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参与主体与竞争格局分析

2018-06-26刘蓓蓉

现代管理科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消费金融

摘要:文章结合消费金融行业的国际、国内现状,梳理我国消费金融市场主要参与主体的资金来源、获客渠道及风控征信体系,分析每类参与主体的运作模式和优劣势,归纳每类参与主体的产品类型及特点,把握我国消费金融行业的产业生态链和整体市场格局。

关键词:消费金融;参与主体;市场格局;消费金融产品

一、 前言

目前国内尚未形成对消费金融的统一定义,在实践层面上,消费金融一般被看作等同于个人消费信贷,中国人民银行将个消费信贷定义为借款用于购买住房、装修、旅游、教育、购买大件耐用消费品等生活途的贷款。本文研究的消费金融是指狭义上的个人消费信贷,即不包括购买住房贷款的个人消费信贷。

国际学术界对于消费金融的研究体系涉及到Consumer Finance(消费者金融),Personal Finance(个人理财),Household Finance(家庭金融),Consumer Credit(消费信贷)等概念,国内文献主要从宏观层面对消费金融行业面临的风险进行描述,缺乏对我国消费金融整体产业生态链和市场格局的详细分析。因此,本文试图结合消费金融行业的国际、国内现状,从中观层面梳理我国消费金融市场主要参与主体的资金来源、获客渠道及风控征信体系,分析每类参与主体的运作模式和优劣势,归纳每类参与主体的产品类型及特点,把握我国消费金融行业的产业生态链和整体市场格局。

二、 我国消费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及竞争格局

消费金融领域的参与机构数量和类型日益丰富,目前形成了以商业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大型电商巨头、垂直细分领域互联网平台/O2O平台为主体的市场格局。

从产业生态链的角度来看,消费金融的资金供给方除了自有资金外,还依赖同业借款、股东存款、P2P平台、小贷公司、ABS、同业拆借及金融债券融资,商业银行资金主要来源于公众存款;消费供给方通过线上、线下自营消费平台及第三方合作平台提供消费场景;主要消费群体集中于80后、90后、00后等接受新兴消费观念人群及中低收入人群;通过信用卡、分期贷款及现金贷款等产品类型提供消费金融服务;由银监会、央行、第三方征信机构、催收机构、研发反欺诈风控技术的金融科技公司提供风险监管、征信及坏账催收服务。

消费金融参与主体、资金供给方、消费供给方(场景)、消费金融产品、消费人群、以及风险控制机构共同构成了消费金融产业生态链。

1. 商业银行——传统信贷转型,积极寻求业务创新。从消费信贷余额的角度看,商业银行是我国消费金融最重要的参与主体,其消费金融业务可以分为信用卡和消费贷款两类。信用卡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传統模式,目前工行、建行、招行、民生信用卡业务领先同行,广发、中信银行发卡增长较快;消费贷款是商业银行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主要模式,相比信用卡而言,消费贷款的金额更大、还款期限更长,但审核门槛和消费方式有更多限制。

(1)业务核心要素。

①资金成本:在四类参与主体中最低。商业银行体量大,资金成本低廉且来源稳定。在四类消费金融参与主体中,只有银行能够通过吸纳存款的方式进行融资,且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基准存款利率仅为1.5%左右。

②场景获客:具备大量潜在客户资源,中低收入群体及消费场景有待开拓商业银行通过自身业务积累了大量客户资源,成为开展消费金融的潜在客户。但是银行的消费贷款服务仍面向中高收入人群,过于严格的风控审核门槛将中低收入群体排除在外。因此,消费需求激增的中低收入者会寻求其他消费金融服务商。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产品离消费场景较远,在细分消费领域不具备竞争力,难以迎合消费者需求。

③风险控制:风控体系成熟有效但覆盖人群有限。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客群门槛较高,多为中高收入人群。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接入央行征信系统,征信数据重点基于线下,包括个人征信、职业、学历、收入证明及抵押资产等信息,风控体系较为有效。但由于截至2016年6月底,央行征信中心信贷记录人群仅覆盖3.8亿人,这成为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开展和风险控制的重要瓶颈。

