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谷二”轶事
2018-06-24刘伯翔
二十年前,在鹤城南郊有个蔬菜经理部,蔬菜经理部有个名人叫“李谷二”。
“李谷二”本名白玉霞,因长得丰润俊美,和著名女歌唱家李谷一有些相似,她还特别爱唱歌,歌声的音质音韵也近似李谷一,因此她被单位几个倾慕白玉霞的小老爷们儿戏称为“李谷二”。白玉霞觉得“李谷二”并不难听,还似有褒意,便没计较。
有人说白玉霞还真有点儿“二”,而且有据可查。
看着白玉露凹凸有致的身材,单位几个小老爷们儿不由浮想联翩,觉得叫“李谷二”不过瘾,又背地里称白玉霞“二大奶”,表面看是尊称,其引申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有一天中午,白玉霞去食堂打完饭正要出门,有个外号叫“橫路晋二”的小老爷们儿低声说了句“二大奶走了”,不想被耳朵尖的白玉霞听见了,再看众人揶揄地笑着看她,她立刻明白了“二大奶”的双重含义,发疯地扑了上去,一饭盒大米饭和干豆腐炒尖椒扣到“横路晋二”头上。这还不算罢休,她揪着“横路晋二”一只耳朵往自己胸前拉,嘴里喊着:“你不是要吃奶吗?来呀!”
“橫路晋二”杀猪般地叫了起来,众人谁也拉不开,直到喊来经理,白玉霞方肯松手。从那以后再没人敢喊她“二大奶”了,只保留了“李谷二”雅称,而且越叫越响,以至于很多人忘了她的原名。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被派到蔬菜经理部任经理。当时,蔬菜市场全面放开,一直端国家饭碗的国营蔬菜企业“铁饭碗”被打碎,国家取消了对国营蔬菜行业的政策性亏损补贴,要求企业转向经营,自谋生路。
一个几十年靠国家补贴过日子的企业,一下断了“皇粮”,没了经济来源,工资得不到保障,职工纷纷下岗,另谋了出路。最后,一千多人的企业只剩下百十号人靠出租大门旁两个门市房低微的收入维持生存,虽然每人每月只开百分之五十的工资,但这些人有的是对企业感情极深,死活不肯离开企业,誓与企业共存亡,有的是既没技能又没资金,还不愿吃苦,下岗也没有出路,所以只能在单位硬靠,死活都不愿下岗回家。
“李谷二”就在这百十号人之列,属于前者。
就这样苦撑了不到一年,单位经理失去了信心,拍拍屁股辞职走人了。
当时,我所在的蔬菜公司机关也在减员,我就被“发配”到蔬菜经理部了,肩负着带领企业走出困境的重大使命。
望着一院荒草,看着百十双期盼的眼神,我深感责任重大。企业要转向经营,可账面存款只有八分钱!我决定先全面考察一下企业状况再说。
一番考察,看到的是废弃的近万米库房,长满半人高荒草的铁路专用线。锅炉房后堆积的几年未清运的炉灰渣子,足有上万立方。还有一库房因受潮长满白毛的废弃棉被,它们是几年前计划经济时期冬季从南方进鲜菜用的。有三千米恒温库,设施早已报废,里面存菜用的顶棚高的钢架已锈迹斑斑。
考察结束,我心里有了底,暗笑我的前任不具慧眼,缺乏開拓精神,难怪走人。
第二天,我召开了领导班子工作会议,决定成立经营科,转向经营,经销当时极有市场的面粉和白酒。大家听了我的决定后面面相觑:“哪有钱啊?”
我神秘地笑道:“我们有钱啊,你们没看到?”
