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 干 稳定性力量训练对16~22岁人群的力量素质影响的Meta分析
2018-06-25王云杰
高 岩,王云杰
(遵义师范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6)
躯干稳定性力量训练作为运动训练过程中体能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近几年的学术研究和运动训练实践中都被广泛地重视,但其具体对运动员竞技能力有效性影响一直缺少更多的科学实验验证,所发表出的论文很难证明躯干稳定性力量提高对各个项目竞技能力直接相关,研究更多的是躯干稳定性力量测试与运动素质测试之间的联系。理论上认为专门的运动素质测试能够很好地验证躯干稳定性力量对体能影响的功能作用。近几年国内针对躯干稳定性力量训练与运动项目体能训练或运动素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由于单独研究成果样本少,涉及项目不同,影响结局不同,缺少对躯干稳定性力量训练的系统评价,进而无法确切的对躯干稳定性力量训练的有效性进行合理的统一的评价,给运动训练实践带来一定困扰。本研究基于已公开发表的论文研究成果,运用Meta分析方法将躯干稳定性力量训练作为影响人体力量发展的干预因素,将力量素质作为结局,定量系统评价躯干稳定性力量训练对力量素质发展相关性,进而讨论身体躯干稳定性训练对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的影响。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设计 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所获得文献进行筛选,要求针对躯干稳定性力量训练研究的实验设计主要是随机对照组实验,其他一些研究成果中,对所有其他方面相同的成组设计、群组设计和配对设计部分研究成果也纳入Meta分析。
1.1.2 研究对象 以年龄为16~22岁的大学生、运动员为调查对象,对躯干稳定性力量训练对16~22岁人群的力量素质影响进行Meta分析。
1.1.3 干预措施 干预手段主要是瑞士球、健身半球、橡皮带等辅助器械,对身体稳定状态下的静力性训练和动力性训练、加负荷或加强度的不稳定状态下的动力性训练和静力性训练,主要结局指标是最大力量、爆发力等。
1.1.4 结局指标 结局指标是最大力量、爆发力等,实验研究所报告数据完整,包括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被试数、均值、标准差、P值、T值等效果量。
1.1.5 文献检索 以“核心力量训练”“核心稳定训练”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CNKI)上检索2015年10月30日以来发表中文学术论文,初步检索“核心力量训练”为主题词文献数为631篇、“核心稳定性训练”为主题词文献为21篇,“躯干稳定性力量训练”为主题文献1篇。分别以“核心力量”“核心稳定性”“躯干稳定性力量”为关键词分别检索到文献465篇、105篇、0篇,以“core stability”“core stability exercise”“core strength” 为 主题词、关键词在EBSCO运动数据库的Special SciDBS全文和 Medline全 文、PubMed进行文献检索,检索时间为2015年10月30日,其中“core stability exercise”为主题词EBSCO运动数据库上为27篇、“core stability”“core strength” 为关键词EBSCO运动数据文献为305篇(1981—2014年)、221篇(1979-2015年10月),PubMed上以“core stability exercise”“core strength exercise” 为 关键词、主题词进行检索,检索结果分别为157篇、246篇、61篇、15篇。
图 1 PRISMA声明文献筛选流程图
1.2 文献筛选与资料质量评价
运用endnote文献管理软件对所检索的文献由2名研究人员进行独立阅读评价,筛查后对合格的文献进行对比分析,有争议的纳入论文,请第三人对文献进行讨论,确定是否纳入,文献以PRISMA声明为基础,对所检索文献进行筛选(图1),运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评估。
