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DSA与B超诊断对比分析

2018-06-25张瑜

中外医学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动脉粥样硬化B超

张瑜

【摘要】 目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别采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和B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率。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7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参与研究,对患者分别采用DSA检查和B超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准确率,同时探究分析患者的影像结果,查看其与患者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通过DSA检测出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67例,共检测出受累动脉128支,同时检测出93支颈动脉狭窄伴斑块,35支其他颅外动脉狭窄,并且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对受累动脉的狭窄程度进行分级,其中共有51支1级狭窄,40支2级狭窄,25支3级狭窄,12支4级狭窄;通过B超检测出颈动脉狭窄伴斑块的患者共59例,颈总动脉狭窄12例,颈总动脉分叉部狹窄32例,颈内动脉狭窄15例;其中22例患者为管腔确定为管腔狭窄,29例患者为管腔明显狭窄,另有8例患者为血管完全闭塞,比较两种检测方式的准确率,DSA检测的准确率为85.89%(67/78),高于B超检测的75.64%(59/78),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DSA检查,可以帮助患者尽早诊断出动脉狭窄的部位及狭窄程度,与B超检查比较,准确度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动脉粥样硬化;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 B超

doi:10.14033/j.cnki.cfmr.2018.6.0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06-0069-02

心脑血管疾病在老年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发展,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人数呈现上升的趋势[1]。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有效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成为目前医学界的主要议题之一[2]。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进步,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逐渐成熟,和B超检查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本次研究中,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分别采用了DSA检查和B超检查,针对两种检查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7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参与研究,所有患者均CT检查均确诊为脑梗死,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并由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其中男34例,女44例,年龄52~83岁,平均(62.95±1.98)岁。按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病标准:(1)患者发病急,并且存在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的情况,体征维持时间24 h以上或者24 h内死亡,并排除非血管性的病因;(2)患者在第1次脑CT或MRI检查中可排除出血性卒中的情况,同时需排除类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糖尿病等情况。

1.2 方法

首先对患者进行DSA检查,所以用的仪器为美国GE数字减影血管机,让患者仰卧在平台上,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消毒工作,铺好洞巾,随后为患者进行穿刺,穿刺部位选择右下肢股动脉腹股沟韧带1~2 cm处,穿刺方法为Seldinge法,同时选择合适的造影剂开展检查工作,将造影剂放置于患者的颈内动脉处和双侧颈总动脉处,随后对其进行正位、斜位、侧位和汤氏位的检查工作,采用动态观察和静态观察的方式,查看患者的血管壁是否平滑,并查看患者的血管壁是否存在狭窄的情况,记录具体的狭窄程度。随后对患者进行B超检查工作,所使用的仪器为东芝SSA-34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让患者仰卧在平台上,并将软枕垫在患者的脑后,让患者尽量将头向后仰,使其颈前部充分暴露出来,并指导患者将头偏向检查侧的对侧。随后先使用二维超声对患者进行检查,然后再加入彩色血流现象检查,观察显示出的多普勒频谱。随后将探头放置在患者的颈根部,并沿着胸锁乳突肌前缘方向向上进行观察,查看患者的颈总动脉情况,并查看患者的颅外段颈内动脉、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外动脉的情况,尽可能将检查范围扩展至患者的颈部最高点。在检查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彩色血流信号的缺损情况和充盈情况,并判断患者缺损部位斑块的大小和性质。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1)将测定结果依照ECSG制定的血管狭窄诊断标准进行对比评估:如果患者血管未出现狭窄情况,则为0级;如果患者血管狭窄率<50%,则为1级;如果患者血管狭窄率在50%~90%,则为2级;如果患者血管狭窄率在91%~99%,则为3级;如果患者血管狭窄率为100%,则为4级,此时患者出现血管闭塞的情况。(2)利用超声结果对患者的颈动脉内径进行测量,在颈总动脉分叉前的2 cm处进行测量,如果患者的内径处于正常情况,则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不超过0.9 mm,颈总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BIMT)不超过1.2 mm;如果患者的IMT在1~1.2 mm,则代表患者出现内膜增厚的情况;如果患者的IMT超过1.2 mm并且BIMT超过1.5 mm,则代表患者出现斑块。

2 结果

根据研究结果显示,通过DSA检测出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67例,检测出受累动脉128支,同时检测出93支颈动脉狭窄伴斑块,35支其他颅外动脉狭窄,并且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72.66%(93/128),显著高于非颈动脉狭窄的27.34%(35/128);同时对受累动脉的狭窄程度进行分级,其中共有51支1级狭窄,40支2级狭窄,25支3级狭窄,12支4级狭窄。通过B超检测出颈动脉狭窄伴斑块的患者共59例,颈总动脉狭窄12例,颈总动脉分叉部狭窄32例,颈内动脉狭窄15例;其中22例患者为管腔确定为管腔狭窄,29例患者为管腔明显狭窄,另有8例患者为血管完全闭塞。比较两种检测方式的准确率,DSA检测的准确率为85.89%(67/78),高于B超检测的75.64%(59/78),DSA检测结果略高于B超检测结果,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2.641,P>0.05)。

