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的藩篱
2018-06-26王双
王双
第一次阅读《鸦片的背后》,笔者心情很沉重,那段不堪回首的近代史重现在眼前,万恶的鸦片吞噬着无数中国人的性命,他们在鸦片的诱惑下浑浑噩噩,过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英国用鸦片了打开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掀开了中国屈辱的近代史……
在痛心的同时,笔者想到,这段历史远离学生的生活,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加上教材語言高度概括,难以引发学生的共鸣,这种历史主题的教学成了小学品德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该以什么形式让学生理解这段历史,让学生感受到帝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及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呢?本文结合《鸦片的背后》一课教学,谈谈笔者的探索与思考。
一、基于儿童立教学目标
鲁洁教授将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区分为“出发点”回归和“归宿性”回归两种。 所谓“出发点”回归,是指品德教育应基于儿童,坚持从儿童的世界出发,《鸦片的背后》一课所陈述的历史事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隔太远,这无疑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何让学生能够穿越历史厚重的藩篱,离那段历史近点,近点,再近点呢? 笔者在正确理解教材后, 把“了解鸦片的危害,英国将鸦片偷运到中国的目的”﹑“了解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影响”﹑“激发学生摈弃落后,热爱祖国的情感”确立为教学目标。
二、基于儿童定教学内容
儿童的生活经验是历史主题教学的基础。只有立足于学生经验的拓展,才能成为历史事实向现实回归的跳板。因此笔者从土地面积减少这个话题说起,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到鸦片上。出示故事“北京一户四兄弟吸鸦片”将这户人家吸鸦片后的结局作为整个社会的缩影呈现给学生,多组鸦片造成的人数死亡的数据震撼着学生的心灵。由此引发疑问:既然鸦片如此害人,那英国为什么运鸦片到中国来?这背后到底是什么?这样立足儿童立场,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历史,此时的教学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基于儿童选教学策略
(一)在合作探究中碰撞思维的火花
如何引领学生走进历史?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笔者针对五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采取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讨论明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常处于 “愤”、“悱”之际,始终带着探究的兴趣走进历史,了解史实。英国偷运鸦片到中国,为了挣钱,扭转贸易逆差这两点学生非常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要把鸦片当作特殊的武器打开中国的大门,关于这一点,学生的理解是有难度的,教学中笔者抛出一个话题:从事各行各业的老百姓,行军打仗的士兵,甚至政府高级官员等等,他们都陷入了烟瘾中,这带来了怎样的后果?通过层层剖析,学生仿佛看到了整个清朝在鸦片的侵蚀下,土地荒废,经济萧条,士兵萎靡不振,官员不思朝政,国家的政治能力、战斗力、经济力、生产力越来越弱。学生深深地认识到了鸦片这种特殊的武器不仅可以毁掉一个人,毁掉一个家,更会毁掉一个国家!
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走进历史画卷,追寻历史踪迹的过程,如此,历史渐渐走进了学生的内心。
(二)在古今联系中激发爱国的情感
历史往往能够折射出现实问题。教师要努力教育学生既能以史为镜,又能以史为鉴。
《南京条约》标志着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华民族痛苦的开始。笔者让历史与现实对接,采用古今联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认真读完条约后,笔者问:你对《南京条约》里面的内容有什么看法?想一想,为什么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时,为什么举国欢庆?在交流中,有学生这样说:
生1:我觉得《南京条约》里的赔款这一条非常让人不可思议,明明是英国人输送鸦片攻打我们,我们却反过来要赔钱,毫无道理可言。
生2:要把香港割给英国人,这是莫大的耻辱!所以香港回归祖国那天,是流浪的孩子回归母亲怀抱的那一天,能不让人高兴吗?
......
这时,笔者顺势引导学生:国家领土的完整是至关重要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割地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莫大的耻辱!
这时,全班达成共识:这样的条约都签订,清政府太没有用了!
是呀,这样的条约都能签,民族尊严还有吗?学生无不指责英帝国主义的强盗行径。这种根据学情挖掘的具有深度的古今联系问题讨论,让他们强烈地认识到清政府的腐朽无能懦弱可欺。学生的情感从对鸦片的初识,到感受鸦片贩子的处心积虑,英国的险恶用心,到作为中国人对清政府的懦弱可欺的憎恨,爱国情感得到了激发!
(三)在情境思辨中懂得以史为鉴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教师要通过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笔者在这里,安排了辨析题“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你同意吗?”同时整合教材和教材外的内容和信息,形成资料《鸦片战争前中英对比》;让学生在中英“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对比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在情境思辨中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学会学习和独立思考;懂得“落后就要挨打”、“中国要想在世界上赢得一定的地位,必须要强盛起来”的道理。教学目标得以较好地实现。
课上完了,学生知道了从更深更广地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他们走进了历史,懂得了以史为鉴的道理;通过借鉴历史的经验学会了反省,把握了事情的本质,树立起了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的品德课,真正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课中历史教育的功能,实现“历史与学生对话”,让历史变得丰满生动、亲和易懂,学生穿越了这历史厚重的藩篱。笔者相信,学生一定能牢记这块伤疤,更加好好学习,为民族的强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南京市锁金新村第一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