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高三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刍议
2018-06-26张胜男
张胜男
摘 要:想要提高职业学校的语文高考成绩,教学的时效性要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笔者分别从使用多媒体创新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构建知识整体框架;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唤醒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四个方面,就如何提高高三语文教学的实效性进行了探讨和阐述。
关键词:职高;高三语文;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4B-0104-02
高三语文复习呈现出知识范围广、教学内容多、复习任务重的特点,且各知识点之间多雷同、少区别,很容易混淆。例如,多音字,虽然是个小知识点,但是却要花费很大的功夫,再加上内蒙古地域方言的影响,在平时的语音中,存在大量的错读,普通话的多音字语音要求准确、精细,给学生的多音字辨析增加了难度。这样的问题在高三复习中随处可见,因此,需要教师与学生双向调整,在“教”与“学”上下功夫,做研究。
教学是“教”和“学”的有机统一,教学时效是两者综合协调达到的有效结果,两者缺一不可,想要切实提高教学时效,“教”和“学”必须同样给予高度关注,现就从“教”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高三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一、高三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课堂中习惯运用传统教学方式,拉低了教学的时效性
教师大量地讲题,学生大量地做题,在多次重复中强化效果是高三复习的常规教学现象,在讲解中势必会补充相关知识,达到拓展和延伸的目的。黑板手写的方式不仅占用大量宝贵的课堂时间,而且影响了教学的连贯性和输出性,同时对学生的视觉冲击力不够强烈,造成印象不深,记忆不久的低效教学状况。
(二)将知识碎片化,缺少宏观整体把握知识的意识
高考复习资料往往是根据高考考纲要求,在考点下设置几十道甚至上百道针对本考点的习题,采用题海战术,教师反复地讲,强调重复讲解和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和加强记忆的效果。习惯就题论题,很少就题目之间联系进行横向梳理、纵向比较,缺少从整体上归纳总结类型题的意识,缺乏在做题过程中把握做题规律和答题技巧的思考。
(三)学习习惯淡薄,学习动力不足,持续性学习的心志不稳定
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时间和空间双边发展的结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持续巩固,而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存在断裂,影响了学习习惯的稳定性。笔者曾经在所教授的不同专业班级中进行调查,共调查了185名学生,有80%的学生会利用寒暑假打工挣钱,有17%的学生甚至每逢周六日都在打工,社会工作的经验固然能提高学生的自我生存和管理能力,但是却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在校学习的精力,工作占用了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导致学生分配在学习上的精力和时间很有限,工作环境和学校环境的巨大差异,又加速了学生的思想成熟、生活观念的多样化发展,直接造成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需要平稳的心态和较为简单的环境,社会工作和学校生活周期性的更换,对于年龄较小的高中学生来说,难以快速调试自己的心态,从复杂的工作状态回归到学习生活,对學习的效果影响是巨大的,有的学生工作一个假期回到学校,从此无心向学。
(四)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缺乏自信,主体性意识薄弱
具体表现为:一是高三存在时间紧、任务重、知识量大的客观现实,教师肩负着升学指标,学生背负成绩压力,双向的重压使高三教学侧重于成绩导向,课堂变成了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传授场所,丧失了质疑、讨论、解惑的功能,教师争分夺秒地讲,学生被动地听,学生成为了机械的知识接纳器;二是职业学校重技能培养的整体教学目标制约了文化课的课时比例,在低年级时学生投入文化课的时间和精力较少,兴趣和自觉能动性薄弱,高三年级文化课的课业压力加大,升学压力骤升,学生缺乏自信的短板突显,表现为经常动摇参加高考的信念,不能持之以恒的努力学习,呈现出妄自菲薄、毅力不够、高考信念不足等特点。
二、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教学方式,使用多媒体助力课堂教学开展
