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思合一的“三动”体育课堂教学探索
2018-06-23范翔肖进勇
范翔 肖进勇
摘 要: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如何更好地学习体育与健康方法,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本文提出了“三动体育课堂”——身体运动、心理活动、思维灵动,对“三动体育课堂”提出的理论支撑进行了阐述,对“三动体育课堂”教学主张、教学特点、教学结构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践研究归纳。
关键词:身心思合一;“三动”体育课堂;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4-0036-03
一、“三动体育课堂”理论支撑
1.系统学说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完整系统,具有突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人的发展也具有身心一体性。体育是体验式教育,需要运动器官、思维器官等联动复合效应,伴随不同感官接受信息刺激,会引起不同部位发挥功能作用,可以产生身体、思维和心理的变化。与从事其他活动一样,从事运动活动,也必然有许多认识活动参与。较低级的认识活动包括感觉和知觉,较高级的认识活动是思维。运动记忆则是所有运动的基础,运动记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
教育的真谛是感悟生命的价值与人生的意义,学校体育的学科核心价值是促进身体健康发展,陶冶精神与完善人格,即以人类体育文化来促使学生体质、情感、心理、人格、智慧不断得到发展,以促使学生的生命整体不断获得发展。因此体育是一个复合作用过程,应充分发挥复合作用,体现综合效应。
2.振动学说
英国罗伯特·谢尔德雷克提出的形态共振理论认为:先前系统的形态将影响后继相似系统的形态发生过程;一个系统受到一个与其振动的固有频率相符的变化力,将产生能量共振;一个系统的形态共振包括它的特征性的内部结构和振动频率,可将其时—空模式强加于与它相似的后继系统;形态共振与能量共振相似,发生于振动系统之间。原子、分子、晶体、细胞器、细胞、组织、器官和有机体都构成无穷振动的一部分,而且都具有各自的振动特征模式和内在节律。
按照形态共振理论,人体的变化是机体对刺激的应答反应,实际上是机体受到变化力而产生的振动。在体育课中随着人的身体运动,精神和思维也可以产生变化,这些运动和变化都是形态的振动,这些振动发生于人体便可产生由体内各部振动引起的人体共振,若发生于群体之间也可以发生群体共振。当教师在体育课中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刺激,使其力度与振动频率相宜,或者使精神和思维的变化与身体运动变化相宜,不仅可以发生形态共振,即三动谐振,还可以发生能量共振,从而使学生产生能量提升,加强学习效果。又由于先前的系统形态将影响后继的形态发生,当前的三动谐振将影响随后的变化发展,由此产生明显的后继效果。
二、“三动体育课堂”教学主张
1.思维灵动
所谓思也就是“想”,就是开动脑筋,想办法,让人的大脑细胞处于活动的状态。从思维科学上说,每一种想代表一类思想活动,也是一类思维方法的反应。要学习思维方法,才能以科学精神去学会学习。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特征和思维方法的已有经验与积淀,学习解决不同问题的多种思维方式:理性思维、逆向思维、系统思维、观察思维、归纳思维、收敛思维等。重点学习理性思维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验证问题、归纳问题。符合思维逻辑方式,体现学习的创造性。
2.身体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要身体参与才能运动机体,促进机体器官、系统变化,引起体质变化,而适宜的运动量可促使作用更好。所以运动技能的学习掌握与身体素质的练习提升均密不可分而又难分伯仲。一般身体素质保障一般身体运动,专项身体素质确保专项运动技能形成更稳固与持久。我们主张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身体运动中要遵循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泛化过程、分化过程、巩固过程、自动化过程。身体素质要遵循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规律,同时结合课堂教学中的运动技能学习延伸和上下肢全面协调发展。符合项目运动特点,学生身心发展特征,运动技能掌握规律,体现学习的科学性。
3.心理活动
体育的学习与活动离不开团队,而团队的合作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增强、有助于积极自我的形成、有助于学生改善情感体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等。所以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体育活动,可以造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心理体验,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提升认识。心理活动遵循团队体验式心理活动:营造环境、充分体验、及时表达、评价结束。发挥不同体育项目特有的育人功能,在体育运动中,体现学习的育人性。
三、“三动体育课堂”教学特点
1.思而后动
由于人的思考是自觉的行为,通过教育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才成为可能,并且可以控制人的思维活动,使之向着有利于发明创造的方向发展。无数的实例证明,好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有了好的思維习惯和学习方法,先有大脑的“思”,才有支配肢体的“动”,这样不仅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新知识时更能举一反三。“思而后动”是指先考虑“为什么思、思什么、怎么思”的问题。确定思考问题和思考此问题较为合理的思维方式,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和练习方式,围绕问题是否解决的检验活动,以足球运球变向为案例。
(1)为什么思?水平二,四年级《足球运球变向》,是由三个部位(正脚背,外脚背,脚内侧运球)的运控球技术环节组成,学生需要思考如何灵活运用三个不同部位来提高运球变向能力。
(2)思什么?学生思考“足球运球变向时重心变化与上下肢协调用力”,只有学生带着此问题思考与相应运球变向的运动,才能掌握变向时需要重心降低转身、选择适合触球部位快速运球变向。
(3)怎么思?观察思维法。学生观察运球变向时速度的快与慢和重心高与低的直观性,学会运球变向时重心降低。
2.动中思、动中学、动中练、动中用
