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诊断肺结核合并肺癌的临床观察
2018-06-25申武煌
申武煌
(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心医院影像科 山西 太原 030032)
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是一组临床常见慢性、传染性疾病,受多因素影响,本病近年来流行病学表现逐年递增趋势,可能与环境污染及人口老龄化问题加重有关。肺结核的发生可对患者免疫力、抗病能力造成程度不一的下降,并随着疾病进展,肺组织受到炎性因子侵袭,可能出现癌变。肺癌(lung cancer)在我国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涉及到诸多因素[1]。关于肺结核合并肺癌的诊断研究在临床报道中并不少见,部分报道提示CT在诊断此合并症中具有重要价值,鉴于此,本文选择2014年3月—2018年3月我院确诊的10例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结CT在肺结核合并肺癌中的诊断价值,现将其报道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3月—2018年3月我院确诊的10例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实验组,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43~70岁,平均年龄(65.15±3.31)岁;选择同期确诊的10例单纯肺结核患者,设为对照组A组,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44~75岁,平均年龄(66.36±2.97)岁;选择10例单纯周围性肺癌患者,设为对照组B组,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45~74岁,平均年龄(64.97±3.42)岁;各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所有肺结核患者入院均获得相关检查确诊,符合《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2)肺癌患者入院接受胸水脱落细胞检查、穿刺病理活检等确诊;(3)所有患者年龄≥40周岁,<80周岁;(4)本次研究内容符合相关伦理要求,患者或其家属知情同意;(5)所有病例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存在造影剂禁忌症者;(2)伴有其他肺部、呼吸系统等疾病者或恶性肿瘤者;(3)存在精神类疾病者或认知度障碍者;(4)对本次研究内容不知情者;(5)与上述纳入标准有违背者。
1.2 方法
(1)选择德国西门子公司64排128层螺旋CT仪完成扫描,管电压120kV、管电流40~260mAs(Care Dose4D),层厚5.0mm,由患者胸廓入口向横膈做容积扫描,扫描期间常规进行1.0mm薄层重建;
(2)对需接受增强扫描患者先行桡静脉置管穿刺,匀速加压注射造影剂碘海醇300mgI/ml,注速为3ml/s,用量60~85ml,延迟时间30s。
1.3 观察指标
(1)“分叶征”:病灶肿块向各个方向生长速度不同,或受到周边结构阻挡,轮廓表现为多个弧形凸起样,弧形相间处可见凹入样,表现为“分叶形”征象;
(2)“空泡征”:病灶肿块内表现为1~3mm或<5.0mm低密度透亮影,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分布征象;
(3)“毛刺征”:肿块边缘表现程度不一的“棘状”、“毛刺样”突起,表现为细线状、密集毛刷状,部分边缘表现“梳齿状”向一个方向排列;
(4)“卫星灶”:病灶较小,密度偏低,边缘清晰或模糊样,甚至表现为斑片状,直径2~3cm,或表现为球形块状影,轮廓清晰,密度不均匀,含有钙化灶或透光区表现;
(5)“钙化影”:肿块病灶密度不均匀,边缘模糊或清晰,可见斑点状等钙化影;
(6)“空洞征”: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空洞,洞壁较薄,或形态不规则;
(7)胸膜凹陷征:病灶与周边组织表现为线形或幕状阴影,亦可表现为星状阴影。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采用P<0.05表示,计数资料“率”采用卡方值检验。
2.结果
三组病灶多位于肺上叶尖后段、下叶背段,实验组CT下“分叶征”、“空泡征”、“毛刺征”、“卫星灶”、“钙化影”明显高于对照组A、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空洞征”、胸膜凹陷征检出率中,实验组>对照A组>对照B组,两两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表)。
3.讨论
影像学检查在肺结核或肺癌中检出效果表现突出,在既往研究中也相继证实了CT具有快速、获得报告时间短、廉价等优势,我们以肺结核在CT中的影像学特征为例:通过对既往研究的总结,主要体现在“三多三少”,也就是多灶性、多态性、多钙化性、少增强性、少肿块性、少结节堆聚性,具体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肺结核最基本的特点在于病灶好发于肺尖后段与下叶背段,关于此的病理研究尚未给出公认理由,可能与人直立状态下,此部位血压更低,血液循环相对较差,巨噬细胞有所减少,故此部位局部抵抗能力较低,并且该部位氧气居多,结核菌属于需氧菌,故更易在此聚集;(2)据大多数肺结核存在多种形态,其中“大叶性肺炎”以斑片状阴影为主,而肺癌患者中则更多见于肿块、结节表现,常见出现空洞;但肺结核则常见存在条索状阴影,结节表现大小不等,存在空洞、实变,伴有大小不等的斑片状阴影;(3)特别在大叶性肺炎、早期肿瘤患者中,常见出现某一个肺叶生长,但肺结核多见侵犯周边肺叶或肺段;(4)CT下可见大小不等的结节样改变,且不会堆积在一起,主要分散于两肺;(5)肺结核较少出现肿块;(6)CT增强效果不明显;以上为相对典型几种。肺癌在临床中表现相对复杂,症状与体征可表现出无、轻、重、出现的早晚等差异性,均取决于肿瘤病灶的发生部位、病理类型、有无存在转移、有无并发症等。CT检查肺癌具有重要价值,其特征体现在:(1)分叶征:肿瘤边缘表现凹凸不平、多个弧形,分叶弧度为弦距/弦长>2/5为深分叶;(2)棘状突起:这是介于分叶与毛刺间的粗大而钝的“杵状”结构表现;(3)毛刺征:肿瘤表现出现程度不一的毛刺样突起,仅在肿块、肺实质交界面出现,毛刺以短毛刺为主;(4)胸膜凹陷征:处于肿瘤病灶与胸膜间线形、三角形影响,胸膜表现无增厚粘连;(5)空泡征:病灶中可见透光区,直径<5.0mm;(6)细支气管充气征:表现为细条状、直径在1.0mm左右的透亮影,与支气管相关或血管伴行;(7)钙化:表现为细沙砾状或小结节状,弥漫或偏于病灶一侧。
表 三组CT影像学特征表现(n,%)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可见,三组病灶多位于肺上叶尖后段、肺下叶背段,且同侧同肺叶多,不同肺及肺叶少,这与张文哲,韩新巍等人[2]的报道表现一致性,说明肺上叶尖后段、肺下叶背段是肺结核、肺结核合并肺癌的主要发病部位,原因尚未阐明,上述我们已作了可能性分析。同时也指出,仅靠好发部位展开鉴别诊断无法实现。此外,我们发现肺结核合并肺癌CT下“分叶征”、“空泡征”、“毛刺征”、“卫星灶”、“钙化影”、“空洞征”、胸膜凹陷征明显高于单发肺结核与单发肺癌,而在单发肺结核与单发肺癌的比较中,前者“空洞征”、"胸膜凹陷征"明显高于后者。结合相关文献表明CT在鉴别诊断三种疾病中确有较高价值,通过对病灶的准确特征显示,临床可凭借此类征象结合病灶动态观察进行相关疾病早期鉴别诊断[3]。
综上所述,CT诊断肺结核合并肺癌具有较好效果,可获得典型的病灶影像学资料,以此为临床后续治疗提供准确依据,减少漏诊与误诊,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李才勇, LICaiyong. CT影像学检查在肺结核合并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观察[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11(22):77-78.
[2]张文哲, 韩新巍. CT在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探讨[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7, 1(15):35-36.
[3]李艳静, 刘贵林, 常占平. 肺结核合并肺癌的CT影像学表现分析[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 15(4):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