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课程在继承与发展中前行
2018-06-23《体育教学》编辑部
《体育教学》编辑部
关键词:课程标准(2017年版);课程标准(实验);学科核心素养;复杂情境;结构化知识与技能;比较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4-0004-04
《体育教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与课程目标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如何准确把握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
季浏:新中国以来各级各类的国家课程标准颁布和实施不下十几部,每一次新的课标颁布和实施都有着不同的社会、教育背景,2003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是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大背景下推出实施的,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同样《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是在“核心素养”理念背景下的一次新的课标颁布与实施。与《课程标准(实验)》相比,此次修订不仅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结合课程目标,成为课程标准的第二大部分,并与课程目标一起作用于学生身上,连接“立德树人”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成为本课程的灵魂,统领着课程的所有方面和环节。换句话说,课程目标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化,核心素养是思想指引,二者的高度合一有助于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应该摒弃“知识中心论”下的“运动技术中心论”的思想和实践,因为这一观念下的体育教学必然是重知识、轻能力,重技术、轻情意。未来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应该在引导学生学练体能和运动技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形成的程度和水平是判断教学质量的最重要标准。
在《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给运动能力下的定义是:“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这告诉我们,运动能力的强弱主要不是看单个方面,而是看综合表现,这有别于传统体育课程中只强调单个技术,甚至只强调单个技术的所谓技术含量,忽视体能练习,更不关注战术教学和体育比赛或展示。传统的体育教学是“运动技术中心论”的典型反映,导致学生既不喜欢体育课,也没有掌握好运动技术,更不会一项运动。从培养运动能力角度来讲,未来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每一节课都要重视体能、运动技能、心理能力的培养,通过每一节课教学的累积,提高学生的综合运动表现。
关于健康行为定义,依据健康三要素说,《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由此可见,体育学习和活动绝不是单纯的身体活动,身体活动只是外部表现形式,人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包含着丰富的心理体验,也包含着与同伴、与对手的交流和交往等,实际上,体育活动是身心一体的活动。体育活动不仅能增进人的身体健康,而且还能增进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身心效果是通过体育活动同时并整体性地作用于同一个人身上的。因此,未来的体育与健康教学除了健康教育的知识以单独的方式进行教学外,体育课教学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而体育品德核心素养,《课程标准(2017年版)》认为:学生的体育品德不仅影响到学生的运动行为,而且会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不但对学生当下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不但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反映,而且体现了“立德树人”的真正要义。因此,未来的体育与健康教学不能只是“埋头”教运动知识和技术,而是应该“抬头”通过运动的手段育人,回归体育课程的健身育人本质特征。
从理论层面来分析上述三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似乎不过上述内容而已。但实际上它们互为联系,相互影响,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这三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往往又同时并整体性地作用于同一个学生身上,绝对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进行“分门别类”的教学,应该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
《体育教学》:与《课程标准(实验)》相比,《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内容上有哪些发展和完善?