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体育与健康课堂,需要学生在运动中思考、学习、练习和运用,这是学科的特点,更是运动的需要。体育运动的学习过程是受主观意识控制的有目的的运动,是在运动中学习并掌握,身体力行是体育运动的内在要求,要想获得运动的知识、技能、方法与乐趣,必须亲身实践、身体力行,在真实的运动环境中学习,灵活地掌握方法,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如水平二,四年级《足球运球变向》,由五个环节组成。
环节一:手拿球压边线,变向跑;
环节二:脚带球压边线,变向运球;
环节三:两人一组“照镜子”游戏,控球人与无球人面相对做相同变向运球;
环节四:两人一组“你看我躲”游戏,无球人在控球人背面绕至控球人正面看脸,控球人变向运球;
环节五:运用变向运球3对3进行比赛。
(1)动中思:在五个环节中学生思问题、思方法。
①腰用力、脚蹬地、快速转身向新方向跑出。②腰用力、脚触球、快速转身向新方向运球。③变向时重心下降。④变向时重心下降,上下肢协调用力。⑤灵活运用三种触球方式变向运球,摆脱防守。
(2)动中学:在环节一和环节二中学生学知识、学方法。
①无球时如何腰用力、脚蹬地、快速转身向新方向跑出的方法。②控球时如何在前有的基础上选择三种不同的触球方式,腰用力、快速转身向新方向运球变向。
(3)动中练:在环节三和环节四中学生练技术、练技能、练技巧。
①两人一组“照镜子”游戏,有球同学照镜子,无球同学扮演镜子。有球同学面对无球同学做运球变向,无球同学跟着左右移动变向。学生在无对抗中练习左右移动变向的技术动作。②两人一组“你看我躲”游戏,无球同学在有球同学身后,左右跑动,想办法看到有球同学的脸。有球同学则需要通过观察进行变向来躲避无球同学。学生在弱对抗中练习左右前后移动变向的技术动作。
(4)动中用:在环节五游戏比赛中学生运用与巩固、运用与拓展、运用与提升。
运用所学变向运球,进行3对3比赛,以检验与巩固足球变向运球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实战的真实环境中灵活运用。
四、“三动体育课堂”教学结构
1.学的结构:思、学、练、用
依据“思而后动”的教学特点,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学习规律、技能形成规律拟定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练习方式、运用方式。
思:思考问题、思维方式。学生要以一个核心问题的思考开始学习,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与方法,确定解决该问题一种较为合理的思维方式。如小学二年级学生学习篮球行进间运球,思考问题:手触球的位置。思维方式:观察思维(观察原地运球与行进间运球时手触球位置的不同)。
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中小学阶段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学习的方法。考虑和满足学生在体育学习时的个体差异与年龄特征,课中选择一种适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初中七年级学生学习简易24式太极拳第1~5式,选择合作学习方法,各小组合作学习第1~5式动作路线,要求重心平稳。
练:分层练习、集体练习。依据“关注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个学生受益”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努力发现不同学生在体育学习时的优势与不足,按学习理解程度、技能掌握情况、体能发展层次、学习目标达成等安排分层练习或集体练习形式。如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散手直拳,学生根据归纳正确的技术要点,形成相应的学习共同体,按“蹬地转髋组”“旋臂组”“力达拳面组”“完整练习组”分层练习,学生在分层练习中解决各组不同的问题,最后集体练习“打靶”,完整练习直拳技术动作,同时建议全体学生分析掌握情况与效果。
用:游戏运用、比赛运用、实战运用。游戏、比赛、实战都具有竞争性,更能巩固、提升与延伸基本学习内容。由于结束不可预测的悬疑性,更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真实的运动环境中才能从单个的技术学习到综合的技能提升、技巧固化,最终对战术灵活运用。如初中七年级学生学习排球正面双手垫球,先学练“一抛一垫”“两人对垫”“三人垫球”,最后在“4打4”垫球过网比赛中运用排球正面双手垫球。
2.教的结构:问、导、帮、评
充分发挥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从学生思、学、练、用四个方面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归纳问题、提升运用。
问:核心问题、提出问题。教师明确提出一个核心问题,由恰当的核心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如散手直拳练习中的核心问题:练习直拳,如何力达拳面?
导:引导、辅导。教师围绕核心问题,在学生学习时,引导学生运用分层、分级、分类等解决问题,以更聚焦核心问题的问题引导,以解决核心问题的方法辅导。如冲拳时用力顺序,蹬地、转髋、顺肩、悬臂、力达拳面。
帮:帮助、帮扶。学生在练习中解决问题时,简单问题学生可用已有的知识、体验、经验自行解决,有难度的问题老师帮助、特别有困难的问题老师帮扶。如散手直拳技术动作中蹬地较为简单,学生可利用原地蹬转去体会。转髋有难度,教师用助力练习(教师双手扶住练习学生髋部,用力推动学生转髋)与阻力练习(教师双手稍用力顶住练习学生髋部,学生主动用力转髋),帮助学生体会转髋。顺肩旋臂动作有些学生做起来特别有困难,教师利用橡皮條的拉力手把手帮扶学生练习,感悟顺肩旋臂的力量。
评:点评、评价。体育与健康课程设计思路特别强调要对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进行综合评价。学生在以游戏、比赛、实战运用所学时,教师以不同的评价点与具体的评价语言及时点评,提高运用的实效。教师围绕核心问题设置的评价形式和内容,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主动性、积极性。如散手直拳游戏运用“1分钟直拳打靶”,教师点评“打靶学生能够正确地充分利用身体各部分合力,力达拳面”,“持靶同学坚持靶受力”。评价内容:打靶响声,打靶时学生的自由呐喊声。评价形式:持靶的学生能够对打靶的学生进行正确评价。
参考文献:
[1]吴光远.受益一生的44种思维方法[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5.
[2]王健.运动技能与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3]张付山,陈燕.班级体验式心理拓展活动100例[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4.
[4]宿文渊.思维导图[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