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护理减轻重症监护室患儿疼痛程度的效果分析
2018-06-25刘蕾
刘 蕾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河南 商丘 476100)
由于PICU收治的患儿年龄较小,生理与心理均尚不成熟,治疗配合度较差,加上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心理,影响其治疗与护理工作的实施[1]。本研究旨在探讨舒适护理对重症监护室患儿疼痛程度的减轻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7月~2017年8月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治疗的5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1~9岁,平均年龄(4.85±2.09)岁。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1~10岁,平均年龄(5.04±2.11)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遵医嘱指导用药,持续性监测患儿的各项生理指标。
观察组给予舒适护理,具体措施为:①环境:保证室内清洁、安静,空气清新,室内灯光保持柔和,避免太阳直射,护理人员言语轻柔,房间内配备颜色鲜艳的玩具,摆放家属照片,播放音乐及动画片,提高患儿舒适度。②疼痛护理:提高护理人员的穿刺技术,避免多次穿刺增加患儿痛苦,实行静脉留置针的动作应轻柔准确,保证所有护理在无菌条件下进行。③生理与心理护理:每天为患儿擦拭皮肤,更换衣物和床单,保持干净卫生,年龄较小的患儿给予安抚奶嘴并予以抚触,便于稳定情绪,给予眼神交流,增加安全感,年龄稍大的儿童,给予良好的沟通,满足其合理需求。④呼吸道护理:接受机械通气的患儿应按患儿痰液粘稠度给予气道湿化,必要时实行深度机械排痰,避免加重感染,保证气道通畅,同时做好口腔护理,清洁口腔,加强电解质、无机盐、水分与营养的充分摄取。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疼痛度,采用视觉疼痛评分法(VAS)[2]对重症监护室患儿的疼痛情况作出评估,分值为0~10分,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7分为中度疼痛,8~10分为重度疼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护理干预前疼痛程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疼痛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疼痛程度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儿疼痛程度对比(±s,分)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 t P对照组(n=25) 7.16±1.34 4.19±0.86 9.327 <0.05观察组(n=25) 7.22±1.36 2.69±0.63 15.112 <0.05 t 0.157 7.035 P>0.05 <0.05
3 讨 论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对临床护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住院期间追求最大的舒适度,尤其是患儿各方面发育尚不成熟,治疗依从性较差,临床常规护理工作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缺乏规范性,不适用于儿童重症监护室[3]。
本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疼痛度评分低于对照组,表明舒适护理比常规护理更能满足患儿的舒适需求,缓解疼痛程度。儿童重症监护室对危重患儿生命支持的担负着重要的任务,配备着优秀的医护人员和人才队伍,同时具备PICU先进的现代化医疗设备,有效保证患儿的生命健康[4]。舒适护理从环境、疼痛、生理与心理、呼吸道等多方面为患儿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保证患儿身心处于最舒适的状态,提高患儿对治疗与护理的配合度,提升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5]。舒适护理在儿童重症监护室的环境护理中通过调节适宜的光线避免强烈的光线伤害患儿的眼睛,有助于患儿休息;由于患儿的皮肤娇嫩,疼痛耐受能力较差,疼痛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具备娴熟的穿刺技术,临床护理经验丰富,定期实施培训与考核,不断提高操作技能,降低穿刺痛苦,提高治疗舒适度;从各方面考虑患儿的舒适度并给予干预,促进护理人员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增强患儿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提高心理安全感[6]。
综上所述,舒适护理能够有效减轻重症监护室患儿的疼痛程度,满足其生理与心理需求,提高治疗效果。
[1] 胡建云,谢士吉,杨万英.舒适护理对心血管重症监护病室患者临床影响的探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6):1412-1413.
[2] 吴永红.舒适护理对ICU气管切开患者管理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z1):42-43.
[3] 张建春.舒适护理对重症监护患者提高生命质量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4,20(2):339-340.
[4] 邓春艳,杨宝义,郭学珍,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ICU综合征的效果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3):122-124.
[5] 孔 君.舒适护理在ICU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急救医学,2016,36(z1):268-269.
[6] 李 莉,关艳霞.ICU综合征院内和院外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6,23(23):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