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缓解患者肌肉注射疼痛及焦虑的效果
2018-06-25余梅祥
余梅祥
(佛山市妇幼保健院急诊科,广东 佛山 528000)
作为常见的临床给药方式,肌肉注射见效快、安全性高。在以往肌肉注射中,皮肤与针头呈90°,以迅速刺入的方式,将2/3针头插入患者皮肤中,如果不存在回血现象,则需要立即将针头固定,将药液缓慢注射到患者体内。同其他注射方式相比,肌肉注射疼痛程度更高,则也是大部分患者拒绝使用此种注射方式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缓解肌肉注射带给患者的疼痛感、引起的焦虑情况,使患者主动接受肌肉注射,一直都是临床护理工作重点内容,其对于提高护理质量可以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对此,本次研究选取我院158例肌肉注射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分别对两组使用常规注射和新型注射,对比两种注射方式的疼痛程度和焦虑水平,现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01月~09月我院肌肉注射患者15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甲组与乙组,各79例。其中,甲组年龄25~43岁,平均年龄(41.6±0.7)岁;乙组年龄27~45岁,平均年龄(43.8±0.4)岁。两组患者性别、基本情况、既往病史、辅助治疗时间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甲乙两组患者均使用同一批次、一次性能够注射2 mL的注射器、5号针头,由同一批护士进行肌肉注射操作。
甲组采用常规护理,即了解患者既往病史、过敏史、提醒其相关注意事项、不良反应,进行常规消毒等。
乙组采用优质护理,以满足不同类型患者具体需求为切入点,具体护理方法为:1)基本的注射护理干预原则:要遵循“二快一慢”,原则,即进针和拔针速度快、推药速度满。2)选择无痛的注射干预部位。对臀大肌来讲,其有十字法和联线法两种方式。前者以在臀部列一个顶点,向右、或向左画一条水平线,而后从骼嵴最高处做一条垂直平分线,将臀部划分成4个象限,外上象限避开类角的位置,就是无痛注射区。在使用联线法时,需要取尾骨线和髂前上棘外部上方1/3处,属于无痛注射区。3)采用锤击干预护理法。在进针之前,护士需要用持有注射器手掌的尺侧,对注射位置周边肌肉进行轻轻捶打,之后快速刺针,降低疼痛感、分散患者注意力、舒缓紧张情绪[1]。4)利用心理疏导进行护理干预。在开始肌肉注射操作之前,护士人员应当指导患者展开科学的放松练习,在联系的过程中给予患者适当的心理暗示。在注射操作期间,与患者展开沟通交流,达到分散患者注意力,缓解患者焦虑情况的目的。正确的注射技术和操作手法,也可以对患者疼痛感得到有效缓解。5)宣传教育。医院在纳入患者后,应当就肌肉注射的相关知识、注射流程等情况,借助宣传手册、健康知识讲座等,向患者宣传相关知识。6)注射后护理干预。为了缓解患者注射后的疼痛感,帮助患者更好的吸收药物,最大限度的发挥药物作用,护理人员还需要就注射后的注意事项、饮食结构等,给予相应的指导。对于某些技术较为生疏,还未掌握肌肉注射操作手法的护士,可以由其他护士带领完成,指导其进针、提针的速度和角度、注射速度和方式等[2]。
1.3 评价标准
疼痛程度评估标准:以数字等级评定量表为参考,利用0~10数值刻度,将不同疼痛强度标示出来,“0”代表无痛、“10”代表最为剧烈的疼痛、“4”以下属于轻度疼痛、“4~7”为中度疼痛、“7”以上代表重度疼痛。在肌肉注射五分钟后,评价患者疼痛程度[3]。
焦虑程度评估标准:以焦虑自评量表为参考,采用4级评分机制,评定项目为该量表中,各类症状的出现频率:1代表没有、或基本没有;2代表偶尔有;3代表部分时间有;4代表经常有。时间范围“现在或者是已经过去的一周时间”。当评定工作结束后,数据统计人员需要将各个项目得分逐一相加,获得总分,再将总分乘1.25,四舍五入后,取整数为标准分[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对比
