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防治利福霉素钠所致静脉炎中的应用
2018-06-25蒋月琴
蒋月琴
(泰兴市人民医院,江苏 泰州 225400)
利福霉素钠为广谱抗菌药,其为医治结核病常用药物,但该药对血管的刺激性较强,极易导致患者产生静脉炎症状[1]。为此,本文选取55例行利福霉素钠治疗的肺结核患者实施循证护理,且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98例肺结核患者资料予以分析,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与实验组(55例)。对照组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52.14±4.32)岁,男22例,女21例;实验组年龄44~75岁,平均年龄(51.95±5.17)岁,男25例,女3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均给予一次性普通输液器进行静脉输液医治,且严格遵行无菌操作技术。
实验组行循证护理。①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向患者说明利福霉素钠的不良反应,讲解静脉炎预防措施及相关注意事项,并嘱其输液手臂切勿活动;由于此药与氯化钠注射液不可配伍使用,故于滴注前后仅予100 mL的5%葡萄糖冲管,以保证输液针于静脉内,避免外渗发生,且减少药液残留于留置针内输液完成后,予留置针使用10 mL 0.9%的生理盐水予以封管,每隔6 h予以1次。②预防感染:护理人员于输液前需予肥皂水清洗,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并对穿刺部位皮肤予以消毒;输液完成后给予一次性钢针患者顺着静脉走形进行拔针;针对予留置针者于患者无感觉时保留4天;以温和的语气询问患者穿刺主诉,若发现输液处出现疼痛、肿胀、发红等异常情况需及时处理。③静脉炎护理:于输注利福霉素钠时若患者出现疼痛或滴速变小等情况需及时停止用药,若出现红肿可肌内注射5mL 2%的利多卡因,直到红肿均消退。
1.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情况。静脉炎分级标准[2]:输液局部发红,且不伴或伴疼痛为1级;输液局部疼痛,且伴水肿或(和)发红为2级;输液局部疼痛,且伴水肿或(和)发红,形成条索状物,并触及硬结为3级;输注部位疼痛,且伴水肿或(和)发红,形成条索状物,触及条索状静脉的长度超过2.5 cm为4级。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为37.21%,实验组静脉炎发生率为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情况[n(%)]
3 讨 论
循证护理是指护理人员于计划护理过程中,将科研结论结合患者意愿与临床经验,以获取最佳证据,从而作为临床护理的决策参考依据[3]。循证护理应用于分析常见护理出现的问题,可正确指导护理人员主动学习,并学会分析导致问题的因素,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与专业技能。此外,护理人员应学会查找研究证据,且充分利用研究出的结果结合临床实践,制定科学的护理措施,从而提高护理质量水平,减少或预防静脉炎等事件发生[4]。于护理研究过程中,实验组实施循证护理的护理人员不仅获取规范护理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而且将循证结果及时反馈给患者与医生,从而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同时通过护理部门制定的相关规定,使循证结果得以落实,从而取得使用利福霉素钠患者的满意,提升医疗安全。护理人员使用留置针输液时,需严格遵循程序化操作与无菌操作,且对输液方案的疗程、药液性质等予以及时评估,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同时加强对患者护理管理[5]。本研究显示: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为37.21%,实验组静脉炎发生率7.27%,提示于防治利福霉素钠所致静脉炎中实施循证护理可有效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本文对护理满意度情况因受样本量限制未加以分析,待加大样本进一步调查再作报告。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应用防治利福霉素钠所致静脉炎,可有效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提高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1] 王宝春,刘碧云,邹嘉欣,等.尼卡地平注射液致静脉炎的临床特征及护理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5,12(17):2917-2919.
[2] 王 萍,金立秀,李海凤,等.PICC所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1):75-76.
[3] 兰春容,陈广玲.循证护理用于静脉输液治疗中预防静脉炎发生率的研究[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7,11(9):133-134.
[4] 严 茂,袁 丽.1例输注多巴胺所致静脉炎患者的循证护理[J].护理学报,2015,12(1):55-57.
[5] 陈海红.优质护理在PICC置管后对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作用及患者焦虑程度评价[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16):2439-2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