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德河洑国家森林公园秋末冬初鸟类多样性初步研究

2018-06-26康祖杰刘美斯伍登云易丽昆

野生动物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国家森林公园鸟类群落

康祖杰 刘美斯 伍登云 易丽昆

(1.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石门,415319;2.中共常德市委党校,常德,415000)

常德,古称“武陵”,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长江中游洞庭湖水系、沅江下游和澧水中下游以及武陵山脉、雪峰山脉东北端,史称“川黔咽喉,云贵门户”。其生境的多样性为鸟类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也为候鸟迁徙提供了重要停歇地和越冬地。关于常德市鸟类研究相对较少且起步晚,20世纪中后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及院校在常德、澧县、壶瓶山开展了鸟类调查和标本采集[1-3];21世纪以来,该地区的鸟类研究逐步得到重视[4-8],但主要集中在西洞庭湖湿地鸟类的调查与监测[9-11],对于森林鸟类研究仍缺乏全面的了解。2013年11~12月,笔者在常德市委党校学习期间,根据学校生态文明建设教学实践课的要求,对该森林公园晚秋和初冬鸟类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收集了鸟类的种类和数量等数据,初步分析秋冬过度季节对该公园鸟类物种和数量计数的影响,以期为常德鸟类多样性保护和公园建设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并为合理设计其鸟类监测的方法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 自然概况

河洑国家森林公园是1994年经原林业部批准的国家级森林公园,位于全国园林城市常德市西郊(E 111°37',N 29°05'),是构成常德市生物多样性的核心区域。总面积365 hm2。河洑山系武陵山余脉,属低丘地貌,最高海拔115.7 m,相对高差60~70 m。该公园以大陆性气候为主,兼有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度的季风湿润气候特征,冬暖夏凉,春秋温和,光照充足,降水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7℃,1月平均最低气温6℃,7月平均气温28.8℃。极端最低气温-13.2℃,极端最高气温40.1℃。年平均降水量为 348.3 mm,无霜期 272 d。年日照时数1713.1 h。河洑森林公园是常德市郊区植物最丰富的区域之一,现已记录种子植物88科、249属、432种,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森林覆盖率达83%以上[12]。丰富的森林资源为鸟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和良好的栖息环境。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方法

本次鸟类调查主要采用样带法,根据不同生境类型共设置5条调查样带,单侧宽25 m,样带长度约为1.5~3 km,分别设在党校至白虎嘴(森林)、党校至陈家岭(森林)、华南厂至马洪堰(农田)、党校至渐河(水域)、劲松堂至沅江(水域)。调查过程中,主要凭肉眼和双筒望远镜(蔡司8×30 BT)观察辨认鸟类物种,辅以用录音笔(索尼ICD-SI813)录取鸟类鸣叫声、用照相机(尼康D800带400 mm长焦距镜头)拍摄鸟类照片等方法,对照鸟类图鉴和相关资料进行核实。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将11月划为晚秋,12月划为初冬。周一至周五6:30~8:30和16:00~18:00进行样带调查(雨天除外),共进行了43次调查,步行速度平均为1.5 km/h,记录样带两侧鸟类的种类、数量、距样带中心线的垂直距离和生境,并利用GPS(Garmin 60CSX)记录样带长度、样带起点和终点的经纬度及海拔高度。

2.2 数据分析

鸟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分析采用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性指数:E=H/lnS。上述各式中,S为该群落中物种数,Pi为第i种个体占总个体数的比例,H为物种多样性指数[13]。

鸟类优势种分析采用频率指数估计法,该方法以各种鸟类遇见的百分率R与每天遇见数B的乘积r(RB)作为指数,进行鸟类数量等级的划分。具体算法:R=100d/D,B=S/D,r=RB,其中d为遇见鸟类的天数,D为工作的总天数,S为遇见鸟类的总数量。RB指数在500以上为优势种,50~500为常见种,5~49为少见种,5以下为偶见种[14]。