随后,我安排全体员工兵分三路:第一路人马联系冶炼厂,把三千米恒温库里废弃的几十吨钢架以高于废品收购站一倍的价格卖掉;第二路人马把长满白毛的棉被晾晒修补后,卖给郊区农民用于冬季大棚保温;第三路人马联系以炉渣作原料的制砖厂,卖掉了锅炉房身后万吨炉灰渣。
二十几万元起动金打进了企业账户,百十名职工奔走相告,欢呼雀跃。随即我派人从河北购进一车皮“沙城老窖”,从河南进购一车皮雪花面粉,两种产品均是在产地畅销的部优商品。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接下来是招聘一名合格的经营科科长。张榜三天无人接榜,原因是过去大家都是倒腾菜的,不懂经营知识,不会经营。最后召开全体职工大会投票推举,投票结果一公布,“李谷二”95票,以绝对优势拔筹。
我一想也是,头脑灵活的、会经营的、能说会道的早都下岗另谋了生路,剩下这百十号人还就属“李谷二”能说会道,再说搞营销要与厂商和顾客打交道,容貌好也是个优势。我与几个副手一嘀咕,当即拍板,任命“李谷二”为经营科科长。
全体员工鼓掌赞成并要求“李谷二”发表就职演说。一向快言快语,以泼辣著称的“李谷二”竟不知说啥,红着脸半天才低声吐出一句“那我试试看吧”。
经营科成立后效益不明显,原因是大家对面粉白酒知识一窍不通,不会介绍。
一个大学食堂采购员开着汽车来买面粉,“李谷二”一见终于来了大买主,亲自接待,拽着年过半百的老采购员一口一个“哥”,一通神侃,还不时地挤眼抖眉。老采购员招架不住,装了50袋河南雪花面粉。
结账时,老采购员随口问道:“你这面粉多少面筋含量啊?”
“李谷二”根本不懂什么是面筋,以为人家问她一袋多少斤,便说:“这个你都不知道啊?还当采购员呢!老妹告诉你吧,一袋50斤,足斤足两,少一赔十。”
老采购员以为自己没说明白,便补充道:“我没问你一袋多少斤,我是问你这面粉的面筋含量,能不能保证蒸出的馒头劲道可口。”
“李谷二”这才知道自己说错了。她一想面筋含量肯定是越高越好,便又说:“啊,面筋含量啊!你倒是说明白呀!告诉你吧,百分之百不敢说,起码百分之九十五。”
老采购员是个行家,知道最好面粉含筋量也就百分之二十,这“李谷二”说她面粉含筋量百分之九十五肯定是骗人,断定这面质量有问题,把掏出来的一沓哗哗响的票子又揣回怀里,卸下面粉开车跑了。
“李谷二”眼泪都下来了。
“李谷二”卖面粉卖出了笑话,被众人一番奚落,她一气之下不卖面粉了,领着两个人开车去龙江县推销“沙城老窖”。她想白酒没有含筋量,度数、容量都印在酒标上,这回肯定不会说错。
没想到又闹出了乐子,还险些挨揍。
到了龙江县,“李谷二”使出浑身解数,酒卖得很顺利,不到一上午,车上上百件酒就剩下十几箱,眼看着前面是个大酒店,“李谷二”十分自信地和大家打赌,说准能把剩下的酒全推销出去,否则中午请大家涮锅子。
进了酒店后可能是求成心切,也可能是跑了一上午嘴都说麻木了,头脑也有些不清醒,她心里想说“请问老板您要酒吗?”,一开口却说成了“请问老酒您要板吗?”酒店老板一看她脸上和身上的蓝大褂满是灰尘,头上还落了几片酒纸箱的纸屑,还满嘴胡言乱语,说话颠三倒四,以为她是疯子。酒店老板一声吆喝,后厨跑出两个手持大勺、菜刀的壮汉,“李谷二”一看不好,转身就跑。
回到单位这事一下传开了,臊得“李谷二”两天没出经营科办公室屋门。
第三天,“李谷二”敲开我办公室的门,脸色阴郁,手里拿着一张纸。我知道她要干啥,严厉地驳回了她的辞职请求,然后召集全体职工一同商讨如何打开销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还真出了不少高招。于是,“李谷二”收回辞职报告,重整旗鼓,再出江湖。采取了出早市,跑农村,进居民区,在市最繁华的建设路糖酒食品批发一条街设销售点和全体员工每人肩上扛指标等行之有效的措施,一举打开了河南雪花面粉和河北“沙城老窖”的销路,虽然没达到畅销的程度,但总算有了效益,企业看到了生机。