偏倚是导致研究结果偏离真值的现象,存在于临床试验,从选择和分配研究对象、实施干预、研究对象、测量和报告研究结果每个阶段,对纳入研究的全文阅读和分析。由于本研究选择的语言主要是英语和中文两类已发表的研究成果,可能遗漏其他语言研究成果和未发表的研究成果,研究对象主要是运动员、大学生等,试验设计主要选择了随时分组试验设计,但一些配分组设计、群组分设计也有部分纳入,进而导致研究结构外部效度降低可能。由于运动训练作为一种干预因素,其测量手段和方式多种多样,试验采用测试手段不同,可能导致数据合并的异质性过高风险。纳入研究中很多针对躯干稳定性力量训练应用研究,期望获得阳性(差异显著)的试验研究成果,非显著性的研究成果缺失,导致纳入研究存在报告偏倚。因此本文尽可能收集全部全文资料,考虑研究数据的可靠性,选择来源于权威核心数据库的文献,保证研究结果的效度,对纳入研究整体偏倚风险评估(图2),各个亚组纳入研究偏倚在森林图中进行体现(图3、图4)。
2 结局指标选择与效应模型确定
将每个研究成果中采用的运动训练干预对某一结局指标的影响作为一个单独的亚组,对不同研究成果中相同的结局点进行综合统计,形成躯干稳定力量训练对身体运动素质影响的多结局点,多个独立亚组数据情形,减小各项研究合并研究的异质性检验I2值,实现Meta分析,合并各个独立亚组效果量,进而科学量化的评价躯干稳定力量训练对力量素质的影响,把力量素质的结局分为最大力量(上下肢最大力量、躯干屈伸力量、身体核心肌耐力)和爆发力(上肢爆发力、下肢爆发力)两个亚组。当研究者累计一系列操作独立研究数据时,那么研究的功能不可能完全等同和典型,研究中干预对象和干预措施不同,这些都会对结果有影响,不可能假设有相同效应,这种情况下,随机效应模型比固定效应模型更合理。针对躯干稳定力量训练研究中的研究对象、干预时间、干预手段、训练要求等存在一定差异,根据Meta分析原则,躯干稳定力量训练对力量素质影响采用随机效应模型。
图2 纳入研究偏倚风险总体评估图
3 数据管理与数据分析标准
3.1 数据管理
纳入研究成果具有基本相同的训练内容和相同的结局测量,Meta分析主要通过Revman5.3.4对躯干稳定性力量对力量素质影响进行数据分析。异质性I2检验,I2作为一个率,用于描述由各个研究所致的,而非抽样误差引起的变异(异质性)占总变异的百分,克服Q统计量对纳入研究个数的依赖能够更好地衡量多个研究结果间异质性I2值将变异分为四个程度:0~40%,较轻异质性;40%~60%,中度异质性;50%~90%,较大异质性;75%~100%,很大异质性。一般认为只要不高于50%,其异质性就可以接受。研究合并效果量ES值,P值小于0.05(超过1.96的Z值),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ES值小于0.2,说明效果量较小,ES值接近0.5,说明效果量中等,ES值大于0.8,说明效果量较大。
3.2 纳入研究成果被试与干预主要特征概述
纳入Meta分析的躯干稳定性力量训练研究参与者主要是普通大学生、体育学院学生、专业运动员、高中生(1个研究成果),分组性别男、女、男女混合,年龄范围为16~22岁,涉及项目有武术、散打、短跑、短道速滑等,干预采用器械主要是瑞士球、BOSU球、弹力带等,干预时间5周、6周、12周、16周、24周,躯干稳定性力量主要干预训练内容徒手或辅助器械静动力性练习,增加负荷或难度的静动力性练习,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处于稳定状态下的静动力性练习,第二阶段处于非稳定状态下静、动力性练习,主要练习动作为海绵垫、瑞士球、BOSU球等辅助器械上俯卧、仰卧、侧卧等身体支撑、外加负荷保持平衡、抛接实心球等方式,主要干预时间为每周3次、每周4次、每周6次,每次练习时间15~90分钟不等,测量指标为卧推、半蹲、深度、仰卧起坐、两头起、前后抛实心球、铅球等,根据理论和实践意义进行归类数据分析。
3.3 纳入研究风险偏倚评价分析
4 Meta分析结果
4.1 躯干稳定性力量训练对力量素质的影响
躯干稳定性力量练习对最大力量的影响Meta分析(图3),纳入研究11个,采用Random(随机性效果模),SMD,95% CI,异质检验 P=0.0004<0.05,I2为57%,轻度异质性,这种异质性是研究间变异引起,而非研究内误差,存在异质可以接受,从所纳入研究数据分析,躯干稳定性练习对最大力量的影响的效能达到较大,检验统计量Z值为5.79,P<0.00001,具有显著性差异,合并效能(ES)为0.86(0.57,1.15)具有统计学意义,从纳入研究的数据分析,有证据表明躯干稳定性力量练习对最大量的提高产生较高的影响。
图3 躯干稳定性力量训练对最大力量影响Meta分析
进一步对各个亚组Meta分析,躯干稳定性练习对上下肢力量、躯干屈伸力量和躯干稳定性支撑肌耐力的影响大小分别为 0.6(0.06,1.14),P<0.05;0.9(0.42,1.38),P<0.05;1.09(0.68,1.50),P<0.05,根据纳入研究的数据分析,躯干稳定性力量训练干预对实验组的均值提高产生影响,其中对躯干屈伸力量和躯干核心肌肉耐力影响的效果量最大,精度较高,对于上下肢的最大力量影响效果量中等,但是精度不高。因此,根据现有实验研究的数据分析,可以推断躯干稳定性力量训练对于躯干稳定性支撑力量和屈伸力量的提高有较大影响,对于上下肢的最大力量发展影响中等。
4.2 躯干稳定性力量练习对爆发力影响
