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语礼貌用语
2018-06-25季宛茹
季宛茹
摘要:本文从话语功能的角度分析了汉语礼貌用语在常用话语功能中的表达形式,并从汉外对比的角度分析了汉语、英语、韩语三种语言的礼貌用语在相同话语功能中的表达差异。同时分析了汉语礼貌用语的特殊表达手段,并就其课堂教学提出建议。
关键词:礼貌用语 对比 表达手段 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8-0033-02
礼貌用语的教学与使用是伴随着文化冲突的。中国人以“贬己尊人”为沟通和处事准则,是客气,是美德;而英语为母语者则认为很多汉语礼貌用语显得刻意且虚假。客气与虚假的界限在哪里?不同的言语交际对象,陌生人、上下级和亲人之间的言语表达怎样是客套、礼貌,怎样是虚假?这些问题很难回答,即使是中国人自己也要根据具体语境去辨别。这些问题对汉语学习者来说就更困难了,文化需要体验,但语境可以设置。因此,对外汉语教师的任务就清晰了起来。
礼貌用语是能够确确实实体现在语用表达中的,汉语礼貌用语属于语用的研究范畴。而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做的是如何在教学中传达中国人的礼貌观念,这种礼貌观念应在学生的可接受范围内,实际而不牵强。同时重点教授使用频率高的礼貌用语,体现礼貌用语的实用性,达到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这是一个教师、教材、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互相平衡的过程。
一、礼貌用语与话语功能
不同文化对礼貌与否、礼貌程度的标准不同,这些不同会在不同的话语功能中清晰体现。
1.招呼语
英语国家的招呼语多为“How are you?”“Hello!”“ Hi!”“How is everything going?”,在初次见面时会使用“Nice to meet you!”“Glad to see you! ”,而答语多为“How are you?”“Good, thanks!”。对话双方都非寻求答案,只是客观相互问候,同时招呼语并不受对话双方身份、地位、年龄差异、熟悉程度的影响。
在亚洲国家中,韩国的等级观念较严苛,因此语言表达也深受影响。韩国语分为敬语和平语,敬语主要使用于与长辈或与尊敬的人的对话中,多以结尾;而平语主要使用于与晚辈或平辈人的对话中,多以结尾。在初次见面时,若交际双方的年龄相同对话双方可使用平语(你好)进行问候;与年长者或尊敬的人问候时,必须使用(很高兴认识您)。
在汉语中,“您好”或“你好”是外来招呼语,只有在非常正式的场合见面、初次见面、与长者见面时才会以此来打招呼,且在年轻人中的使用频率渐高。初次见面时,招呼语与称谓语是伴随出现的。中国人在初次见面时很少进行自我介绍,一般都由熟悉见面双方的第三人以“姓氏+称谓(身份、地位、职业、部分亲属称谓语)”形式加以介绍,然后使用“您好”“幸会”等进行问候。如果双方已经相识,则直接使用“姓氏+称谓语”打招呼,一般不会再使用“你好”等。如果双方关系熟络,则问候内容较丰富,如“忙呢?”“吃了吗?”“回来了?”“干什么去了?”“最近挺好吧?”等。这些问候语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非常高。这些以提问形式出现的问候语并不以寻求具体答案为目的,只是单纯表问候。相比于“你好”,中国人认为这种问候方式更能体现对话双方的熟悉及亲密关系,真诚而不见外,而“你好”反而让人觉得生疏,且有距离感。对于英语为母语者而言,汉语中的这些提问式问候涉及到个人隐私,是不礼貌的表现,因而不希望回答这些问题。但事实上,他们无需回答,只需使用“忙呢”“吃了”“刚回来”“出去一趟”“有点儿事儿”等方式迂回应对。答话内容可与事实不符,不必深思熟虑回答问题,只要交际任务完成即可。
2.告别语
英语国家的告别语“See you!”“Bye!”等,表达简短直接。有时也会给予祝福,如:“Have a good day!”“Have a good night!”“Have a good weekend!”等,或者是一些节日祝福语。这些告别语也不必考虑对话双方的身份、地位、年龄等差异。
韩语中的告别语同样受到等级差异的影响,朋友之间可使用(再见)或(再见);对领导或是长辈则需使用以表达礼貌。
汉语中的告别语很少使用“再见”。与招呼语一样,中国人觉得“再见”过于正式,显得谈话双方的关系过于生疏。“回见(回头见)”是与“再见”相似的表达,但多现于北京话中。汉语中的告别语更倾向于迂回的表达,“以后再约”“有空再来”“常来”“慢走”等多由待客者使用,“您先忙”“我先走了”“回头聊”“留步”“别送了”“有空去”等多为做客者使用。其中“您先忙”对中国人而言是非常礼貌的表达,表示做客人为自己占用了待客者的时间而表示抱歉。
3.感谢语
英语中的感谢表达很直接,“thank you”“thanks”“thank you so much”等都是很常用的表达。而且,英语国家中感谢的对象是很广泛的,无论是陌生人、朋友还是亲属、父母都是感谢对象,即使对于父母准备早餐之类的日常事件也要表达感谢。
中国人则很少对父母表示感谢,认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最为亲密的,无需表达感谢。汉语中除了会使用“谢谢”表达感谢之外,还会使用“麻烦您了”“给您添麻烦了”等。对于感谢语的应答,汉语的表达方式也很多,除了“不用谢”“不客气”之外还有更常用的一些表达,如“应该的”“别见外(只用在关系亲密的朋友之间)”“没事儿”“小事儿”“咱们俩谁跟谁呀”等。因此,汉语中对于感谢的应答语是非常丰富且随意的,特别是在熟人之间,认为过分的感谢是过分客气的表现。
