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联合308nm准分子光治疗白癜风疗效观察
2018-06-25夏敏陶勇
夏敏 陶勇
(南京华厦白癜风研究所 江苏 南京 210000)
白癜风是表皮和毛囊黑色素细胞减少的一种疾病,近年发病率有不断增加的趋势。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是一种免疫相关性疾病。我们对2017年7—9月在我院整合门诊治疗小组就诊的200例白癜风患者采用药物联合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0例患者均为我所门诊确诊的白癜风患者,临床符合白癜风的诊断标准,资料完整。其中男99例,女101例。年龄分布:2~16岁74例(39%),17~35岁106例(53%),36~55岁18例(9%),56岁以上2例(1%)。病程2个月~20年。200例白癜风患者皮损为局限型的77例(38.5%);散发型91例(45.5%);泛发型8例(4%);肢端型17例(8.5%);节段型7例(3.5%)。
2.方法
2.1 药物与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口服中药并(或)配合针剂治疗,治则为调和气血、活血化瘀,疏风通络,疏肝解郁,养血活血。常用药物有:首乌,补骨脂,红花,紫草,驱虫斑鸠菊,桃红,当归,赤芍,黄芪,甘草等。根据每位患者的病情,选择药物,配伍组合调整剂量。每四周随访一次,并摄照片以比较观察病情,记录疗效与可能的不良反应。3个月为一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
2.2 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
200例白癜风患者经药物治疗病情进入到稳定期后,予以308nm准分子激光照射。治疗仪为深圳市吉斯迪科有限公司生产的GP908型308nm准分子紫外光皮肤治疗仪。以2秒即71nm/cm2为首次剂量,以后根据患者皮损反应情况调整光照强度。如果没有明显红斑反应,则下次光照强度递增10%~15%;若有轻微发红或瘙痒,则下次照射剂量不变,直至发红部位褪色再增加光照强度;若出现疼痛性红斑或水疱则停止照射,直至症状消退,下次照射剂量及以后每次照射剂量根据皮损恢复情况而定。每周照射1~2次,15次为一个疗程,共照射2~3个疗程。
3.结果
治疗6个月后,200例白癜风患者痊愈42例(21%),显效69例(34.5%),好转79例(39.5%),无效10例(5%),总有效率达到95%,详细结果见表。在各种类型皮损的治疗中又以节段型,局限型及散发型效果较好,总有效率达到100%,97.4%及96.7%,肢端型次之,总有效率达到88.2%,泛发型有效率为62.5%。
表 200例白癜风患者疗效比较
在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中,患者最快于照射3次后皮损处出现色素沉着斑点,大部分患者在照射8次以内皮损处开始出现色素沉着斑点,有黑色素生成。
4.讨论
白癜风又称白驳风,现代医学称为白斑病。中医认为本病成因于肝肾亏损,风邪侵犯病肤,毛窍闭塞,风邪瘀热郁结,气血阻滞,血不荣肤所致。进展期表现为风湿郁热证,肝郁气滞,稳定期表现为肝肾不足证,瘀血阻络证,儿童常表现为脾胃虚弱。治疗上进展期以驱邪为主,疏风清热利湿,疏肝解郁;稳定期以滋补肝肾,活血化瘀为主,根据部位选择相应引经药。方中何首乌,补骨脂补肝肾,益精血;刺蒺藜,柴胡为疏肝解郁,使气行血行;当归、桃仁、红花、赤芍活血化瘀,调和气血;黄芪补气升阳,增强免疫;川芎行气活血,甘草和中益气,调和诸药。诸药合用,除具补益肝肾,祛风活血外,尚能提高皮肤黏膜吸收紫外线的敏感性,激活酪氨酸酶活性,促进黑色素细胞的代谢,增加皮肤色素。
本资料共收集200例白癜风患者,男性白癜风患者的发病率与女性白癜风患者的发病率无明显差别。35岁之前发病的患者占90%,说明此病多发生于青少年。本组资料观察表明,治疗效果与皮损部位,年龄,病程,分型及治疗时间有关。一般面颈部和躯干部疗效较好,四肢和肢端关节疗效欠佳。局限型、散发型及节段型效果较好,泛发型及肢端型效果欠佳。病程短者较病程长者效果好,皮损处色素恢复随疗程延长而增加。本组资料显示,药物联合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白癜风可以达到协同促进作用,加快黑素细胞的生长,促进白斑复色,缩短病程,提高临床疗效。
我们认为白癜风的治疗应在确诊疾病后及早进行治疗。治疗尽可能采取精细个体的综合治疗,如中西医相结合,外科治疗及口服内服药物相结合,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联合治疗等。并注意治疗伴发疾病,配合自然饮食疗法及心理疗法,解除顾虑,树立信心,坚持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收到良好效果。
[1]徐小珂,皇甫晋玲,朱灿,等.表皮细胞悬液自体移植治疗节段型白癜风口].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2,8(1):21-22.
[2] Lu T,Gao T,Wang A,et a1.Vitiligo prevalence study inShaanxi Province,China 口 ].Int J Dermatol,2007,46(1):47-51.
[3]杨国亮,王侠生,现代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社,1996:661-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