一年后,地处铁路车站四线的果品市场因场地狹小,存在安全隐患被政府相关部门责令关闭,要求果品经营业户另选新址。我们抓住时机,采取团结果品经营“八大户”,给予优惠,对全体商户减免首年库房租金,求得市政府支持等措施,终于利用企业库房充足,有铁路专用线等优势,与强有力具有黑社会性质的对手拼死相争,成功地办起了市中心果品批发市场。
为承办果品市场,大家奔波劳累了近一个月。领导跑工商、税务、消防、物价、铁路等相关部门审批手续,请求支持。“李谷二”领着经营科同志白天去铁路四线发传单,帮果品业户干活,与果品业户沟通感情,宣传企业优势。晚上清理大院和库房,收拾招待所,拔铁路专用线上半人高的荒草,做承办果品市场的准备工作,天天干到深夜。为不耽误第二天工作,晚上她就住在单位。一个月下来,脸上没有了与李谷一一样的圆润光泽,身体也瘦了一圈。
企业终于走出低谷,成功转向经营。首年收取租金80万,而且逐年递增。
企业效益好了,职工们开到了足額工资,人人脸上洋溢着笑容,体验着辛勤劳作获得果实后的满足感,对企业未来充满了希望。
然而,事与愿违,社会形势的发展是不以人们的意愿而转移的。二十一世纪初,国家出台了中小企业转让出卖政策,蔬菜经理部连同果品市场被哈尔滨哈达农副产品总公司收购,企业员工在拿到下岗补偿金后,离开了为之付出辛勤汗水、奋斗多年已见硕果的心爱企业。
在告别企业的宴会上,大家相拥而泣,“李谷二”已是号啕大哭。
光阴荏苒,日月穿梭。一晃近二十几年过去了,大家都失去了联系。近年电信业飞速发展,微信群普及,拉近了老蔬菜经理部人的距离。今年夏季“蔬菜经理部联谊群”举行了“克钦湖郊游联谊会”,“李谷二”见到我扑上来一把抱住我双肩,声音哽咽:“我真的好想念咱们在一起那一段时光!”言罢,泪
如雨下。
聚会热烈而又愉快,像久别的亲人重逢。到了午餐时间,大家坐到桌前,还有说不完的话,有人又提到当年“李谷二”卖酒时说“老酒您要板吗”和卖面粉时说“面筋含量至少百分之九十五”的事,大家笑得前仰后合。笑罢,众人频频举杯相敬,表达对过去的留念,对今日相聚的庆贺。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有人提议让“李谷二”唱首歌。“李谷二”没有推辞,起身高吟——
“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年岁,有父母老小,有兄弟姐妹。我们这一辈,学会了忍耐,理解了后悔,酸甜苦辣酿的酒,不知喝了多少杯!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年岁,熬尽了苦心,交足了学费。我们这一辈,真正地尝到了做人的滋味,人生无悔……”
“李谷二”用酷似李谷一的音质和音韵演唱着《我们这一辈》。歌声时而幽怨,时而愤懑,时而低沉,时而亮亢,声声拨动着大家最脆弱的那根神经,餐桌上人人泣不成声。
我也鼻子发酸,假借如厕,起身离开餐桌来到克钦湖边,泪水再也忍不住了……
泪眼朦胧中看到眼前是碧波千顷的湖水,湖中舟楫游弋,湖边游人如织。回身远望,草原一片碧绿,天空吉鸟飞翔,两只丹顶鹤“嗝儿嗝儿”叫着从头上掠过。
我暗想生活多美好啊!珍惜生活吧!珍惜今天的生活,就是对过去最美好的怀念,但愿“李谷二”也能这么想……
(黑龙江省作家协会)
作者简介:刘伯翔(1955-),笔名杜康散人,黑龙江呼兰人,高级经济师。多年来坚持业余文学创作,已在《牡丹》《青年文学家》等刊物发表小说散文近百篇,出版长篇小说两部《逐日》《杜康魂》,总计百余万字。现为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