3 结果

3.1 物种组成

本次河洑国家森林公园晚秋和初冬鸟类初步调查共记录鸟类个体数量5137只(剔除30只以上的鸟类集群数量),经分类鉴定为83种,隶属于12目、33科[15](附录)。本次调查,共记录国家Ⅱ级保护鸟类5种,分别是灰林鸮(Strix aluco)、雀鹰(Accipiter nisus)、斑头鸺鶹(Glaucidium cuculoides)、白尾鹞(Circus cyaneus)和游隼(Falco peregrinus);“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鸟类59种(附录);中国特有种3种,分别是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us)、黄腹山雀(Parus venustulus)和蓝鹀(Latoucheornis siemsseni)[16]。

从鸟类目的组成分析,雀形目(Passeriformes)20科62种4459只,占本次调查物种数的74.70%,科数的60.61%,数量的86.80%;非雀形目鸟类13科21种678只,占本次调查物种数的25.30%,科数的39.39%,数量的13.20%。无能是种类还是数量,雀形目鸟类均占绝对优势(图1)。

从鸟类科的组成分析,鸟类种类最多是鸫科(Pittidae),共记录10种,占本次记录鸟类种数的12.05%;其次是画眉科(Timaliidae)9种,占10.84%;其三是鹀科(Emberizidae)6种,占7.23%,莺科(Sylviidae)和鹎科(Pycnonotidae)均为5种,各占6.02%,其余各科均在5%以下。记录到鸟类数量最多的科是画眉科,共记录719只,占本次记录鸟类数量的13.99%;其次是山雀科(Paridae)鸟类,共514只,占9.67%;其三是雀科(Fringillidae)鸟类,共记录503只,占9.46%(图2)。

从季节上分析,晚秋记录鸟类12目32科74种,初冬记录鸟类11目30科76种,从记录鸟类目、科上来看,晚秋要高于初冬;从记录鸟类种类来看,初冬略高于晚秋;从记录鸟类数量上看,晚秋记录鸟类数量高于初冬。表明该森林公园为众多迁徙性森林鸟类提供了良好的停歇地和越冬地,鸟类群落在晚秋尚有大量候鸟迁入或过境,而初冬时随着冬候鸟迁入,当地鸟类群落结构趋于稳定(表1)。

图1 河洑国家森林公园不同目鸟类种类组成Fig.1 Composition of bird species in different orders in the Hefu National Forest Park

图2 河洑国家森林公园不同科鸟类种类组成Fig.2 Composition of bird species in different families in the Hefu National Forest Park

表1 不同季节鸟类目、科、种和数量比较Tab.1 The order,family,species and number of bird in different seasons

3.2 区系组成与居留类型

在动物地理区划上,河洑森林公园属于东洋界、华中区[17]。按区系类型划分,本次秋冬交替季节调查记录到的东洋界鸟类最多,共有45种,占本次调查鸟类物种总数的54.22%,如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棕颈钩嘴鹛(Pomatorhinus ruficollis)、棕头鸦雀(Paradoxornis webbianus);广布种次之,共有21种,占本次调查鸟类物种总数的25.30%,如普通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喜鹊(Pica pica)、珠颈斑鸠(Streptopelia chinensis)等;古北界共有17种,占本次调查鸟类物种总数的20.48%,如燕雀(Fringilla montifringilla)、斑鸫(Turdus eunomus)、黄腰柳莺(Phyl-loscopus proregulus)(图3)。

按居留类型划分,该公园秋末冬初鸟类可分3个类型,即留鸟、冬候鸟和旅鸟,其中以留鸟为主,共记录到61种,占本次调查物种数的73.49%;冬候鸟18种,占21.69%;旅鸟4种,占4.82%(图4)。

3.3 优势种分析

我们采用鸟类数量统计的频率指数估计法,计算了河洑森林公园秋冬交替季节鸟类RB指数(附录)。优势种有9种,其RB指数均超500,包括大山雀(Parus major)、白颊噪鹛、乌鸫(Turdus merula)、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燕雀、棕头鸦雀、黄腹山雀、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和白鹡鸰(Motacilla alba),RB 值分别为 2761、2260、1455、1141、1062、986、750、686、536;常见种有24种,RB指数为50~500,如黑脸噪鹛(Garrulax perspicillatus)、珠颈斑鸠、画眉(Garrulax canorus)等遇见率较高;少见种有23种,其RB指数为5~49,其遇见率仍相对较高;其余27种为偶见种。

