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袁乃晨:“新中国译制片之父”

2018-06-24

文萃报·周二版 2018年29期
关键词:库伯译制片口型

著名电影导演袁乃晨被誉为“新中国译制片之父”,1948年,由他组建的长影译制片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半个世纪以来,共译制了近四十个国家的电影七百多部,给无数中国人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1948年,电影院里放的都是苏联原版片,字幕太少,观众看不懂,要是能给电影配音,做成译制片就好了。时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厂长的袁牧之找到袁乃晨,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袁乃晨找到位于哈尔滨南岗莫斯科电影院的苏联影片输出输入公司,面见总代理聂斯库伯,提出做苏联的翻版片。聂斯库伯对他说:“你们做了我们看看,如果我们满意,我们就把华语片的翻版片全都交给你们;如果我们不满意,我们就交给印度或者香港做了。”为了慎重,聂斯库伯还要求签一个合同,袁乃晨答应了。

一个月后,苏联原版片《马特洛索夫》的素材到了,对这第一部译制片,袁乃晨非常紧张。他先找名家翻译本子,然后开始配音。没有经验,他就一步步摸索着干:先选一段台词长的片段,记下时间长短,背下这一段的汉语台词后试着配音。觉得不行,又找人把这段俄文台词背下来。然后掐着表,两人一个汉语、一个俄语对台词,看能否在规定的时间里说完台词。就这样一点点摸索,虽然台词对上了,却好像在背书。

在解决了时间、感情等问题后,最主要的是要在语言上下功夫。片中演员开着口,配音的嘴就不能闭,口型必须要对上。比如影片中,战士们冲向敌人的碉堡时高喊着;“乌拉!”俄文的意思是“万岁”。如果按照原文配,一是口型不对,二是也不符合中国人的习惯。袁乃晨就把“乌拉”译成“冲啊”,不仅口型相近,又符合剧情,配起来一试,果然效果非常好。这也使影片更具戏剧张力和强烈的震撼力。接下来,他开始找合适的配音演员,带领翻版组开始为影片配音,完成了翻译片《普通一兵》。

影片完成后,在厂里的小礼堂放了一场,座无虚席,放完之后,掌声雷动。

1949年5月16日,袁乃晨带着《普通一兵》到了哈尔滨,聂斯库伯看完后由衷地赞叹道:“想不到配得这么好,你是中国的‘译制片之父!”(摘自《黄河晨报》)

猜你喜欢

库伯译制片口型
译制片录音师的艺术修养及艺术素质
译制片剧本编辑的特殊性
轮胎挤出口型参数化设计与加工
两支钢笔
MG动画中制作角色声画同步口型的研究
站在他人角度 走进人物内心
不一样的/e/和/?/
浅谈巴松管演奏的口型技巧与气息运用
站在他人角度 走进人物内心
——《中彩那天》教学案例
译制片的录音师具备的艺术素质和艺术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