3 讨论

脑血管疾病发生的病理基础即为动脉粥样硬化,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动脉脂质沉积会导致动脉出现局限性变性、钙化和坏死,同时会导致纤维组织增生,平破坏动脉壁正常三层结构,甚至导致动脉壁正常三层结构消失[4-5],以上现象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动脉硬化,其会导致血管内壁出现增厚的情况,并导致斑块的形成。通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以对脑血管疾病进行良好的预测,根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针对脑血管疾病的特异性为78%,敏感性为83%[6-7]。在大多数脑梗死患者中,一般都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情况,斑块一般表现为混合斑和软斑,因此鉴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血管疾病的高度相关性,临床上经常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作为脑梗死的预报检测。通过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出患者的血管内-中膜是否存在增厚的情况,可以查看患者是否出现斑块,并且能够准确定位斑块的具体位置和范围大小,也可以判断患者的血管是否存在狭窄的情况,并评估狭窄的程度,检查患者是否出现血管闭塞的情况,还可以根据检查的结果分析患者的动脉血流动力学。这种检查方式对于脑梗死患者来说,更加简单并易于操作,也不会对患者造成大的创伤,有利于帮助患者尽早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从而及早诊断出患者出现血管狭窄的情况和血管狭窄的程度。但是B超检查同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仅仅是通过回声的性质和图像对梗死类型和部位进行评估,对于血管病变的总数目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也无法准确地评估出具体的狭窄程度,同时B超也无法对患者的颅内动脉进行检测。

DSA技术其实是隶属于数字X成像的一个重要分支[8-9],也就是先通过血管造影进行影像的生成,随后采用数字化的处理方式,删除图像中不需要的组织影像,仅仅将需要进行评估的血管影像保留下来,这一过程就是数字减影技术的流程。DSA检查的优点在于图像非常清晰,并且具有很高的分辨率,通过立体图像可以更好地判别血管病变的情况,并准确地定位测量血管狭窄的程度,为后续的治疗工作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DSA检查在全身血管性疾病和肿瘤的诊断、治疗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心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根据相关研究报道显示,血液通过侧支循环重新参与到闭塞区域的再循环中,可以使缺血引起的神经功能损伤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10-13]。相关报道称,Willis环远端如果闭塞,可以实现闭塞部位的溶栓;Willis环近端如果闭塞,并且患者的侧支循环未出现障碍,则可以通过侧支到达闭塞区域的远端,从而实现远近端的溶栓[14-15]。

综上所述,通过DSA检查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可以准确地评估患者动脉狭窄的部位,并准确测量狭窄的程度,还可以检测到患者血管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情况,这些优点明显优于B超检查,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丽娟,肖春,孙广宏,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与CTA、DSA对比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6,32(8):1189-1194.

[2]王志刚,张志鹏.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TCD、CTA与DSA检查的对比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8):39-40.

[3]刘跃辉.Brilliance 3D-iCTA与DSA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D].通辽:内蒙古民族大学,2015.

[4]包华,孙海滨,赵磊.缺血性脑血管病CTA与DSA的影像学分析[J].临床医学,2015,35(6):120-121.

[5]谭瑶.彩色多普勒超声与DSA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对照研究[J].河北医学,2016,22(5):708-711.

[6]王世刚.DSA检查未见血管闭塞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特点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4):460-461.

[7]范存秀,邵祥忠.缺血性脑血管病行DSA检查与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J/OL].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6,3(54):10709-10710.

[8]葛洪波.颈动脉超声与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比较[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11):163-164.

[9]周琦,赵洪建.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22):39-40.

[10]侯淑萍,柳潇,祁玉诚.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9):67-68.

[11]魏健强,李健,郑小龙,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PAPP-A水平的变化[J].陕西医学杂志,2016,45(9):1131-1133.

[12]冯睿龙,朱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磁共振影像学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3):341-343.

[13]彭秀华,梁宗辉.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学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7,15(1):101-104.

[14]王尚君,王济良,赵晓伟,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DSA与B超诊断对比[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49-50.

[15]高军宪.DSA和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230例对比分析[J].陕西醫学杂志,2014(9):1164-1165.

(收稿日期:2017-08-21)

猜你喜欢

缺血性脑血管病动脉粥样硬化B超
B超诊断盆腔炎性包块的临床价值
写字的尴尬
英国流行“B超美甲”
巧用一元二次方程的“B超单”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特点分析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与脑小血管病变关系的临床研究
山楂水煎液对高脂血症大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的干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