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身体好坏 脾胃说了算

2018-06-25张会永

乐活老年 2018年4期
关键词:表里水谷经脉

文/张会永

脏与腑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脏腑阴阳表里配合关系。脏属阴,腑属阳;脏为里,腑为表,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互配合,并通过经脉相互络属,组成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等脏腑表里关系。

心与小肠

心的经脉属心而络小肠,小肠的经脉属小肠而络心,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生理上:心属火,主血脉,心火温煦,心血滋养,则小肠功能正常;小肠主化物,泌别清浊,吸收水谷精微,助心生血。病理上:心与小肠相互影响,中医有“心移热于小肠”之说。一方面,心火亢盛,因经脉相连,心火通过心热下移于小肠,出现尿频、尿热、尿痛等症;另一方面,小肠有热,亦可以循经上行,致使心火亢盛,出现心烦、口舌生疮等病证。

肺与大肠

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相合关系。生理上:肺主气,主行水,大肠主传导,主津,故肺与大肠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传导和呼吸方面。大肠的传导功能,有赖于肺气的清肃下降。肺气清肃下降,大肠之气亦随之而降,以发挥其传导功能,使大便排出通畅。肺主行水、通调水道,与大肠主津、重新吸收剩余水分的作用相互协作,参与了水液代谢的调节,使大肠既无水湿停留之患,又无津枯液竭之害,从而保证了大便的正常排泄。而大肠传导排泄糟粕亦有利于肺气的宣发肃降,肺气和利,呼吸调匀,则大肠腑气畅通;同理,大肠通降,肺气才能维持其宣降之性。病理上:肺与大肠相互影响。如肺气失于肃降,气不上行而反上逆,津液也不能下达大肠,就会出现肠燥便秘,或肺气虚弱,无力肃降,亦可引起大便秘结。反之,大肠传导不畅,除大便秘结外,还可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导致胸闷、咳喘等病证。

脾与胃

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而且还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脏腑表里相合关系。生理上:脾胃为后天之本,二者共同作用,完成对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和输布,以营养全身。脾与胃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在脾主运胃主纳、脾主升胃主降、脾喜燥胃喜润几个方面。

脾胃纳运相得: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胃的受纳和腐熟,为脾的运化奠定基础;脾运化水谷,转输精微,为胃继续纳食提供能源。所以胃和则脾健,脾健则胃和。脾胃纳运相得,相互协调,才能完成消化饮食、输布精微,发挥供养全身之用。

脾胃升降相因:脾胃居中,为气机上下升降之枢纽。脾胃运动特点是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运化水谷后需要将精微物质向上输送到心肺,所以说脾气主升;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后向下传送到小肠,所以说胃气主降。“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健旺,升降相因,保障了脾胃的纳运协调。

脾胃燥湿相济:脾为阴脏,以阳气用事,脾阳健则能运化,故性喜温燥而恶阴湿。胃为阳腑,赖阴液滋润,胃阴足则能受纳腐熟,故性喜柔润而恶燥。“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故也。”燥湿相济,脾胃功能正常,饮食水谷才能消化吸收。胃津充足,才能受纳腐熟水谷,为脾之运化吸收水谷精微提供条件。脾不为湿困,才能健运不息,从而保证胃的受纳和腐熟功能不断地进行。由此可见,胃润与脾燥的特性是相互为用,相互协调的。

病理上:脾胃在病变过程中,往往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纳运失调、升降反常和燥湿不济。脾失健运,可以导致胃纳异常,表现为食少、胃胀、腹胀、腹泻等;脾气不升或胃失和降,亦可同时出现呕吐、打嗝、腹胀等。

肝与胆

肝位于右胁,胆附于肝叶之间,二者还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相合关系。生理上:肝主疏泄,分泌胆汁;胆附于肝,贮藏、排泄胆汁。肝胆共同作用,使胆汁疏泄到肠道,以帮助脾胃消化食物。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胆才能贮藏、排泄胆汁,胆之疏泄正常,胆汁排泄无阻,肝才能发挥正常的疏泄作用。肝胆同主疏泄,还表现在调节精神情志上。胆主决断,肝主谋略,与人之勇怯有关。肝胆两者相互配合,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才能正常进行,遇事处理果断。病理上:肝胆病变相互影响。如肝失疏泄,可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胆汁排泄不畅,就会影响肝的疏泄,出现胁肋胀痛、腹胀、恶心、呕吐、口苦、黄疸等肝胆病证。

肾与膀胱

肾与膀胱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相合关系。生理上:肾为水脏,膀胱为水腑,二者主司小便。肾司开合,为主水之脏,主津液,开窍于二阴;膀胱贮存尿液,排泄小便,而为水腑。膀胱的气化功能,取决于肾气的盛衰,肾气促进膀胱气化津液,司关闭开合以控制尿液的排泄。肾气充足,固摄有权,则尿液能够正常地生成,并下注于膀胱贮存之而不漏泄;膀胱开合有度,则尿液能够正常地贮存和排泄。肾与膀胱密切合作,共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

病理上:肾与膀胱的病变又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和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失调方面。如肾气虚衰,气化无力,或固摄无权,影响膀胱开合,则出现小便不利、尿频尿多、小便失禁等;而膀胱湿热,也可影响到肾,除尿频、尿急、尿痛外,还可以伴随腰痛等表现。

猜你喜欢

表里水谷经脉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山河“表里”——潼关,岂止是一个地理的“关”
制度框架: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新维度
水谷隼接抢段技战术分析
曹永华
化解尴尬需通“经脉”
水谷雅子的草根儿“驻颜术”
反讽:基于表里内外语境的“佯装”、“歪曲”:张力诗语探究之四
谈“经脉”等词的英译
中国最早的人体经脉漆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