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下农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开展
2018-06-26钱伟
钱伟
摘 要:提升农区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要从基本知识和常用软件操作技能入手,拓展课程认知,提高教学内涵,重组教材,规范教学专业用语。提高区域教研,促进农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为信息技术课程在城市和农区均衡中建立有效平台,补齐农区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短板。
关键词:区域教研;任务驱动;重组教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4B-0053-02
随着内蒙古自治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不断推进,农区学校配置了班班通,配备了全新的计算机教室,从以前几人一台到现在的每人一台,这在“提质量”“缩差距”方面,对农区的信息技术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城市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已经开始进行制作作品和创新的阶段,而对于农村中小学的学生而言,由于经济条件等限制,对计算机知识的接触仅限于上信息技术课或偶尔去网吧上网,部分小学以前因设备陈旧等原因未开展信息技术这门课程,这些因素使得农区学生和城市学生在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方面的差距很大,因此,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也要从基本知识和常用软件操作技能入手;同时信息技术在推进教育改革进程中同等重要,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都需要信息技术这个工具,为了让农区学生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不因信息技术能力而掉队,上好信息技术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在中学阶段快速缩小农区和市区学生在信息技术能力方面的差距,开展高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补齐学生在信息技术能力上的短板,个人认为教学中还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提高学生的课程认知,为学习奠定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不是必修科目,很多學生对本课程没有什么学习压力。很多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电脑”课,以为能打打字、玩玩游戏就叫做学会了信息技术。为此,教师应通过讲解、视频播放等各种方式,介绍如语音识别、动画视频特效、游戏制作及人机对战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前沿成果,改变学生对信息技术认识的局限性;同时在介绍计算机硬件相关知识时,可以通过拆解计算机主机,让学生观看计算机内部构造,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从而打破学生心中的神秘感和恐惧感,为课程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
二、提高教学内涵,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该追求一种“学大于教”的理想境界,如果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仍沿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教学模式,则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重组教材,以任务驱动方式精心设计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实践性课程,教学中需要创造性地重组教材,根据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不足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常用工具软件基础应用能力为主,以实用性和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合理进行教学设计;将常用软件中最基础、最实用的功能分为几个模块或专题,在实例制作的过程中逐步建构基本技能。如word教学设计可分为页面中文字位置的控制,图文混排,表格制作三个模块,有了这些基础能力,学生就可以使用word进行简单的文字处理,在日后应用中再不断提高技能;又如:Photoshop以最常用、最实用的“抠图”为任务主线,要求学会相关工具的使用,让学生在任务中了解和认识图层的概念,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信息技术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
(二)坚持使用信息技术专业术语
课堂教学中避免口语化(如:“点这里”“按这个”等),要规范使用专业术语(如:“单击”“菜单栏”“对话框”等),对每个软件窗口标准术语的介绍,不是为了提升学科档次,而是为了学生今后能看懂各种软件教程(教程都是以专业术语编写)。教师不可能教会学生数以千计、万计的各种软件,在课堂上规范使用专业术语,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了解和熟悉专业术语,为学生日后看懂相关教程,进行自我学习、应用和交流奠定信息素养基础。
(三)合理安排分段演示和练习的节奏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不少软件操作类型课程,如果操作演示过程分段不合理,就会使初学者无法跟进,形成厌学情绪。这就需要在教学设计中提前设定分段点,并在课堂中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灵活调整进度(不同的班级情况也不一样),还可以将示范的操作过程录制为小视频,分发给学生,方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边看边学;同时合理、有效安排学生练习的时长,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四)组织有效的学习小组
信息技术教育与传统的学科有着明显的不同,学生之间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有着巨大的差距。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会的同学去教不会的同学的学习效果好于教师的讲解,年级段越低越明显,显然同年龄段之间沟通更有效。建立小组的好处:一是解决教师一个人面对多个学生分身乏术的问题,有更多的“小老师”帮助教学,提高了课堂效率;二是这个学生学会了这几步,那个学生学会了那几步,几个学生合在一起就都学会了,进而培养了学生间的协作学习模式和态度。
(五)重视游戏在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站在学生的角度,游戏的运用能活跃气氛、减少学习压力,更大地激发学习兴趣,如打字游戏、flash动画。其次,在完成作品制作后进行益智类游戏作为奖励,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良好情感的形成,增进教师和学生的情感。
(六)增加练习课时,温故知新
任何一门课程只有练习巩固,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内在体会,信息技术课程也不例外,不但课上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练习时间,课后也要安排相应的练习,上机练习时长对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的发展功不可没;农区学生一般都住校,我们可以使用晚自习的时间让学生到计算机房进行练习,弥补学生回家后无计算机可以使用的情况;同时,在每个模块结束后进行相应的作品制作,用对制作结果进行评价的手段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而为日后采取更有效的分层教学提供一手数据。
三、提高区域教研,提升农区教学效率
农区信息技术专任教师数量很少,有些规模小的农区初中,信息技术专任教师只有一人。一些地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研活动,如集体备课、听课、议课等形同虚设,校本教研成为“一个人教研”,久而久之,教师得不到成长,他们的学生更得不到成长。
开展信息技术联片教研,让农区和农区教师共同开展课程观摩活动,开发校本课程,让市区和农区教师共同总结教学过程得失,减少农区信息技术教学的失误;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促进农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为信息技术课程的义教均衡建立有效平台。
总之,在“教育+互联网”的时代,信息技术是新一轮教改中“学与教”的主要工具,能够有效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对农区学生在各个学科的学习均有深度影响,为此,需要农区教师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补齐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短板,实现市区和农区学生在信息技术能力方面的新均衡。
参考文献:
[1]张廷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与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3,(7).
[2]张宏,阳晓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案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