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道家环境伦理思想

2018-06-25郭亚如陈俊钊

现代交际 2018年8期
关键词:道家思想

郭亚如 陈俊钊

摘要:如何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两者的关系,是新时代面临的问题以及亟待完成的任务。道家环境伦理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环境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时代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本文尝试从“道法自然”“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万物一体”等道家环境伦理思想的内容几个方面进行诠释。

关键词:道家 环境伦理 思想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8-0232-02

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是我们党历来所提倡的。新时代下,我们党继续坚持这一优良的传统,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现实任务中,提倡从中国先哲们的思想中汲取思想来源。应时所需,道家环境伦理思想在解决人与自然的异化关系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引领与指导作用。本文主要阐释老子和庄子关于环境伦理的重要思想论述,以寻求其现实意义与价值。

一、“道法自然”的环境伦理思想

老子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所说的“自然”,正如后人所阐述的一样,并非指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环境,而是指道的本身,即道本来的状态。老子说道生万物,那么道以上不可能有“自然”另一本原之说。因此这里的“自然”则就是指道本身。

“道法自然”这一环境伦理思想则提倡人类要遵循事物自然而然的状态以及其自身生长、发展的规律。世界上的事物都依赖于自身存在的规则,不肆意干扰它们的生存状态,才能出现“和实生物”的景象。

老子在这儿所提倡的遵循道这一世间万物的法则,以抱持有世间万物自然而然的状态。这里的“自然”虽有消极被动的涵义,在一方面限制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实现,但是对于今天“人类中心主义”这一理论观点则提供了很有力的反驳。“人是万物的尺度”唤醒了人类的自觉意识,却同时开启了人对非人类的主宰意识之门。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的觉醒,人类一方面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却又逐渐丧失在物质欲的追逐中,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异化的状态。人与自然本应具有的“自然”之态,由于人类主观能动性的过度发挥,而遭到破坏。人与自然应如何相处?人类在满足自身生存的同时,是否应承担对自然环境的责任以及如何承担对自然环境、资源的责任,是我们在新时代下需要面对的环境伦理问题及继续努力的方向。从先哲们那里汲取万物和谐共存的智慧源泉,从道家环境伦理思想里探求解决之道乃我们之幸。

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环境伦理思想

“朴”多理解为朴素、质朴。老子谈“见素抱朴”是为了使人处于一种真实、自然的状态。“少私寡欲”后人有两种理解:一种将其理解为“少思寡欲”,一种将其理解为“少私寡欲”。对前一种说法的考证来自刘师培“按‘私當作‘思”及韩非子《解老篇》:“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等之说。而对后一种说法的考证来自庄子的《山木篇》:“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后人注:“少私曰‘正无私也”。本文则尝试从后一种说法进行理解,老子在这里强调人要去掉“为己”即“私”的想法,不要贪得无厌。只有如此才能持有质朴的本性。

老子为我们提供了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与其他事物相比,我们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思想。世间万物的生长,包括人类自身,本应是相辅相成、和谐的状态。然而正如上文所提到的,由于人类的私欲——尤其是对于物质的过度追求与享受,致使自身的行为出现了偏差,不仅使自身出现异化,而且导致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因此,人类如何使自身以及与自然的关系调整至非异化的状态,是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回归质朴、少私寡欲何尝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物我生存的一种方式与态度。因此,在新时代下,坚守“朴”与“寡欲”是道家环境伦理思想给予我们的处理人与自然环境两者关系的重要法则。

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环境伦理思想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大致涵义是,告诉人们要懂得适可而止,只有如此,才能不存在危险,才能使人们处于长久安定的状态。“止”与儒家所提倡的“适度”原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理解为道家环境伦理思想中人的行为准则。因为,身比名更宝贵,身比货更宝贵,得比失更有害。因此,知足、知止是我们应该持有的立足于世的准则。

老子“知足”“知止”的思想为我们在新时代下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贡献了行为规范。人类如何承担起对自然的责任与义务,一方面不仅要在思想观念上改变——少私寡欲,最重要的是应该从思想意识转化为客观存在——行为上的适可而止。人与自然两者关系的异化外在条件就在于人们过度毁坏自然的行为,依据老子所言“足与辱、止与怠”互为因果。知足、止则不辱、怠。反过来不知足、止则会带来辱和怠。自然环境的恶化、人与其关系的不和谐以及给人们自身带来的灾祸何尝不是人类的不知足、不知止所引发的后果。进而言之,立足于新时代的大背景下,以老子“知足”“知止”环境伦理思想作为人类行为及活动的规范,是我们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前提和保障。

四、“万物一体”的环境伦理思想

有学者认为,《老子》成书于庄子后,所以庄子乃道家的始祖。由此,“万物一体”说最早也是由庄子提出,老子则是后继发展。不同于儒墨早期思想对于人世间的过度关注,道家将视野从人世间转向世间万物。“自其同者视之,万物则一也”,庄子从世间万物皆是由气幻化而成及“假于外物”一说,来阐明为何万物一体。不同于庄子对“万物一体”的阐释,老子则认为世间万物同出一源——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同生于一源,则人类和自然本应该和谐共生。

世间万事本生一源,其产生和发展都需要遵循自然规律。正如马克思主义所言,世间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因此,天、地、人、道四大域相辅相成,人作为有意识、有主观能动性的一大域应秉持自身的处世之道。与万物和谐共生,“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世界需要多样性。

自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历来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在总结国内近年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一伟大思想中,党中央提出了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的环境伦理思想。这一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环境伦理观在我国的继续和发展,也是道家环境伦理思想在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和转化。

总之,中国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以及具有时代价值的道家环境伦理思想,是我们需要继续挖掘的重要思想财富,这一思想财富是古代先哲们的智慧结晶。“继往圣之绝学”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人的使命,借以先哲们的智慧来解决现实中的生态问题以及形成新的环境伦理思想是应新时代所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钱穆.庄老通辩[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3]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7.

[4]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

[5]王崎峰,王威孚.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环境伦理价值[J].求索,2009(6).

[6]徐平.道家环境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7]李功锦.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渤海大学,2014.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道家思想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漫画道家思想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庄子说》(二十五)
《庄子说》(二十六)
漫画道家思想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庄子说》(十九)
茶道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