多媒体在课堂中的使用呈现出低年级使用频繁、高三年级基本不用的规律。实际上,高三年级对多媒体的课堂运用有更大的需求。在时间的分配上,多媒体可以节省教师手抄板书的时间;在抽查检测中,教师可提前做好PPT,针对性地进行课前抽查,细小的知识点只有经过了反复的强化记忆后才会在大脑皮层留下印记,多媒体的画面感能够调动学生多个感官同时工作,达到巩固的效果;多媒体便于将庞大的知识点归类总结,随时删减或补充,具有操作便捷、容易保存的特点,减轻教师重复工作的劳动强度;利用多媒体训练答题思路,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教师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多问“为什么”,如现代文阅读题目,强调学生的阅读语感,以及根据个人生活体验与作家达到情感共鸣,同时结合答题规律,在考试时间内“体物察情”,准确把握得分点。
(二)遵循原理指导答题,构建知识整体框架
高三复习要遵循整体性、联系性的原则进行宏观讲解和全局把握,针对考纲中的知识点系统梳理,建立原理体系,将原理深植于学生的头脑中,用原理指导学生做题,避免将问题独立化,僵硬化。在模拟考试中发现,学生语文成绩不能突破的很大原因是由于学生不能100%地紧扣得分点,只能写出某几点,影响了总体成绩。笔者认为,出现答题不全面的情况,是因为在学生头脑中缺少这一考点的全局架构,学生没有答题的思路步骤和答题技巧,往往是想到什么答什么,答题不讲究层次和角度。因此,复习过程中建立考点体系,全局把握知识点,总结答题步骤尤为重要。
例如,诗歌鉴赏题型,在讲解练习题之前要全面梳理这一题型的要点,一是诗词从内容的分类,内容的不同奠定了表现手法和思想主题表达的不同,内容相似的诗词之间有规律可循 ;二是“知人论世”,诗人的际遇、仕途、情感、命运决定了文学创作的风格,同一个诗人的前后创作风格有延续性、继承性,因此,将高中阶段的重点诗人的创作风格进行总结有利于总体把握诗歌鉴赏题目;三是将考题类型汇总归类,按照类型总结答题思路、答题步骤、答题技巧,让学生做到思路清晰,层层深入,胸有成竹。
(三)建立平等、和谐、对话、交流的新型师生关系,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主体性是人所具有的本质特性,一方面,表现为人对客观世界规律自觉能动的掌握,另一方面,表现为人的自觉能动的创造。目前,高三年级的师生关系呈现出课下平等、课上不对等的现状,教师依然占据着知识制高点,居高临下,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向学生密集地灌输知识,影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因此,作为高三教师,课前要为学生留出适当的预习时间,课中要给学生思考和发问的机会,质疑的自由和空间,课后要有答疑解惑的环节。真正建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重塑学生自信心,教师起到“组织、启发、引导、点拨”的作用。身份的对等,会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创造力,建立知识之间的组块联系,形成融会贯通的学科知识网络,同时推动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健全人格的成长,通过质疑、矛盾、求解的思维过程,最终形成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重视养成教育,讓学生学会学习
第一,激励学生要勇于面对难题。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凡是遇到需要组织语言,运用连续性思考和逻辑思维来全面把握的主观性试题,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害怕答案不够准确,干脆就不写,留下位置等待老师讲解。这种做法极其不利,长久下去,学生会丧失独立思考和逻辑思辨的能力,因此要鼓励学生,先不要考虑答案的正确与否,大胆作答,只有在亲自书写中,才能发现思考的逻辑性,锻炼缜密的思维层次和表达能力。第二,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只有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新和突破。只有提出问题才能开拓进取,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问、好问,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三,要重视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自学是根据自身的切实需求获取知识的学习方法,自学需要有精神上的准备和有效的方法。缺乏自学能力的学生很大程度上是拖延症导致的,在精神上战胜自己是治疗的最好方法,有科学家研究表明,当一个人面对特别不想做的事情,大脑预测到这件事情就会产生神经上的不适,但当你开始强迫自己做这件事情,十几分钟后,这种不适就会消失。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战胜惰性,是自学的开始。
自学需要方法技巧的支持,例如,利用研究成果重拾自学自信心,心理学家艾宾斯的记忆曲线就是个不错的方法,每隔一段时间回顾一次所学知识,比同一时间重复多次要有效;在常规学习地方以外的地点回顾知识,有研究表明,知识会与经常学习的地点产生联系,当你离开经常学习的地点就容易忘记,因此在自学中,要适当地改变地点进行回顾;适当更换学习内容,让大脑更加活跃,让不同领域的组块创造联系,让大脑避免接受疲劳,接触不同的刺激,提高自学效果。
参考文献:
苏春红.利用多媒体技术“助推”高三语文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