3.4 多样性分析

河洑国家森林公园秋冬交替季节鸟类多样性指数(H)为3.7514,均匀性指数(E)为0.4344,优势度指数(Ds)为0.9674;初冬多样性指数(3.7215)和均匀性指数(0.4939)略高于晚秋(3.6653、0.4566),但晚秋与初冬优势度指数(Ds)无明显变化(表2)。

从生境类型来分析,多样性指数(H)最高的为森林,最低的为农田,本公园秋冬过渡阶段鸟类多样性指数森林(3.4743)﹥水域(1.6070)﹥农田(1.0604);均匀性指数(E)指数最高的为森林,最低为农田,其均匀性指数森林(0.4425)﹥水域(0.2077)﹥农田(0.1614);优势度指数(Ds)最高为水域,最低为农田,优势度指数水域(0.9700)﹥森林(0.9568)﹥农田(0.9503)(表2)。

图3 河洑公园鸟类区系组成Fig.3 Birds fauna of the Hefu Park

图4 河洑公园鸟类居留型组成Fig.4 Birds resident of the Hefu Park

表2 不同季节及生境鸟类多样性与种数变化Tab.2 The diversity indices and number of species of bird in different seasons and habitats

4 讨论

河洑国家森林公园地处武陵山余脉和洞庭湖平原边缘,从动物地理区划来看,该公园属于华中区的东部丘陵平原亚区和西部高原山地亚区的过渡区,这与该地在气候和植物区系上都属于两亚区的过渡区系是相吻合的。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动物区系成分的复杂性,调查显示,该公园秋冬交替季节鸟类群落结构中以东洋界华中区鸟类为主,但华南区代表性鸟类如灰喉山椒鸟(Pericrocotus solaris)、橙腹叶鹎(Chloropsis hardwickii)等在这里也容易见到,其成分渗透现象较弱。

本次调查仅限于秋冬过渡阶段,共记录鸟类83种,其中雀形目62种4459只,占本次调查物种数的74.70%,非雀形目鸟类21种678只,占25.30%;国家重点保护和“三有”鸟类达77.1%,说明其鸟类资源丰富;从鸟类多样性分析,该公园鸟类多样性指数(3.7514)和优势度指数(0.9674)较高,均匀性指数(0.4344)较低。从晚秋和初冬鸟类多样性分析,初冬多样性指数(3.7215)和均匀性指数(0.4939)高于晚秋(3.6653,0.4566),原因在于晚秋处在鸟类的迁徙期,该公园位于候鸟迁往洞庭湖区域的通道上,且森林植被保存较好,为部分鸟类提供了良好的越冬地或中转停歇地,部分南迁鸟类推迟迁徙,鸟类种类和数量多变,鸟类群落结构由留鸟、旅鸟、晚走的夏候鸟和冬候鸟组成;初冬时随着冬候鸟迁入,当地鸟类群落结构趋于稳定。从不同生境鸟类多样性分析,森林多样性指数(3.4743)和均匀性(0.4425)指数均最高,农田多样性指数(1.0604)和均匀性(0.1614)指数均最低。这是因为该公园森林为林鸟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林木种子为其提供了食物来源,导致该生境鸟类种类丰富,数量最多,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均高于其他生境。

由于该公园地处常德市近郊(离市区仅7 km),随着城市化推进和森林公园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其人为活动日益加剧,包括生态游道、游乐园、野炊岭烧烤店、宾馆及农家乐和部分墓地的修建挤占了林地,由此产生的生产生活垃圾、污水、废气、游客大声喧哗和扫墓燃放鞭炮等,使鸟类生存环境受到较大影响,局部区域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一定的破坏,园内生境破碎化,生境质量逐步下降。同时,常德城区正向郊区扩展,以及配套的道路和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使该公园生态系统保护的缓冲地带逐渐缩小,公园进一步“岛屿化”,外围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因此,亟待加强该公园鸟类资源及其生态环境的保护。

