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的培养路径

2018-06-25张琛

现代交际 2018年8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大学生

张琛

摘要:“互联网+”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而产生的,是人类文化进步的产物,大学生作为互联网庞大的使用人群,应该抓住时代特点,充分利用新时代“互联网+”这把双刃剑,构建符合时代特点的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的支持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 大学生 道德信仰 培养路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8-0149-02

改革开放以来,科技的进步给整个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算机的出现缩短了世界之间的距离。信息的传播通过互联网以惊人的速度传到世界的各个角落,网络已经成为当前世界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当代大学生生活在这个科技日益发展、信息日益更新的高科技社会中,信息资源的获得也来源于互联网。

通过以安徽省某独立学院为调查对象,抽取样本数为2450名在校大学生,回收有效数据为2414。通过调查数据看出,在影响大学生道德信仰形成的因素中,学校教育、网络、报刊等大众媒体、其他因素的比例都超过了20%,见表1。其中以网络居于首要位置,而亲朋好友的影响作用微乎其微,大学生认为它对道德信仰的传播基本上没有什么作用,可见大学生校园网络对道德信仰传播的重要性。从被调查者的选项结果可以看出,接触最为频繁的网络成为道德信仰传播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为上学期间一直接触的电视、报刊等大众媒体,可见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非常大,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也迫在眉睫,应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网络途径宣扬主流文化,创造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

表1 道德信仰传播因素多选频率表

一、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互联网+”时代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新常态,作为大学生信息传递的首选途径,已經对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与周围的事物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是社会管理者首当其冲需要落实的,是实现“互联网+”道德信仰教育路径的基础和前提。净化网络环境,需要对于整个社会网络环境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杜绝各种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抵制各种暴力、反动、淫秽、情色、反政府等信息的腐蚀。如,可以将网络管理实行实名制,对个人的网络行为进行监管,同时也可与个人的信用等级相关联,通过某种“相对自由”的方式来实现净化网络的目标。通过“互联网+”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可以接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丰富校园网络教育内容

“互联网+”的信息含量繁多而复杂,形式和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应该利用互联网自身的优点先通过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获得在校大学生的关注度,进而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加大红色网站宣传力度,加强道德信仰教育,把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与校园网络建设有效结合在一起,通过校园网络的传播形式来激活学生的认知意识,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真实性的认同度。此外,可以充分利用时下比较流行的微博、微信、BBS、贴吧、论坛等网络形式开展关于大学生生活状况、情感问题、工作问题、道德问题等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问题以及当前社会上的各种现象的交流和研讨,激活大学生进行价值思考的热情,同时将教条死板的道德信仰理论学习变得生动活泼,从而使大学生在浏览网络信息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道德信仰教育。

三、引导大学生增强网络辨别力

大学生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互联网+”世界,同时也深受着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来自市场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互联网+”作为各种社会构成传播信息的载体,一方面可以为当代大学生带来充满正能量的信息,另一方面可能会使大学生陷入道德困境。“互联网+”是科技的产物,也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服务的。来自市场经济的各种信息向大学生涌去,关于市场经济为我国带来物质发展、综合国力增强等信息的传播,为大学生带来了道德自信和道德意识的动力,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宣扬的经济利益,给大学生的道德选择带来了困惑和迷茫。此外,网络世界的虚拟性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新型的精神家园,在这个精神家园中,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难以实现的需要得以满足。网络世界的虚拟性,让个别大学生在那个世界中出现了异化道德行为,即在网络世界中,做一些在现实社会中不敢做的事,如吐脏话、行骗等丑恶的社会行为。面对来自网络的种种道德问题现象,学校应主动举办关于文明网络行为的讲座,同时要宣传互联网法律法规,帮助大学生明确什么是正确的网络道德行为,什么是错误的,明辨是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自觉提高网络道德辨别力。

四、把网络道德建设纳入法治建设范畴

现实社会需要法律法规的强制作用,网络世界也需要法律法规的强制作用。网络世界的超现实性、虚拟性、匿名性导致一部分人通过这种途径散播不良甚至违法讯息,甚至一部分人为了谋取经济利益通过互联网的漏洞建立一些非法网站,不利于大学生人格健康成长,一些道德意志或道德辨别力较差的大学生就会沉溺于网络无法自拔,更为严重的可能脱离社会活动造成人格畸形,从而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甚至危害国家安全。对于这种情况,通过道德信仰的“软约束”起不到任何作用,只有利用法律法规的权威,将互联网世界中的网络行为纳入法律范畴,制定出明确的原则和规范,利用“硬约束”来要求大学生遵守,规范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的行为。如果不制定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个别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都会成为问题,那就更谈不上树立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了。可见,对互联网进行立法,不仅能有效抵制不良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蚀,同时也为大学生道德信仰的养成创造了一个网络道德教育环境。

五、突出信仰主体的自我教育

大学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的形成,首先需要道德主体即大学生的认同,如果大学生本身对道德信仰没有认同,即

使所有的条件都具备也是无用的。在道德主体认同的基础上,道德主体也要对自我进行完善和发展,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发展需要,对自己进行认识和改造,大学生对自我的完善和发展也是提高和完善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的方式。注重道德修养,培养自省意识,强化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念。树立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仰对大学生迎接挑战、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实现社会主义道德境界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加强自我约束,完善自我管理。

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研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是新形势下提出来的新问题,是当前大学生信仰研究的重点之一。面对当前社会的重大变革,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道德信仰问题。因此,为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创造一个良好的多元环境、寻找新的道德信仰培养路径已经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魏长领.道德信仰与自我超越[M].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

[2]任建东.道德信仰论[M].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3]孙美堂.文化价值论[M].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4]陈敏.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问题研究[D]. 曲阜师范大学, 2008.

[5]汪玉娣.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状况调查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 2011(2).

责任编辑:孙 瑶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