根据纳入研究全文阅读分析,针对爆发力的测试主要投掷和跳跃测试来衡量和评价,其中投掷测试主要采用前抛实心球、前抛铅球、后抛铅球等,跳跃测试主要采用纵跳、立定三级跳远、立定跳远等,纳入Meta分析的文献共10篇文献,结合运动训练理论和实际意义,分为上肢爆发力和下肢爆发力两个亚组,对纳入研究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I2为44%,异质性可接受,躯干稳定性力量练习对于上下爆发力影响的合并综合效果量为0.56(0.25,0.86),效果量中等,Z 为 3.61,p <0.05,具有显著显著性差异,效果量具有统计学意义,现有研究证据表明躯干稳定性力量练习对整体爆发力发展有一定影响,效果中等。
从亚组数据分析,上肢爆发力亚组,异质性I2 为38%,异质性较轻,可以接受异质性,下肢爆发力亚组异质性I2为0%,说明完全同质异,上肢爆发力亚组的合并效果量1.11(0.65,1.57),Z 为 4.74,P <0.00001, 具 有显著性差异,合并效果量具有统计学意义,躯干稳定性力量训练干预对实验组均值提高产生影响,表明实验因素对上肢爆发力发展产生较高的影响;下肢爆发力亚组的异质性检验I2为0%,具有同质性,合并效果量为0.15(-0.13,043),效果量较低,Z为1.04,P>0.05,从森林图上显示实验组均数与控制组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还不能说明实验组均数与控制均数不相等,纳入数据分析表明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躯干稳定性力量训练对下肢爆发力产生影响。
5 讨 论
5.1 躯干稳定性力量训练对最大力量影响
图4 躯干稳定性力量训练对爆发力影响Meta分析[2,5,6,10-15]
根据纳入研究的数据分析,总结出躯干稳定性力量训练对于躯干屈伸力量和躯干稳定性支撑耐力的影响效果量大于上下肢力量发展的影响效果量,而躯干稳定支撑肌耐力偏高于躯干屈伸力量。通过分析,躯干稳定力量训练有利于提高躯干屈伸力量、躯干稳定性支撑力量和上下肢最大力,纳入研究所采用躯干稳定性力量训练内容设计,采用训练方法、训练手段、安排的负荷和强度的有效性,可以推断在体育项目那些对髋关节屈伸、躯干正直保持、上下肢静态支撑等要求较高的项目,如射击、射箭、障碍滑雪、雪上技巧、单板滑雪等,可以借鉴和采用这些训练方法。
5.2 躯干稳定性力量训练对爆发力影响
纳入研究对下肢爆发力的测试主要是三级跳远、跳远、纵跳等,从研究数据分析,躯干稳定性力量对下肢爆发的发展没有产生良好的效果,可能由于所用测试指标还不能够充分反映躯干稳定力量训练对下肢量的影响,需要进一步采用新的指标进行测量和评价。对纵跳、立定跳远和立定三级跳远,虽然躯干稳定性对腿部的力量影响效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在实践中,躯干稳定性力量对于一些体育项目例如跳远、跳投等技术动作至关重要,躯干稳定性能够保证躯干姿势稳定,动作规范,上下肢协调配合,进而促使下肢力量发挥的作用达到最大化。
5.3 训练干预设计分析
根据对纳入文献全文阅读,对躯干稳定性力量训练内容设计分析,总结出各项研究的共同之处,训练内容上主要借助瑞士球、平衡垫、海绵垫等器械,分为稳定条件下静力性训练和动力性训练、非稳定下的静力性训练和动力性训练四个部分,选取的动作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周期安排分为6周、8周、12周、16周、24周不等,每周安排训练3~4次,每次时间从30分钟到3小时,每个动作练习30~60秒。在运动实践中,可以根据运动员的具体竞技水平和体能情况可以考虑增加外加负荷,如橡皮条牵引、手持哑铃等,进而达到更好训练效果。
[1]崔 景辉, 付丽敏. 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实验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3(3).
[2]程晓. 青少年投掷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效果的研究[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011.
[3]韩冬, 张逸文. 女子散打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实验研究[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3(1).
[4]田麦久, 刘大庆. 运动训练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2.
[5]王润生. 女大学生核心力量训练的实验研究[D].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