季浏:在课程内容方面,《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课程标准(实验)》都强调课程内容分为必修必学和必修选学两部分;也都强调同一运动项目按照模块进行教学和采用学分制;还有就是课程内容包含了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水上或冰雪类运动、武术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新兴体育类运动等;课程内容的表述都采用内容标准的表述方式;在内容框架上都包括了体能、運动技能、体育文化、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都要求学生学习健康教育模块。这些是相同的思路部分。不同之处,或者说创新、发展和完善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学分数最多。《课程标准(2017年版)》比《课程标准(实验)》增加了1个学分,即12个学分。该学分总量是普通高中所有学科中最多的学分,这体现了国家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高度重视,也提升了本课程的地位和价值。
第二,田径必修内容以体能内容替代。体能和田径一样都是与健康息息相关,也是运动技能水平提高的基础,一个人体能全面发展,不但身体健美、精力旺盛,而且无论学什么运动项目都会学得快、学得好。从这一点上来看,田径与球类、体操、武术等都属于一类运动项目,应该与其他运动项目一样让学生进行选择;况且田径好的人,未必其他项目就一定学得快、学得好。加之运动项目之间具有可替代性特征,因此,在高中选项教学背景下让所有学生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共同基础,体能、健康教育即是如此。
第三,课程内容描述的角度不同。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大内容标准是《课程标准(实验)》的一个标志;而《课程标准(2017年版)》则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从体能、健康教育、运动技能三个方面描述较为详细的课程内容,这是一个较大的变化和发展,旨在大大提高课程内容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第四,课程内容的描述程度不同。《课程标准(实验)》主要描述内容标准,主要是描述到“运动项目”这个程度,而这个运动项目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并没有描述。这在当时有一定的道理,主要考虑到将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权利下放给学校和体育教师,这有助于调动学校和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学内容的适应性,但这种放权也导致了不少体育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初期不知道教什么,这也是当时许多体育教师初期接触该课标比较困惑的一点。《课程标准(2017年版)》则就某一运动项目按模块描述相对具体的内容要求,这增强了对一线体育教师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方面的指导性。即使这样,《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只是列出了体能模块、健康教育模块和运动技能系列模块的主要教学内容,至于每一模块的教学内容如何合理地分配至每一节课中,权力还在学校和体育教师。因为,所有的课程标准都是国家性的纲领性文件,主要是指引课改方向,阐明主要思想和理念,提供方式方法;既不是百科全书,也不是产品说明书,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所有的运动项目及其所有内容都罗列出来。
《体育教学》:本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新增了“学业质量”部分,广大教师十分关注,请您重点介绍一下“学业质量”问题。
季浏:所谓此次《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依据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与《课程标准(实验)》相比,《课程标准(2017年版)》新增了这个部分内容,并就学业质量的内涵作出了明确说明:“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高中体育与健康学业质量是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增加这部分内容说明,学业质量有别于传统课程只是从学习成绩和分数的角度来考评,而是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表现(即学业成就表现)来评价,并依据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成就表现来判断学生处于学业质量的哪一级水平。学业质量既与课程内容紧密相联,又与学习评价密不可分。因为课程内容的掌握与运用程度是学业质量的体现;学习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学科核心素养来判断学生学业质量的程度和水平。学业质量可以说是连接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学习评价的中介,有助于引导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评,从而使整个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过程都围绕学科核心素养来进行,这样就能保证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说到学业质量,我再具体地介绍一下《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学业质量水平划分。这里面将其分为五级水平,即水平1-5,水平2为合格要求,水平5为优秀。不管哪一级水平,都是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来进行描述的,基本上都是按照相同或相似的具体行为表现进行程度上的区分和要求上的不同,即从水平1至水平5,随着水平的提升不同水平之间成递进关系。当然,有些是随着水平的提升在表现的广度上也有所差异,而且对具体行为表现能够定量描述的就进行定量描述,如足球模块阶段性学业质量水平(第一学年)的水平3要求学生“结合所学运动项目每周进行3次课外锻炼”“体能水平明显提高,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高一年级的良好水平”等。
《体育教学》:与《课程标准(实验)》相比,《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学习评价上有哪些变化?
季浏: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学习评价一直都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内容。从思想来看都强调评价的诊断、激励、反馈和发展功能,评价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分出三、六、九等,而是促进学生更积极地学练,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改进、自我提高的能力。而此次修订的课程标准关于学习评价较之以往最大的不同是关注体育学科素养的形成。传统的课标强调评价要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新修订的课标关注评价要有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在学习评价内容方面的不同主要是,前者将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方面作为评价内容,后者主要对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进行评价。
在学习评价方法方面,两者都强调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都重视采用口头评价、测验、技能评定、展示、成长记录、量表评价等评价方法。不同之处在于,《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过程性评价可以以学习团队为单位进行,团队中的每个学员都应为团队的成功而努力,课堂上教师可以从技战术运用、体能练习、比赛成绩以及合作行为、意志品质、遵守规则、拼搏精神等方面給予每个团队课堂表现分数。模块学习结束后,每个团队的所有课堂表现总分即为该团队中每位成员在整个模块学习过程中的平时成绩。这样的过程性评价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会把自己的利益与集体的利益紧紧地“捆绑”在一起,能够培养学生的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交流合作、团结进取等精神。此外,还强调评价也要有信息技术意识,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尝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手机运动应用软件App)记录学生生活中自主锻炼情况等信息,这会使得评价的信息更客观和准确。
在学习评价主体方面,《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以往强调多元评价主体并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综合起来进行的基础上,还提倡将家庭和社区的评价纳入到评价主体中,这有助于将课内课外的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课外主动积极参与运动,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此外,《课程标准(2017年版)》增加了学业水平评价这一新的内容,主要从学分评定、阶段性学业质量评定和学分认定、学业水平评定与最终学分认定三个方面进行说明。这有助于学校和体育教师知道如何对学生一个模块的学习成绩、一个学期的学习成绩、一个学年的学习成绩、高中三年的学习成绩进行学分评定。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课程标准(2017年版)》增加了如何进行多样化评价以及如何进行学分认定的许多案例,这大大提高了学习评价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体育教学》:在实施建议方面我们应更加注意哪些问题?
