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课程游戏化的思考
2018-06-26张新娟
张新娟
自全江苏省推进“课程游戏化”项目以来,各园的项目实施都是全情投入。教师们研究、探索、实践和反思着,目的是要促进幼儿的发展,提升教师的课程建设水平。
如今,我园的课程实施从“活”字入手,更贴近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幼儿的学习特点、幼儿的生活以及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整个课程建设呈现出一片自然、自主的活泼氛围。
一、活——目标的多层次
教育是一种价值引导活动,投射、蕴含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与目的预设。活动开展目的是什么,孩子会有什么样的体验,预计能获得什么样的发展,都是我们要预先设定的。在活动中,孩子的个别差异也可能会影响到预设目标的达成度,因此教师还要根据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设计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力求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最近发展区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活——内容的多元性
“一日生活皆课程”。在我们的课程中,多方面的资源的整合丰富了幼儿的活动,打开了多通道的体验,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
(一)社会、生活资源的融合
我园周边的田野、农民的劳作等都是我们活动的内容和素材。秋天,我们和孩子一起走进田间,去观察农民的辛勤劳作,去体验拾稻穗的辛苦,去感受收获的喜悦。孩子们从开始时在田野里兴奋地奔跑到专心地捡拾稻穗再到提着满满的篮子自豪的大叫,这一系列的情绪的变化,让我切实地感受到了“生活即教育”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也终于体会到了“活”的意义和重要性,因为这比坐在教室里对着图片讲解100遍“粒粒皆辛苦”来得更有效。
(二)节庆、习俗等资源的融合
在越来越注重“仪式感”的今天,人们“过节”的意识也越来越强。为了悄悄地唤醒孩子的“仪式感”,我们利用传统节日、生日等开展主题活动。元宵节,我们和孩子一起搓元宵、做花灯、猜灯谜;端午节,我们开展“划龙舟”游戏,请奶奶们教我们包粽子;“二月二 龙抬头”,孩子们还会帮助小伙伴设计发型……丰富的节日活动和成长活动,让孩子们产生浓浓的仪式感,对美好的生活产生了敬畏感,也感受到了浓浓的生活趣味。
(三)网络等热点话题的整合
信息时代的我们享受到了生活中便捷与乐趣,孩子虽小却也是个“社会人”,现在的孩子对信息、媒体的敏感度甚至超过我们成人。最近网络上都流行“投票”,孩子们很感兴趣。于是我们将孩子为自己种植的盆栽、自己制作的点心、手工等拍成照片,由孩子自己创编宣传语,通过网络平台邀请所有的幼儿和家长进行投票。活动提升了幼儿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创造力,也让小小的“社会人”体验一下在网络上当明星的感觉。
三、活——实施的灵活化
活动过程的灵活有助于激发儿童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他们潜在的学习欲望,使孩子们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开放性活动保证幼儿的自主探索
知识經验的获得并不表示智能的养成。因此,老师关注的不仅是“教给孩子什么”,而是要用童趣的游戏环境去吸引孩子、用丰富的活动材料引导孩子,让孩子在主动的探索中培养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们摒弃了以往固定的游戏区域设定,采用室内游戏和户外游戏相结合的形式,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区域,自主进行活动探索。如我们的户外游戏区,有大型积木的建构区,孩子们会利用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积木进行建构。孩子们在游戏之前会做好今天的游戏计划,在建构之前就做到心中有数。建构时,孩子们会按照自己设计的“图纸”进行搭建,会为了搭建好一座屋顶而反复探索和尝试。孩子们在建构的过程中,发展了自己的协调力、平衡力,锻炼了自己的手部力量。有时候还会请上朋友帮忙,社会能力和合作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二)主题性活动促成幼儿的合作分享
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与人合作与分享的技能和情感,我们有意识地在活动中让孩子去合作。但是这种合作并不是简单的“讨论讨论”,而是将任务分解成若干个步骤,让幼儿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共同体验收获成功的喜悦。比如欣赏完凡·高的《星月夜》之后,我们开展了创意美术活动——《星空下的房子》。孩子自己分工、自己创作,他们通过剪贴、水粉、线描等方式完成了长幅画作。当长幅画轴展示在过道时,家长和孩子们都不由地发出“哇”的惊呼声。通过合作,我们将每个孩子小小的能力汇聚成巨大的能量,活动收到了让人惊喜的效果,可以说,让孩子在活动中合作创作,能收获双赢的效果。
四、活——评价的多样化
在课程游戏化实施过程中,评价什么?如何评价?评价的结果如何利用等等,都是我们考虑和研究的问题。我园在课程评价上依据《指南》中幼儿发展要求,通过教师适宜的观察,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形式,形成了初步的儿童学习和发展的系评价框架。
(一)评价信息的多样化
《纲要》指出:评价要“在日常活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自然的方法进行”。因此,评价的信息的获得就要求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搜集,搜集的方法可以是:
观察:师幼互动,课程活动,儿童的作品、活动的照片;
访谈:通过对幼儿、家长的调查和沟通来获得。
(二)评价手段的多样化
幼儿在活动中的评价不一定是教师一个人做出的,可以是孩子的自评、互评,甚至是家长、群众和教师的点评共同构成的。我们利用摄像机记录下孩子们的活动场景,在集体活动时播放,孩子们通过观察、讨论可以得出很多的约定和规则,也能从伙伴那儿学到活动的技能技巧。而对于幼儿的整体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教师则采用成长档案、观察记录等形式对幼儿的成长进行跟踪评价和记录。
(三)评价方式的科学化
对一个孩子的发展评价,不能仅凭一件儿童作品或者一段儿童活动的表现来简单进行。我们以课程游戏化“六个支架”为指导,要求教师对孩子进行白描式观察,进行合理解读和反思;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来科学评价孩子在各个方面的发展,这也为后期对孩子的发展提供适宜的教育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总之,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施过程中,要考虑的问题还很多,要探究的道路还很长,但只要我们把握好《指南》精神,落实好“六个支架”要求,认真地去探索,去实践,就会有收获,就能得到成长,孩子们也会得到更好更和谐的发展。
【作者单位:丹阳市麦溪中心幼儿园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