴狂人生
——感悟吴震启
2018-06-27周俊杰
文/周俊杰
WU ZHENQI
吴震启
1952年生,汉族。笔名永昊,通心堂主人,祖籍江苏,流转山东,生于河北。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吴震启艺术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联文艺创作扶持项目评审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中国书协书法行业建设委员会志愿服务工作部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协会理事、中国诗歌学会理事、《诗刊》子曰诗社顾问。中国友联画院副秘书长。中国民族名家书画院副院长。北京文化学院客座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导师、国学研究中心秘书长。
震启从八岁起习书,其启蒙如同大多数人一样从颜真卿的《勤礼碑》等帖入手。“学书当学颜”,颜体严谨、工稳充满张力的结体,雍容、丰富而华贵的线条以及雄浑、博大和堂堂正正的风格,一方面规范着习书者的用笔和结体,而在更深层次上会对习书者的性格、人格等产生深远的影响。震启习颜,固然是其师的高明选择,而震启天性对颜的钟爱也在以颜的技巧和品格主动地塑造着自己的艺术和心灵,这是一种既偶然又必然的相互选择。即使此后他又写了北魏诸碑,但至今其楷书仍以颜为主,只不过又融合了诸多因素,如魏碑的方整,草书的灵动,行书行气和章法的错落,故其楷作一方面保持了颜的规范和大气,且又于笔法、气息上糅进了时代所崇尚的强烈抒情特征和主体生命力勃发的种种意味。观其书,不用看落款就可肯定是震启的作品,这是艺术上成熟的表现。
令人惊异的是,其小楷亦达到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高度:规范、灵动、品位高雅,明显宗法晋人《黄庭经》《曹娥碑》诸帖,又融入魏晋人写经、明文衡山、王雅宜等意味。笔势遒逸俊美、婉转多姿,结字清秀飘逸、如心泉清泻,且又不乏古朴之气息,如《感事呈冯双白先生并序》《张弛有道蒲将军》等长篇之作,乃充分体现其艺术成就之代表作品。
隶书是震启的重头戏。像震启年龄段的人,习隶大多入手《曹全碑》、《张迁碑》诸碑,因为三十多年前市面上所能见到的汉碑也仅此一两种。然而少有少的好处,专注某一种碑而不旁骛其他,是学书最主要的方法,也是规律,是打牢基础,取得看家本事的必经之路。《曹全碑》秀美飞动、潇散逸宕,人谓“分书有《曹全碑》,犹真行之有赵、董,可谓知言”,是习汉碑入手取得严格法度的最佳选本。
而《张迁碑》雄浑、朴茂、稚拙而饶有古趣,与《曹全碑》之秀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震启于此二碑用功多年,深得其三昧,并能糅而化之,故其隶书之作,在雄伟傲岸大的风格中不时流露出秀媚之意味;有时又以飘逸为主,而其中又不乏浑朴旷朗之风采,但无论如何写,其隶书均脱不开汉人之气息,而隶不入汉,则终为俗格,这是后世隶书欲达新的高度绕不开的铁律。历史上凡以楷、行入隶并师法汉后诸家隶书者,作品不薄即俗,震启深明此理,故其隶书乃汉之正途,又有个人独有的笔意书意,《气守高云节,兰生白雪芬》联、《抒怀》七绝等作品,可谓之以《张迁》和《曹全》为不同主调的代表之作。此外,他偶临《石门颂》等汉代摩崖,并用以创作,笔下时出奇气,读之亦令人击节。
自作《十六字令·争》
题八大清供图
震启行草出自《十七帖》《集王圣教序》,一入手便占据制高点。一个不成文却是千古不易的规律:习行草者如不入晋,终将难成正果。尽管入手唐宋元明清均可谓学书之道,但不大踏步的“退”到晋人、退到“二王”,手下则难以脱俗,或者说登不了书法最高殿堂。震启得“二王”之韵,而笔下却取晋人爽健、开张一面,这是其心性之使然。至于草法之准、结体之妙,则在早年便已练就,底功早已修炼好,我们看其近年来草书之作,尤其小型手札,几乎件件精美,抚之令人爱不释手。
震启的过人之处,即几乎所有作品均书写自己的诗文,这是当代很少有人能达到的至境。好诗好书,诗书合璧,诗书互融,构成了他艺术世界中的一条主线。此外他还精于音律,通于茶道、棋道,并写得一手思路奇崛、意味深远的好文章,可谓之通才。有人总觉得我们这个时代出不了能与历史上相媲美的艺文人才,而我们并非很深地走入震启的艺术世界时,便可断定他向人们所贡献的一切,非大才者而不能为,非有如痴似狂的性格与人生者而不可得。震启在一则《独白》中写道:“我始终认为,人不论活着还是死去,他的价值判断要经过时间的磨洗才会被真切地认知。”这是谦虚还是自许?我们不得而知,但我相信,他的诗书作品及其性格、品格,将是当代书法复兴大潮中颇为耀眼的亮点;这位被人称为“旷世奇者”的诗人、书家,会被历史“真切地认知”的。
《张迁碑》集联
我的纳米诗
端砚铭
阳光一点 礼让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