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致化优质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2018-06-25吴灵焱
吴灵焱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ICU 江苏 南通 226000)
目前,临床上治疗脑梗死主要采取溶栓法来提高脑血管再通率,减少神经功能损伤,虽能取得一定治疗效果,但仍不理想。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在治疗阶段为脑梗死患者提供细致、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不但可以加快患者病情康复,而且有助于改善其心理状态,增强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1]。鉴于此,本研究通过脑梗死患者应用细致化优质护理对神经与肢体功能的案例分析,进一步探讨其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8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各35例。观察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59~78岁,平均(66.43±2.97)岁。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60~79岁,平均(66.71±3.02)岁。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①经头颅CT、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②神志清楚。(2)排除标准:①具有脑手术既往史者;②合并心、肾、肺、肝等重要脏器器官疾病、严重不良反应、全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严重感染、心力衰竭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包括基础护理、简单的疾病知识宣教、心理安慰、对症处理、功能训练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细致化优质护理,主要内容如下:(1)心理疏导与认知护理:关注患者情绪变化,有针对性疏导忧虑、焦躁、悲观等不良心理,多与患者沟通。(2)运动康复护理:定时为患者按摩,指导并鼓励其进行早期患肢床上活动,如直臂上抬、关节屈伸、伸肘等,如恢复较好,可进行屈伸收缩、坐起与站立、更衣、行走、爬楼梯、负重行走等主动运动训练,注意循序渐进。
1.4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前、护理8周后神经功能缺损与肢体功能恢复以及满意度情况。(1)神经功能:通过神经功能缺损(CSS)[2]评分进行评估,主要包括意识水平、面瘫、水平凝视、言语、步行能力、手、肩、下肢8项内容,总分0~45分,得分越高则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越严重。(2)肢体功能:通过运动功能评分法(FMA)[3]进行评估,分为上下肢两部分,包括反射活动、屈伸肌协同运动、腕稳定性、手指、肘、反射亢进、膝关节、协调能力与速度等内容,满分100分(正常),得分越高肢体功能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神经与肢体功能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肢体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表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与肢体功能评分对比(x-±s,分)
3.讨论
脑梗死属于因脑部血管出现血流障碍引发的脑组织缺氧所导致的一种脑血管疾病综合征,以老年人为高发群体,具有发病迅疾、恶化快、致死率高等缺点,容易给患者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带来严重不良影响[4]。为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与生活质量,本研究将细致化优质护理应用于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观察其康复效果。
细致化优质护理属于近年新出现的护理干预模式,其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要求每一位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过程中均要密切关注患者各项身心需求,并为其提供细致、全面、高质量的护理服务[5]。本研究主要从心理疏导、认知干预、饮食护理、并发症护理以及运动康复训练5个角度对患者进行护理。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肢体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相较于常规护理模式,应用细致化优质护理可更为有效地改善患者神经与肢体功能,利于促进患者恢复,维护医患和谐。心理疏导一来可以消除或者缓解患者消极情绪;二来可以激发患者康复自信心,提升其护理依从性,确保认知干预与肢体锻炼效果[6]。总之,细致化优质护理应用效果较好,应当成为更多脑梗死患者的临床选择。
综上所述,针对脑梗死患者,采用细致化优质护理可减少神经功能缺损,增强肢体功能,提高患者满意度,利于促进患者恢复,提升治疗效果,维护其生活自理能力,保证治疗效果与患者生活质量。
[1]陈晓,方巧红,张洪.行为策略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神经功能康复及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29):151-154.
[2]李野,勾洋,王颖.优化式急诊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功能结局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26):2955-2957.
[3]刘云平.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后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6,16(06):920-921.
[4]刘娜,周小平,李爱丽.脑梗死后运动障碍功能康复训练联合针灸及甲钴胺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贵州医药,2014,38(08):696-698.
[5]樊艳,孙中芳.无缝隙护理模式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36(18):2536-2539.
[6]冯军,王芳,曹俊杰.莱温守恒模式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10):1123-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