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谱解(四)

2018-06-27温炳涛于海成

少儿美术·书法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孙过庭点画楷书

文/温炳涛 于海成

书谱局部

《书谱》是唐孙过庭著并手书的一篇书法理论专文。其对正草二体书法阐述之精辟见解,广泛为书法家所接受。致其注释、译注、临写者甚多。此卷现存墨迹,据查是孙过庭亲书,纵二十七点一厘米,横八百九十八点二四厘米,乃宗『二王』一派的清丽草书,水平之高可目为唐朝一流水平之作,受历代书家珍重。前有宋徽宗瘦金书『唐孙过庭书谱序』签,并有『宣和』联珠玺等印。原作曾经宋王巩、王诜,元虞集,明严嵩、韩世能,清孙承泽、梁清标、安岐等收藏,后入乾隆内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除墨迹本外,并有历代刻本多种传世。著名的如『太清楼本』是宋徽宗大观三年(一一〇九年)刻本,此本最好。可惜只存残片十四页,原石早佚,此为海内孤本。原墨迹缺三十余字,首开前十七字可补墨迹所缺。有张伯英、罗暖、林志钧、马叙伦、齐燕铭等跋,并有『石门吴乃琛忱珍藏』『清净』等藏印八方,由陈叔通家属捐赠给国家,现藏故宫博物院。还有薛绍彭刻本。宋以后还有几种版本,都不精(如吴说刻本、曹骖刻本、文徵明停云馆刻本、陈瓛刻本等等)。到了清朝,有天津安岐的『安刻本』较好,稍后的『三希堂本』亦好。日本也有刻本流传。

原文:

而东晋士人,互相陶①淬②。至于王、谢之族,郗、瘐之伦③,纵④不尽其神奇,咸⑤亦挹其风味。去⑥之滋⑦永⑧,斯道愈微⑨。方复闻疑称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绝⑩,无所质问;设⑩有所会⑩,缄⑩秘⑩已深。遂⑩令学者茫⑩然,莫知领要⑩,徒见成功之美,不悟⑩所致之由。

注释:

①陶:喻教育、培养。

②淬 :磨炼,勉励。陶染:熏陶感染。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然有才庸隽,气有刚柔,学有深浅,习有《雅》《郑》并性情所铄,陶染所凝。”

③伦:辈,类。

④纵:即使。

⑤咸:皆、都。《易·乾》:“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⑥去:距离,差别。

⑦滋:愈益,更加。

⑧永:久远。去之滋永:犹言离开得愈久。

⑨微:衰落。

⑩古今阻绝:古今相去甚远,时代隔绝。

⑩设:即使、假如。

⑩会:理解,领悟,懂。

⑩缄:封闭。为书信封口曰“缄”。

⑩秘:秘密。缄秘:犹指封闭隐秘。

⑩遂:于是,就。

⑩茫:模糊不清,对事理全无所知。

⑩领要:亦要领,指话语或文章的要点。《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二年》:“陛下语太多,而无领要。”

⑩悟:理解,明白,觉醒。

译文:

东晋的士大夫,互相熏陶濡染。至于王氏、谢氏的大族,郗氏、庾氏之辈,即使未能尽得书法的神奇,也深受当时书风的影响。离东晋越远,书法越衰落。后世的书家听到古人有疑问的理论反而称赞,没有掌握书法的根本,运用次要的理论指导书法。古今相隔,我们无法当面向古人求教;假如有所体会,便深藏不露;使其他学书者茫然不得要领,只看到他人书法写得精妙,没有领悟书法写得精妙的原因。

解析:

“书不学晋终下品”,虽然自唐代有此言,但从孙过庭这一小段文字可见,唐朝人重视晋朝书法的程度。唐太宗时代崇尚右军固不待言,到了孙过庭时代,唐朝士大夫心目中仍是“去之(晋)滋永,斯道愈微”。晋朝人士以书互为标榜,“尺牍书疏,千里面目”,那种林下姿态,文采风流,到了中唐,实在不是孙过庭等当时士人所能梦到的了。“晋人尚韵,唐人尚法”,书法艺术的尚韵时期,尽管在某种书体(如楷书)技术上还不十分完善,但确能达到“韵致第一”的境界,无怪乎有识的书坛人士每当掉首右军,便依依似有不尽留恋之意。