(2)业务创新。商业银行具备发展消费金融业务天然的资金优势,但由于客户群体和消费场景有待开拓,风控系统覆盖面有限,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银行该类业务的竞争力。因此,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探索主要聚焦于以下方面:

①丰富场景布局。消费场景的匮乏是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拓展的重要短板之一。因此,借助电子渠道和网络平台,有助于商业银行细分产品服务范围,逐渐构建场景生态。

虽然自建商城和接入移动网络平台为商业银行的消费金融业务拓展了更广阔的线上消费场景,取得了可观的线上交易额,但目前这些消费场景的服务对象仍然是信用卡持有客户。因此,只有突破服务群体限制,才能补充商业银行自建电商的高运营成本,使自建商城成为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开展的一个重要阵地。

②完善产品类型。由于商业银行消费贷款的高门槛、高授信额度等特点,使得商业银行的消费金融业务受众群体有限,产品类型不能满足更多消费者需求。因此,在现金借贷业务中,银行开始针对更广泛的消费群体,推出审批更加灵活的纯信用消费贷款产品。例如,工行发布个人信用消费贷款产品“工银融e借”,年利率约3.6%,显著低于市场上同类贷款利率(微众银行微粒贷、网商银行蚂蚁借呗利率约在10.8%~14.4%水平),且还款期限最长可达5年。可见,商业银行开始发挥自身的资金优势,补充客户群体和风控门槛的短板,进军消费金融领域。

2. 消费金融公司——借助牌照及股东背景资源广泛涉足各消费领域。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是由商业银行主导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股东以银行为主,包括少数资产管理公司及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成立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传统商业银行在小额信贷服务不足的问题。

产业系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出资人为百货、商贸公司等传统产业企业。产业系消费金融公司涉足消费金融业务在产融结合的同时,也能促进其主业发展,寻求新的业绩增长点。截止2016年12月,全国共有23家已成立或筹备中的消费金融公司。

(1)业务核心要素。

①资金成本:依托股东背景获取资金,但成本较银行更高。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由于无法吸收公众存款,资金成本与商业银行相比较高,短期内主要依赖于自有资金、股东存款和同业借款获取资金。

②场景获客:借助股东资源,联动线上线下场景。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推广主要通过借助股东的资源,与线上线下消费场景合作。具体来看,银行系公司主要通过银行渠道网点和存量客户来获客;产业系公司主要借助股东线下实体门店资源进行产品销售和客户信息收集。

③风险控制:接入央行征信与第三方征信。消费金融公司的征信信息主要接入人行征信系统,且会向其及时反馈客户还款及逾期情况,对于逾期违约客户具有较强的约束力。

(2)业务创新。

①发行消费金融ABS。消费金融公司的融资渠道相对更加多元化,发行消费金融ABS是消费金融公司融资渠道的一项创新举措。其中,中银和捷信发行ABS产品,基础资产来自于为用户提供的商品贷和消费现金贷,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流通,利率区间2.5%~4.8%。

②线下驻点式展业模式。以捷信消费金融公司为例,捷信在中国市场最先以线下消费场景为切入点,以数码3C、家电为主要消费场景,直接向苏宁、国美、迪信通等大型连锁公司及商场派驻工作人员,或授予商场销售人员贷款受理资质,为有需求的用户发放消费贷款,或选择捷信POS贷款点分期付款。

线下驻点的展业模式为捷信在中国消费金融市场的拓展打下坚实根基,但随着中国电商的爆发式增长,以及相继拿到消费金融牌照的苏宁等企业,正变成潜在的竞争对手,获客渠道和流量势必受到较大的冲击。由于捷信没有自身场景,开展分期业务需依托外部场景和渠道,在拓展这些场景时,捷信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利润受到一定压缩,纯线下模式有待转型。

3. 大型电商巨头——充分发挥电商平台优势,广泛布局线上线下场景。以京东、阿里、苏宁为代表的大型电商巨头先后设立消费金融服务平台,电商自营消费金融服务的最强核心竞争力在于场景的丰富程度和征信体系的建设。