招呼语、告别语、感谢语是日常交流、言语表达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部分,也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优先部分。在英语、韩语和汉语中,这三种不同话语功能的表达差异还是非常大的,英语表达形式较统一,变化较少;韩语表达等级严格,敬语与平语区分明显;汉语表达多样,内容丰富。这种差异不仅仅体现在这三种话语功能中,在其他话语功能中也普遍存在。
二、礼貌用语的表达手段
1.礼貌用语与虚词
在汉语中,礼貌用语多为数量众多的实词,如:代词“您”“女士”“先生”;动词“请”“用”“过奖”;副词“特地”“特意”;名词“前辈”“榜样”;形容词“慈祥”等。除了这些实词外,汉语中还有一些虚词也有表达礼貌的功能。试比较下列句子:
我们不去了。①
我们不去了吧。②
你在干什么?③
你在干什么呢?④
明天去逛街。⑤
明天去逛街呗。⑥ 你出去。⑦
你出去吧。⑧
与句子①③⑤⑦相比,句子②④⑥⑧语气更为柔和,更显礼貌。句子①本是陈述句,具有主观决定色彩,但加上语气词“吧”之后,句子具有询问、商量语气,因而给予对方尊重。句子⑦本是命令语气,语气较强硬,但加上语气词“吧”之后,使命令语气得到缓和。因此,语气词“吧”“呢”“呗”对原句子的严肃性具有弱化作用,严肃性弱化则礼貌性提高。
2.礼貌用语与量词
汉语中“个”是使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个体通用量词[1],可用于人也可用于物。但是量词“个”作为计数单位,缺乏感情色彩也缺乏语体色彩。汉语中也有一些量词可以表示尊敬,起到礼貌表达的作用。例如名量词“位”。“位”作为量词出现时间相对“个”来说较晚。在明清之前,“位”多指“职位、君位、神位”等,这些词都鲜明地体现出了尊卑等级之别,这就解释了“位”为什么会最终发展成为表敬量词。“位”与“个”的不同之处还在于,“位”只能用于人,且可用于普通人以表礼貌,或是用于年长者、地位较高者、受尊敬者,同时也可用于自指。
除了名量词“位”之外,动量词“下”也有使言语表达具有礼貌语气的作用。试比较下列句子:
帮我开门。⑨
帮我开(一)下门。⑩
今天下午陪我逛街。B11
今天下午陪我逛下街。B12
句子⑩B12相较于句子⑨B11语气更为缓和,命令性降低,更趋向于商量或请求语气,因此句子的礼貌性更强。邵敬敏认为动量词“下”是表“短时量”的自主量词[2],可以划分为计事“下”和计时“下”,例句中的“下”皆为计时“下”。相原茂认为计时“下”用来表示时间是少量的,语感上带有轻松的意味。[3]“V+计时‘下”有减弱动作“动量”的作用,而动作的“动量”主要是指动词的动作的郑重程度的高低、语气强烈与缓和两个方面的广义量。因此,句子原本的命令语气因动量词“下”而减弱,表达说话人请求占用少量时间且不想带来过多麻烦的商量语气,从而使语气更显礼貌。
三、礼貌用语与课堂教学
1.课堂指令语的使用
汉语礼貌用语的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师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对语言的使用,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课堂指令语是教师课堂用语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在下达指令时可使用“请说”“请写”“请读”“请坐”等礼貌表达;有些汉语学习者要比汉语教师年长,那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应使用“您”“先生”“女士”等称呼以示尊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时刻提醒自己尽量使用礼貌用语,使学生产生礼貌表达的习惯。
2.教学内容的筛选
汉语礼貌用语的数量庞大,有些词、句及表达是非常常用的,但是有些则较生僻,使用频率很低,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取舍。现行的汉语综合教材中有关礼貌用语的语言点及表达很少,但是在一些口语教材中礼貌用语的相关表达还是比较丰富的,教师可将两者相结合,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适当增加或删减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的使用
汉语礼貌用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是非常高的,其交际性非常强,传统的课堂讲授并不利于学生学习,因此情境的设置是课堂教学的必备方法。教师可以设置多种情境,如商场、餐厅、医院、公司等,针对不同的话语功能(招呼语、感谢语、告别语、请求语、道歉语)等进行演示与操练,使学生能够将礼貌用语运用到生活中的真实交际中去,达到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在操练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错误进行及时纠正,保证操练的有效性。
四、结语
礼貌用语的文化差异性和实用性决定了其重要性。对外汉語教师对礼貌用语的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也是不同文化的沟通。能够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汉语顺畅交际而又不失礼貌是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润田.说说量词“个”[J].汉语学习,1980(3).
[2]邵敬敏.动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动词的选择关系[J].中国语文,1996(2):100-108.
[3]相原茂.数量补语“一下”[J].汉语学习,1984(4):604-614.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