原文:

或乃就①分布②于累年,向③规矩而犹远④,图真不悟,习草将迷⑤。假令薄⑥解⑦草书,粗⑧传⑨隶法,则好溺偏固,自阂⑩通规。讵知心手会归,若同源而异派⑩;转用之术,犹共树而分条⑩者乎!加以趋变适时,行书为要;题勒方⑩,真乃居先。草不兼真,殆⑩于专谨⑩;真不通草,殊⑩非翰札⑩。

注释:

①就:到,从事,开始进入。

②分布:分间布白,指字的点画结构布置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关系的安排,即所谓结字或整体布局,构图。

③向:对着,朝着,与“背”相对。

④此二语谓对真书的书写规则无所领会,写起草书来更觉困惑。

⑤薄:轻微,少。

⑥解:懂,明白。

⑦粗:疏忽,不周密。

⑧传:传递;传送。

⑨阂:阻隔不通。

⑩派:水的支流。

⑩条:植物的细长枝。

⑩畐:同“幅”,布帛的宽度。“方畐”指方形的笺册。中国古代点诰,诏命,表奏等均用方形笺册,故“方畐”亦借指重要文书。

⑩殆:大概,几乎。

⑩谨:慎重,小心。

⑩殊:特别,很。

⑩札:古时写字的小木筒。翰札:泛指书信笔札。

译文:

有些人虽然多年注重点画结构,但离规矩还很远,临摹楷书不领悟笔法,学习草书就会迷惑不解。假使稍微能写草书,粗略地传承一些法则,便固守己见,不采用公认的法度。他们不能理解,心手交融在一起,就象水同源而流向不同;“转”和“用”的技法,就像同一棵树上分布不同枝条。适应变化和时用,行书地位重要,题榜刻石,楷书为先。草书不兼具真书,似乎近于单调拘谨;真书不参入草意,不是书信。

解析:

书法艺术虽然表面看来一色、一点、一线而已,但难也就难在这一色一点一线之中。作为大多数人能掌握的文字,人皆欲写好,而真正能从文字上升到书法艺术境界的太少。所以一旦发现有些字写出只要标榜学习某家某体,便从而习之,究竟是好是坏,是否合乎书法要求,其艺术价值根本无一准星。孙过庭自唐朝就由此感慨,可见今日妄谈创新是早有渊源的。今天有些确有心得的书家,面对“得末行末”的“创新”者只是冷眼相看,这当然不是“缄秘已深”。解决“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的办法就是以传统为法,深入学习古人留下的宝贵经验,然后手下才不致迷茫。

原文:

真①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②性③;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④点画,犹可记文。回⑤互⑥虽殊,大体相涉⑦。故亦旁通二篆,俯贯⑧八分;包括篇草,涵⑨泳飞白。若毫厘不察,则胡、越⑩殊风⑩者焉。

注释:

①真:真书,指篆书和隶书,不是楷书。

②情: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喜、怒、爱、憎、哀、惧等心理状态。

③性:人或事物的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作用等。

④亏:缺损。

⑤回:曲折,环绕,旋转。

⑥互:彼此。

⑦涉:牵连,关联。相涉:有关联的。

⑧贯:古代穿钱的绳索,穿,通,连。

⑨涵:沉,潜。泳:在水里游动。涵泳:深入体会。宋罗大经《鹤林玉露》:“正渊明诗意,诗字少意多,尤可涵泳。”

⑩胡:北胡。越:南越。胡、越:胡与越,分别指北方与南方的各民族,胡在北越在南,疏远隔绝,自然风格大不相同。

⑩风: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

译文:

真书由点画表现形态,由使转表达情感;草书由使转表达情感,由点画表现形态。草书违反使转的写法,便不是汉字;楷书缺少笔画,还可以记录成文。真书和草书虽有不同,但大体互有关系。所以还要学通大篆、小篆,融会隶书,参酌章草,浸淫飞白,如果不仔细研究,那真书和草书像北胡、南越的风俗大不相同。

解析:

《书谱》中的这一小段是楷书、草书艺术的精髓之语。关于写字和书法的形质和情性问题,孙过庭很精辟地提出了“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写字和书法的区别在于,写字仅具形质,书法不仅有形质还必须富情性。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形质——形体本质,但不一定有情性——性格感情。感动人处主要是依靠事物的性格感情。我们知道,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组成它的各个部分,都必须从方法技巧上讲究,绝不能把笔下的字作为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字符号来处理的。楷书的每一个点画都必须讲究技法,这每一点画的技法之根本就是使转——使毛笔在楷书的每一点画中正确运转。草书的形质和情性在表现手法上正和楷书相反:使转即是草书的基本笔法,因而常被写草书之人所留心,一个草书字,连起码的使转——钩环盘纡的风度都不好,当然是“不在不通之例”的了,然而在粗通草书使转的应用之后,不理解点画的表现在书中的作用的作草书者,却大有人在,莫怪写书的草书不能感动观者——无情性的草书是失败的。好的草书作品必须是柔和之中内含刚劲,流畅之中内寓稳重。综合孙过庭的见解,我们可以从“点画”“使转”在楷书、草书中的不同功用悟出组成楷书、草书的内在精神和外在表现是互相凭借和依赖的。一幅好的楷书必须是在方正稳重的外见之中寓有流畅欢快的内涵;一幅好的草书则必须实在流畅欢快的外貌之中寓有方正稳重的内涵。

原文:

至如钟繇隶奇①,张芝草圣②,此乃专精一体,以致绝伦。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③;元常不草,使转纵横④。自兹⑤以降⑥,不能兼善者,有所不逮⑦,非专精也。

注释:

①奇:臻于奇绝。

②圣:跻于圣境。

③狼藉:此之谓点画密布。

④纵横:笔势奔放。

⑤兹:这,这个,此。

⑥降:下。

⑦逮:及、达到。《荀子·尧问》:“魏武侯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译文:

至于钟繇隶书臻于奇绝,张芝草书跻于圣境,因为他们专精于一体,达到精妙绝伦。张芝不以楷书见长,但他的草书中点画起伏顿挫,钟繇不擅长草书,而他的真书中使转纵横交错。自钟繇、张芝之后,不能兼备真、草书优点的书家,达不到钟张的成就,不是因为他们专精一体。

解析:

只有做到“明察毫厘,然后极精。”孙过庭拈出钟繇、张芝二人具体分析了这个道理。草书的点画和楷书的使转,是今天写字人很难体察的。楷书要写好,绝不是平正就能表达尽的,真正的优秀楷书,是于平正之中处处体现流动、欢快,绝无呆板、涩滞之弊。要达到这个水平,关键是把草书的使转运用到楷书的每一笔中来。反之,草书绝不可草率从事,张张慌慌、轻浮流滑是草书之大忌,草书要于流畅之中求稳妥,其关键则是把楷书的点画形质(方正、端庄)寓于草书的每笔每字之中。其实,上文孙过庭所谓的“真以点画为形质,以使转为情性;草以使转为形质,以点画狼藉”,说的就是张芝草书中点画具备楷书的“形独而意连”,“元常不草而使转纵横”说的是钟繇楷书的每一笔都具备草书的源绵不断、流畅贯通。

原文:

虽篆、隶、草、章,工①用②多变,济成③厥④美,各有攸⑤宜。篆尚⑥婉⑦而通⑧,隶欲⑨精⑩而密⑩,草贵⑩流⑩而畅⑩,章务⑩检⑩而便⑩。然后凛⑩之以风神⑩,温之以妍润⑩,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验燥湿之殊节,千古依然;体老壮之异时,百龄俄顷。嗟乎,不入其门,讵窥其奥者也!