乙组患者重度疼痛4(5.0 6%)例、中度疼痛33(4 1.77%)例、轻度疼痛2 7(3 4.1 8%)例,无痛15(18.99%)例;同甲组3(3.80%)例、40(50.63%)例、32(40.51%)例、4(5.06%)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对比[n(%)]
2.2 两组患者焦虑程度对比
乙组重度焦虑患者7(8.8 7%)例、中度焦虑患者42(53.16%)例、轻度焦虑患者30(37.97%)例;同甲组24(30.38%)例、32(40.51%)例、23(29.11%)例相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2 两组患者焦虑程度对比[n(%)]
3 讨 论
正常状态下,患者对于肌肉注射这种形式,本身都存在排斥、恐惧的心理,这使得其在被动接受肌肉注射时,肌肉会随之收缩,从而增加疼痛感。疼痛、焦虑属于见患者主观体验,同其生理损伤、认知、人格、情绪、经验等社会心理因素等,具有较为密切的关联性[5]。尤其是对于经常性接受肌肉注射的患者,其在治疗后期,将会对肌肉注射产生严重的抵抗情绪,这样不仅会对护理质量产生影响,也会影响疾病治疗与康复。由于本次研究患者,接受肌肉注射的目的在于保胎、辅助生育,且注射时间已经有3~4个月,本身疼痛和焦虑感较高,已产生多疑、敏感等负面情绪。如果护理人员在操作期间,无法估计患者的细微感受和实际需求,在肌肉注射时,未避开某些已出现硬结的部位,也会在无形中进一步提升疼痛、焦虑程度。而未接受、或很少接受肌肉注射的患者,受主观意识形态影响,使得其在肌肉注射前,会因为紧张、心理上的抗拒等,导致肌肉愈发紧绷,造成注射期间疼痛感增加[6]。
针对上述情况,采用优质护理,从患者角度出发,以为患者提供最优服务为目标,做好细微处的处理工作,提高护理干预的精细度。首先,护理人员需要改变以往的护理手段,在科室内部实行以责任制为基础的护理干预模式。在进行护理干预时,从患者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其根本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在注射前讲解相关健康知识[7]。为了能够进一步降低肌肉注射的疼痛感、缓解患者焦虑情绪,在采用护理干预措施时,护士应当先了解无痛注射区域,在注射时,以这些位置为首要注射点,而后在注射的过程中,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力求分散患者注意力,缓解其紧张、焦虑的情绪,从而使患者肌肉可以处于一种相对松弛的状态,进而达到降低患者疼痛感的最终目的[8]。
综上所述,对肌肉注射患者来讲,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焦虑情况,提升护理质量和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和应用。
[1] 杨 婷,周亚香,陈丽贤.护理干预对缓解患者肌肉注射疼痛及焦虑的效果[J].当代护士旬刊,2016(9):122-124.
[2] 李彩霞.肌肉注射中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疼痛缓释效果观察[J].东方食疗与保健,2016(10).
[3] 李 贺,万秀英,陈丽莉.早期护理干预减少肌注黄体酮致局部硬结发生的临床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16).
[4] 陈丽云,陈兰媚,胡 婷,等.早期护理干预减少肌注黄体酮致局部硬结发生的临床效果[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6,22(13):1984-1986.
[5] 余藕花,陈丽娟.心理护理干预对患儿肌肉注射的影响[J].医药卫生:文摘版,2016(5):00165-00165.
[6] 王利萍.护理干预对缓解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75).
[7] 曹玉凤.护理干预对甲状腺手术患者缓解疼痛的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6).
[8] 贺李江.舒适护理对外科门诊手术患者焦虑、抑郁及其疼痛程度效果的影响[J].现代医学,2015(6):798-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