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秸秆禁烧的思考
2018-06-25端永福张国军
端永福 刘 季 张国军
(河北省黄骅市农业局 河北 黄骅 061100)
近年来,由于小麦收割后干旱时间长,下茬作物(如玉米等)播种时间延后。小麦收割后,粉碎的秸秆平铺在地中,机械收集成本高,人工收集又费时费力,可大量麦秸的存在,农民又怕影响玉米的播种质量,于是就出现了在耕地中焚烧小麦秸秆的现象,而且愈演愈烈。
1 秸秆焚烧的危害
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威胁人与其他生物体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焚烧秸秆形成的烟雾,使空气能见度下降,可见范围降低,直接影响民航、铁路、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影响人身安全;秸秆焚烧也入地三分,地表中的微生物被烧死,腐殖质、有机质被矿化,田间焚烧秸秆破坏了这套生物系统的平衡,改变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加重了土壤板结,破坏了地力,加剧了干旱,农作物的生长因而受到影响;秸秆焚烧,极易引燃周围的易燃物,导致“火烧连营”,一旦引发麦田大火,往往很难控制,造成经济损失,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秸秆焚烧的害处不胜枚举,可以说焚烧秸秆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2 秸秆焚烧屡禁不止的原因
焚烧秸秆年年禁,农民年年烧。各级政府部门自上而下,直至每个村庄都有专门的宣传员,来宣传督导禁烧情况。并同时积极引导小麦秸秆的综合利用,通过机械化秸秆还田或过腹还田、培育食用菌、固化燃料或制取沼气、用作工业原料压制纤维木材、用于生物质发电等等。但是基于前面提到的原因,再加上三夏大忙时节,时间紧,每家每户只有几亩地,资源分散,回收的费用高,效益少,导致人们最后还是偷偷地一烧了之!秸秆焚烧,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却屡禁不止,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点原因:
2.1 土地分散,属于一家一户,每家每户分别有自己的种植模式及管理模式。政府要求秸秆禁烧,但只要有1%的农户或更少的户不愿执行,在三夏天干物燥的季节,就能引发大面积秸秆燃烧,造成恶劣的影响。
2.2 种植模式的制约。我国的玉米种植面积大约有3亿亩,其中2/3是旱作农业,在风调雨顺,墒情合适的年份,可以做到随收随种。但是大部分年份是干旱少雨,小麦收割后只能等雨季来临才能播种。在这期间,极易发生焚烧秸秆情况,而且这段时间越长,焚烧发生的情况越严重。
3 对策建议
3.1 加大土地流转,通过转包、转租或托管的方式使土地集中到专业大户、合作社等手中,统一进行耕种、管理、收获,普通农户不再参与种植管理,这样他们也就不会再去刻意的焚烧秸秆。这样也更利于各级政府部门的管理、监控。
3.2 改变种植模式。变雨后播种为雨前播种,即随着小麦的收获,随收随播。这样农户就不用担心雨后因麦秸影响播种质量而去烧秸秆。另外,农户也会忌惮烧秸秆损伤播下去的种子,不再去烧。这种模式,对于具有灌溉条件的禾本科作物,如玉米、谷子等非常适合。在非灌区就需要对种子进行适当的处理,以保证播种后至下雨前种子在土壤中的活性。这种模式不仅避免焚烧秸秆,而且能有效的做到抢墒抢时,增加有效积温,为作物的高产、稳产做出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