(1)业务核心要素。

①资金成本:发行ABS在资金来源中权重的逐渐增加在降低电商的融资成本。电商系消费金融平台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全资小贷公司、银行借款和资产证券化(ABS)。近年来电商平台通过ABS等再融资手段提高了资产扩张弹性,使得融资成本不算太高,阿里和京东ABS资金成本大致在4.12%~4.84%。而且逐步走低的资产证券化发行利率,使得电商系消费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还将进一步降低,目前的資金成本大约为3%~8%。

②场景获客:线上与线下并重。经过多年经营,电商巨头在各自的生态圈中积累了大量的活跃用户,同时也在各生活服务类场景中大量布局,建立了成熟的线上生态体系。近期,电商巨头也开始通过O2O平台丰富线下生活服务布局,这些场景资源未来都能够以消费金融相连接,既增强了消费金融的盈利能力,又促进了消费的提升。

③风险控制:基于平台消费数据自建风控模型。电商平台主要依靠平台的客户消费数据及第三方征信数据。基于大量的沉淀用户和数据集,电商相比传统金融机构能够以更低成本更高的精度来度量用户的风险水平,风控优势明显。但是电商的风险控制同样单纯基于线上数据,无线下审核面签。

(2)业务创新。

①消费场景向线下拓展。由线上消费起家的电商平台在继续深耕网络场景的同时,也大力向线下实体消费场所布局消费场景。

②利用大数据和风控技术完善征信系统。电商具有大数据获取和维护的先天优势,因此,电商巨头相继开发风控技术,或与反欺诈科技公司、风控运营商合作,或入股第三方征信公司,建立起较完备的风控保障体系。例如,阿里自建芝麻信用征信机构,京东自创涵盖贷前授信、贷中监控、贷后还款及催缴的风控体系。此外,阿里、京东、苏宁均入股一些大数据分析公司,利用对方积累的技术和数据标准,为消费金融产品建立多维数据关联。

4. 垂直细分领域互联网平台/020平台——借助P2P融资渠道,深耕细分消费场景。垂直细分领域的互联网金融平台/P2P平台是指专注于某类细分消费领域或消费群体,为其提供消费金融服务中介的平台。这类平台切入传统消费金融渗透率不高的垂直细分领域,以及无收入、中低收入而又存在大量消费需求的人群,通过平台自有资金、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P2P平台、发行ABS等渠道融资,链接特定的消费场景,借助第三方征信的风控技术对用户进行信用资质审核评估。不同于前三类参与主体,互联网金融平台/P2P平台缺乏具备放贷资格的机构牌照,委托资金方以分期贷款的形式向用户提供消费金融服务。

(1)业务核心要素。

①资金成本:主要借助P2P平台融资,成本相对最高。由于垂直细分领域互联网平台/P2P平台缺乏消费金融牌照以及金融机构的股东背景,因此其资金来源渠道受到很多限制。且这类平台起步时间较晚,盈利空间和发展前景都有待观察(农分期至今仍未实现盈利),向金融机构融资和发行ABS也都存在一定障碍。

②场景获客:深耕细分消费场景,线上线下并行获客。垂直细分消费领域互联网平台/O2O平台的最显著特点在于深耕各个垂直细分消费场景,试图从不同的渠道和领域细化消费场景。这类平台部分自带线上消费场景,比如旅游场景的去哪儿网、途牛等线上O2O平台;部分以线下商户作为消费场景,比如教育、家装、租房、医美等场景的互联网平台/O2O平台均与实体教育机构、家装公司、租房中介、医美机构进行合作;部分以商品经销商为消费场景,比如专注于特定消费群体的分期乐、佰仟金融、买单侠、农分期等平台大多以商品经销商为主要获客渠道。

③风险控制:联合运用线上反欺诈技术与线下面签审核降低系统风险。由于垂直细分领域的互联网平台缺乏用户基础数据,客户群体中未被央行征信系统覆盖的人群比例更大,因此对这类平台的风险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

