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引课堂巧教图形
2018-06-26孙志端
孙志端
图形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帮助学生获得必需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但是图形的学习对小学生来说也比较困难,尤其是小学高年级所学的立体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学生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空间观念发展中的一次飞跃,而小学生的知识经验储备少,思维正在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同化、接纳抽象数学知识的能力不强。因此,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一直都在努力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这个过渡,寻找学习立体图形的有效方法。
一、一把剪刀,形象理解一处关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且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他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图形学习中的动手操作,可以促进学生形象感知,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学习圆柱的侧面积时,师生准备了大量的实物,在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对比、测量等活动得出圆柱的特征后,为了更好地理解侧面积公式的由来,我充分利用剪刀这一工具,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把圆柱的侧面积剪开,有沿着高剪开的,有随意剪的,也有沿直线剪但直线不是高的,把三种情况的展开图贴在黑板上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强调沿着圆柱的高剪开的好处,明白这一个关键点的作用,而且弄明白了展开图形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自己推导出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一个演示,深刻记住一个公式
数学不仅是思维科学,也是实验科学,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操作得到数学结论,这种形式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最基本形式。数学课上的实验演示正越来越被重视,成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
我发现,在教学圆锥的体积后,学生实际运用公式时最容易出的错误经常是遗漏“[13]”。怎么有效避免这一现象呢?我觉得在研究圆锥体积的课堂上,倒沙子或倒水的实验操作是一定要进行的,它是课件演示无法代替的。课前,我没有让学生预习这部分内容,当学生看到我带着装满水的桶和圆柱、圆锥教具时,都特别兴奋,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果然,通过课堂演示,学生经历了猜想—实验—发现,经历了公式推导的真切过程,在之后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积时,牢牢地记住了不能丢掉的“[13]”。实践证明:这都是实验演示的功劳,它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
三、一个笑话,顿时明白一个概念
列宁曾经说过:“幽默是一种美丽的、健康的品质。”没有幽默感的老师,像一尊雕像。在学习圆柱的“横截面”这一概念时,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明白它指什么,也真是巧,那天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一个笑话,我灵机一动,拿到课堂上讲,果然效果不错。段子是这么说的:一次生物实验课上,老师让大家解剖蚯蚓……突然,小明同学问老师:“老师,为什么其他同学的蚯蚓切了后还能活着,就我切开后的蚯蚓死了呢?”老师走过去一看,大叫:“小明啊,谁让你纵着切它的呀!你那不是横截面而是纵截面啊。”我边讲边比画,笑话讲完了,学生都明白什么是横截面了。
四、一个变化,迅速提升一层认识
《课程标准》在阐述“空间与图形”内容时,提出很多探索性的要求,如“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等,这些过程性目标需要运用探究性活动来达成。课堂上,我已通过演示,引导学生把圆柱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顺利推导得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v=πr2h]。但是经过几年对这同一内容的教学后,总感觉不是很到位。长方体的长、宽、高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随着摆放位置的变化而变化,但棱长总和、表面积、体积都不变。一般情况下,我们把长方体底面的两条棱分别叫作长和宽,垂直于底面的棱叫作高。对应的底面和高应该有三组,求长方体的体积用底面积乘高也应该有对应的三种求法。教材中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求体积,只提示了一种底面积乘高的求法,课件演示也一般只用一种方法,给学生造成的印象当然只有一种分析法。今年在教学完这一内容后,我让学生思考:如果变形后的近似长方体放置的方向不同,得到的公式也是一样的吗?一个问题,抛给学生无限的思考,他们顿时产生了怀疑,产生了解决疑问的冲动。通过摆一摆、试一试、算一算、比一比,结果就找到了答案。理解了不管怎么放,最后推导出的公式都是一样的,我觉得这样的拓展思维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引导学生不只是单一地相信老师的演示,还要自己动手去寻求不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提升对一个问题的更深认识。
五、一组归纳,同时掌握一类方法
《圆柱和圆锥》这单元学习内容,因为计算多又繁杂而显得有些枯燥。如果单纯给學生提供大量的练习,进行题海战术,往往会事倍功半,学生在疲于计算的过程中,学习积极性也势必下降。所以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除运用必要的公式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之外,可以尽量简化题目中的数据,让学生把重点放在掌握学习方法上。特别是在学习体积时,可以通过归类比较,理清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从而同时掌握一类图形的共性,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如,在对体积进行复习时,可以先呈现题组一,让学生通过计算,自主感悟出这一组已学过图形的体积计算的共同点,即利用“体
积=底面积×高”来求得。然后再出示题组二,告诉学生这三个图形分别叫作三棱柱、六棱柱、八棱柱,让学生观察它们与前面图形有什么共同点,尝试计算出这几个图形的体积,这样就将公式计算从已学过的柱体拓展到还没学过的柱体,知识得到很好的延伸。最后,当再出示题组三时,学生也能归纳得出它与前面两组图形存在的共同点,明白了也可以利用“体积=底面积×高”这一公式来求这一类较复杂而特殊图形的体积。
总之,在空间图形的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图形教学的特点,通过实物演示,形象突破知识重点,通过对比提升,总结归纳学习方法,让学生从中掌握图形学习的一般途径,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泉州市西隅中心小学 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