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现状分析及其趋势
2018-06-25黄志
黄 志
(广西机电技师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5)
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汽车占有率逐渐提高,汽车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但是汽车最重要的能源——石油则在逐渐减少,石油的紧俏和短缺,以及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使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减少尾气排放和提高能源效率的新能源汽车成为重点发展方向。
1 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现状
1.1 燃料电池汽车
燃料电池汽车是将汽车发动所需的燃料制成电池,驱动发动机,启动汽车。燃料电池与传统汽油作为燃料的汽车有所不同的是,燃料电池中所用的燃料主要来源于化学物品,依靠化学物品间的化学反应形成燃料,从而驱动汽车行驶。燃料电池汽车的发明减少现有的燃料——汽油的使用,同时减少尾气排放等空气污染的问题。
图1
1.2 纯电动汽车
纯电动汽车主要使用电作为能量,启动发动机,驱动汽车行驶。从汽车创造至今,传统汽车主要采用汽油、柴油作为动力来源,而汽油、柴油在行驶过程中将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气体,污染环境,同时由于石油的储备问题,过度开采和挖掘石油将严重影响环境。而采用电力作为燃料,就可以解决上述问题。这是因为纯电动汽车是以电池的二次动力作为能量源,使用电力产生动力,实现汽车行驶过程中尾气的零排放,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纯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主要由充电器、动力电池、电动机及其控制器组成,产生能量的能量源是动力电池,因此在纯电动汽车中动力电池是最重要的部分。纯电动汽车作为与以柴油、汽油为燃料的汽车相差不远,因此,得到了大力推广,在新能源汽车中,纯电动汽车占据重要的地位。
图2
1.3 混合动力汽车
混合动力汽车,顾名思义,其能量源不止单纯的一种,既采用传统的能量源,如柴油、汽油,也采用新型能量源,如电力等。市场上常见的混合型动力汽车主要以油电混合型汽车为主,这样既能够减少尾气排放所造成的空气污染问题,同时也能够弥补纯电力汽车造成的电池能量不足的缺点,增强汽车的实用性。现阶段,混合型动力汽车主要以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其将混合式动力系统与纯电力系统相结合,通过混合型动力发动机系统启动发动机。在行驶过程中,当电池容量较高,车速控制在规定范围时,可采用纯电动模式。
图3
2 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趋势
2.1 混合动力电动车技术
混合动力电动车由于其具备双系统,既能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同时能够降低纯电动汽车动力不足的威胁,因此,就现在技术而言,得到了广大车主的喜爱,成为现今研究较多的新能源汽车类型。混合动力电动车经过多年的发展,其技术相对成熟,人们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动力,更加经济实用,为纯电动汽车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氢燃料汽车技术
氢能源具有很多优点,如效能高、资源充足、减少环境污染等,但是就目前的技术而言,现有氢能源汽车技术相对发展较为缓慢,相对不成熟,造成氢能源汽车技术还不能投产使用,甚至不足以驱动汽车,因此,氢能源汽车技术使用有限,不受汽车厂家的青睐。对于现有的汽车技术而言,研发氢能源汽车耗费巨大,因此对于投产而言,不能产生较大的价值和作用。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而言,将汽车技术进行升级,将现有的汽车进行改造,将氢能源运用至现有的汽车动力之中,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保护环境。但是由于氢能源汽车技术的局限性,研发氢燃料汽车技术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将氢能源用于燃料电池之中,能够大大提高氢能源的使用,同时减少生产费用,增强环境保护等意识,对于现有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而言十分重要。
2.3 纯电动汽车技术
纯电动汽车是当前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究热门。因为纯电动汽车技术是最有效的环境保护技术,能够有效减少空气污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但是现有的纯电动汽车技术仍存在续航能力不足、充电时间有限等问题,所以,针对上述问题,生产厂家应当加大研发力度,针对上述问题进行针对性研发,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就在不久的将来。同时,政府为推行纯电动汽车技术,退出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如提供相应的奖励补贴、如采用补贴退税的政策推动厂家研发纯电动汽车,同时针对消费者,采用加快上牌手续来增大纯电动汽车的竞争力。
2.4 生物燃料汽车技术
生物燃料汽车技术也是相对较为火热的汽车研发技术之一,使用生物燃料代替传统燃料,能够替代传统燃料,避免传统燃料的枯竭,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生物燃料作为可再生资源,其生产速度及效率较高,所以生物燃料汽车技术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3 结语
经济发展让人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加强环境保护措施,减少环境污染,减少传统能源的枯竭和使用,所以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也在不断加快速度,加快新能源汽车的研究,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 李永辉,李红涛.浅谈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J].综述.2017,(03):308.
[2] 张政.厉丹彤.冯小保.黄明宇.倪红军.汪兴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及其展望[J].化工新型材料,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