线上获客方式借助与第三方风控服务商合作。利用大数据进行反欺诈建设,建立黑名单/白名单,构建消费者行为画像,在注册、登陆、申请登封流程设置监控程序,以此决定授信额度。

线下获客方式依赖地面人员的实地调查审核。例如,分期乐有5万名兼职高校经理,对新用户当面识别面签;佰仟金融线下初审的团队近3万人,每个地面人员负责3家~5家3C店的尽职调查和数据收集;农分期有500人~600人的线下团队,实地了解用户的婚姻、村内社交关系等生活信息。

(2)业务创新。

①自建P2P平台,打造消费金融业务的闭环生态。在消费金融市场的四类参与主体中,垂直细分领域互联网平台的融资渠道受到的限制最多,融资成本最高。因此,一些起步较早、发展规模较大的平台通过自建P2P理财平台,建立资金端和债权端的闭环消费金融生态链。典型案例如分期乐自建的P2P平台——桔子理财。

②行业领先平台开始拓展客户群体及消费场景。专注于特定消费群体的平台逐渐淡化客户类别。随着客户更迭和身份轉化,发展较为领先的平台扩展服务对象范围。例如,分期乐商城开始全面面向蓝领和白领人群开放,上线了家用电器以及各类服饰、手表等旨在提升白领人群生活品质的轻奢品牌,从专注大学生群体逐步向蓝领和白领人群扩散。

专注于细分消费领域的平台向上下游延伸业务。例如,土巴兔、小窝金服等家装平台除了自备装修、设计团队及施工队,同时也和其他装修公司、家具卖场、电商平台合作,提供一站式装修贷款服务。

三、 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比较分析

商业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大型电商巨头以及垂直细分领域的互联网平台共同构成了当前我国消费金融市场的竞争格局。通过对以上四类消费金融参与主体的业务模式分析,可以看到各类主体源于各自主营业务、布局消费金融的动机、发起设立消费金融服务平台的背景等因素影响,在资金成本、场景获客及风险控制等业务核心要素中具备各自的显著特征。

商业银行充足且低成本的资金来源,成为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重要优势;但是缺乏消费场景,客户群体仍限制于中高收入人群;风控门槛高且审批周期长。

消费金融公司由于依托牌照和股东背景,资金成本只略高于银行;借助于银行或产业企业的股东资源,在线上线下及多个垂直消费领域广泛布局消费场景。

大型电商巨头由于较好的主体信用,发行消费金融ABS使得融资成本逐渐降低;同时完善的线上消费场景+广泛布局的线下实体场景,使大型电商巨头目前在消费金融各个主要的参与主体中占有消费场景和客户群体的绝对优势。

垂直细分领域的互联网平台由于主要从P2P平台融资,成本相对最高。但由于专注于各个细分消费场景,有利于平台进行精准的市场研究,在其各自领域逐渐发挥特定的渠道优势和规模效应。另外,线下的面签审核对该类平台的风险控制提供了重要保障,并且随着业务规模扩大,风控的边际人力成本也会逐渐降低。

参考文献:

[1] 廖理,张学勇.首届中国消费金融研讨会综述[J].经济研究,2010,(s1):153-160.

[2] 王江,廖理,张金宝.消费金融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2010,(s1):5-29.

[3] 张荣.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困境与路径探寻[J].技术经济管理研究,2017,(11)76-80.

[4] 黄志凌.消费金融发展探索[J].中国金融,2016,(11)24-26.

作者简介:刘蓓蓉(1989-),女,汉族,甘肃省庆阳市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中国国际经济咨询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消费金融、地方政府财政支出。

收稿日期:2018-02-17。

猜你喜欢

消费金融
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的法律风险分析
金融蓝海市场:2016中国消费金融发展探究
消费金融拓展大学生市场模式研究
消费金融企业面临的金融风险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消费金融发展新趋势分析
后监管时代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趋势研究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消费金融发展研究
浅谈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消费金融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