注释:

①工:技术和技术修养。

②用:物质使用的效果。

③济成:相助促成,《后汉书·卢植传》:“嵩皆资用规谋,济成其功。”

④厥:代词,其。《尚书·伊训》:“古有夏先后方懋厥德,罔有天灾。”“济成厥美”即济美,犹言在以前的基础上使美好的东西发扬光大。

⑤攸:所。《易·坤》:“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各有攸宜:指各有所宜。

⑥尚:尊崇,注重。

⑦婉:柔顺,和顺,(说话)曲折含蓄。

⑧通:没有阻碍,可以穿过,能够达到。

⑨欲:需要。

⑩精:细密的,与“粗”相对。

⑩密:精致,细致。

⑩贵:值得看重,重视。

⑩流:像水那样流动不定。

⑩畅:痛快,尽情地。

⑩务:一定。

⑩检:约束,限制。

⑩便:简单。

⑩凛:可敬、畏惧。

⑩风神:中国古代美学用语,原指人的风采神韵,后指文艺作品中的气韵。

⑩温:通“蕴”,犹指积蓄、含蓄。

译文:

虽然篆书、隶书、今草、章草,技巧和效果不同,它们表达出的精美,各有所宜:篆书注重婉转而圆通,隶书需要精劲而茂密,草书重视流动而畅达,章草务求有法度而简单。然后以风采神韵让它可敬,以妍美湿润来使它含蓄,以瘦硬老劲使它振作,以安闲雅致使它和婉。这样,可以表达作者的禀性,体现作者的哀乐。察看用笔方法,自古以来标准不变;体会壮年和老年的差别,顷刻之间即可理解。唉,没有步入书法大门,如何了解它的奥秘呢!

解析:

篆、隶、草、章四体特征的总结,孙氏此论甚精。篆书之作最忌故作古拙,使面目狰狞,篆书本身结字已古,少为时人所识,若再以古拙奇怪为追求则无法识认,所以要秀美圆通。隶书的布白不可疏阔,因为一旦疏阔则几同楷书,所以要精劲而紧密。草书行笔不可犹豫,胸有成竹一气呵成,流畅通快是草书之特色。楷书后起于各体,技法很严谨,所以作楷书之际要处处讲究(检),既有高超之艺术标准,又便于识认,这才是优秀楷书作品。以上是四体书的形体特征,仅有形体,不能感动观者,还要讲究外在风度和内在气质——外观、内涵都与精神有关。所以孙氏接下来从精神上谈了书法的内涵和外观。以凛、温、鼓、和四个字论风神、妍润、闲雅、情性。凛——速度,用劲疾之法以求体貌夺人,此风神也。温——轻清,用温柔之法达姿容秀丽,此妍润也。速度的劲疾和轻清的温柔,都是外现体貌夺人,姿容秀丽的手段。所以凛和温是外在的风度。鼓之内荡,用内发之力使得书法筋骨有力,这就是枯劲的凭藉。和——内平,用心平气和——内在的平缓使得书法稳重从容,这就是闲雅的根据。内荡而得的筋骨有力与内平而得的稳重从容,都可表现枯劲和闲雅的内在气质。其实书法最吃紧处是在“动、静”两个字中求活法。试看,“凛之以风神”是动,“温之以妍润”是静,“鼓之以枯劲”是动,“和之以闲雅”是静。这样以动、静相对照,相呼应,才能成就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猜你喜欢

孙过庭点画楷书
楷书的教与学
《兰亭序》对初唐楷书风格构造的影响
摘《书谱》孙过庭句
临帖孙过庭《书谱》
杜甫《寄韩谏议》(楷书)
论晚明立轴行草书风在清代的衰落
浅谈书法中的侧锋原理及运用
七绝·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