5 保护对策

根据调查结果,对河洑森林公园建设提出以下保护建议:(1)加强公园科学管理,森林公园作为主体管理机构,应牵头组织制订“河洑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建设与发展规划”,明确可开发和限制开发范围,为公园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2)加强资源保护,应严格限制人文景观、道路和宾馆、农家乐和娱乐等设施建设及墓地出售,减少林地占用和生态环境破坏。(3)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对局部区域纯林进行改造,注重阔叶林、灌木层和草本层相结合,以满足不同鸟类栖息和取食的需要,并在公园周边划定生态缓冲区,进行植树造林,从整体上恢复其生态系统。(4)森林公园管理机构应对入园游客加强鸟类及其他野生动物知识宣传,不断提高人们保护鸟类和生态环境的意识。(5)逐步转变生态旅游方式,未来观鸟旅游是一种被看好的生态旅游方式,河洑山鸟类资源丰富,相关部门应培训鸟导,逐步推广有趣又环保的观鸟游,让人们懂鸟、爱鸟,善待大自然。

致谢: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杨道德教授和张志强老师的悉心指导,在鸟类资源调查中,得到中共常德市委党校校长李娥皇、副校长万传明、康平和丁国华、徐道刚等老师及63期主体班张天成、刘淑兰、朱梅安等同学的大力支持与帮助,谨此一并致谢!

[1] 郑作新,钱燕文,郑宝赉,等.湖南鸟类初步调查Ⅰ.非雀形目[J].动物学报,1960,12(2):293-319.

[2] 郑作新,郑宝赉,冼耀华,等.湖南鸟类初步调查Ⅱ.雀形目[J].动物学报,1961,13(S1):97-121.

[3] 邓学建,叶贻云,王斌,等.湖南壶瓶山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分析 [J].生态科学,1996,15(2):45-48.

[4] 李自君,邓学建,郭克疾.乌云界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及夏季鸟类群落生态学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4,27(4):78-80.

[5] 李益得,杨道德,张志强,等.湖南常德桃花源机场鸟类的时空分布与鸟击防范 [J].四川动物,2010,29(3):446-451,465.

[6] 康祖杰,杨道德,陈华,等.壶瓶山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因素分析及保护对策[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30(3):33-40.

[7] 康祖杰,杨道德,邓学建.湖南省雀形目鸟类新纪录4种[J].动物学杂志,2012,47(6):121-124.

[8] 康祖杰,刘美斯,杨道德,等.湖南省雀形目鸟类新纪录6种[J].动物学杂志,2014,49(1):116-120.

[9] 邓学建,王斌,邓树德.目平湖冬季鸟类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 [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0,23(3):76-79.

[10] 彭平波,张纪祥,彭波涌,等.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调查[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1(3):231-235.

[11] 刘松林,张纪祥,曹锋,等.西洞庭湖水鸟监测与保护管理[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1,7(2):44-47.

[12] 吴毅,彭杏,李松.湖南河洑国家森林公园种子植物区系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9,29(6):114-117.

[13] 钱迎倩,马克平.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 [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14] 盛和林,王岐山.脊椎动物学野外实习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

[15] 约翰·马敬能,卡伦·菲利普斯,何芬奇.中国鸟类野外手册[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16] 郑光美.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7] 张荣祖.中国动物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8] 高中信,李幼林,芦大明,等.凉水自然保护区四种林型鸟类群落多样性初步研究[J].东北林学院学报,1984,12(S1):128-133.

[19] 张欣宇,李枫,吴星兵,等.江西南矶湿地自然保护区春季鸟类群落多样性研究[J].野生动物学报,2014,35(1):75-80.

附录 常德河洑国家森林公园秋冬交替季节鸟类群落组成和数量数据分析Appendix List Composing of avian community and analysis of quantitative data at Changde Hefu National Forest Park of Hunan Province

猜你喜欢

国家森林公园鸟类群落
善于学习的鸟类
江垭库区鱼类群落组成和资源量评估
大学生牙龈炎龈上菌斑的微生物群落
合成微生物群落在发酵食品中的应用研究
森林公园历险记
东台黄海国家森林公园:以绿之名,拓荒出“养心”景致
我国西北某陆地油田采出水微生物群落结构
我的湿地鸟类朋友
基于文本挖掘的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