季浏:对比《课程标准(实验)》,《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实施建议方面主要从结构上、教学组织形式上、教学计划和课堂教学四个方面应引起我们体育教师的注意和重视。
首先结构方面,《课程标准(实验)》和《课程标准(2017年版)》虽然两个课标都包括教学建议和学习评价建议部分,但是前者在教学建议部分是分成地方和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的制订、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革等。而后者是作为一个整体放在一起描述,旨在强调教学与评价不可分割、相互联系,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把地方和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的制订作为与教学建议平行的部分单独去阐述,教学建议主要针对课堂教学。
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两者都强调要采用年级内选项教学、班级内选项教学、打破年级界限的选项教学等选项教学组织形式,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延续了课改10多年来形成的有效组织教学形式,即增加了年级内与班级内选项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同样,在教学计划方面,《课程标准(实验)》和《课程标准(2017年版)》都强调教学计划制订要重视课程的实践性、实施的灵活性和目标的整体性;要制订三个层面的教学计划。区别在于前者包括水平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后者包括学段教学计划、模块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其实,实际上两者在内涵上也大同小异,只是用词方面的不同。如水平教学计划相当于学段教学计划,因为《课程标准(实验)》从小学到高中是按照水平划分学段的,水平五相当于高中学段,《课程标准(2017年版)》所指的学段教学计划就是指高中学段教学计划;两者都强调这个层面的教学计划是对高中三年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系统的整体思考和设计。《课程标准(实验)》所指的单元教学计划相当于《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模块教学计划,都是由18课时组成。两者所不同的是,前者强调要把内容标准加以具体化,并分配到每个学期中,而且是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安排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并举例说明;后者主要强调学段教学计划包括的要素,如制订本校关于体能、健康教育和运动项目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明确规定本校学生选项的具体安排等。
总有一些学者和教师说《课程标准(实验)》是淡化运动技术,甚至讲本课程就是健康教育课程,这是无稽之谈。在这一点上,《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要分别制订体能模块、健康教育、运动技能系列模块三个方面的教学计划,不但确定这三个方面模块的课程内容,而且对制订运动技能系列同一项目10个模块的教学计划提出了要求。总之,《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模块的课程内容描述上更加具体,更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在课时教学计划方面,两者都强调要根据单元或模块教学计划来设计,都包括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学法与教法、教学后记等要素,但后者比前者增加了两个要素,即运动负荷(运动强度、运动密度、练习密度)和安全防范措施,这是针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运动负荷很小甚至没有,以及安全事故频发的现实提出来的。同时,提出课时计划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不必拘泥于传统教学计划的统一格式。
最后,《课程标准(实验)》和《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堂教学中强调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基本一致。只是前者没有专门设置一个方面来阐述课堂教学的问题,只是阐述基本思想和方法;后者基于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渠道以及增强课程标准对于课堂教学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使体育教师能够更好地将课程标准的精神“落地”,专门设立了“课堂教学建议”,并从11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课堂教学建议”与课程内容部分“教学提示”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从教学的一般原则角度阐述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后者主要是针对某一运动项目模块的具体内容提出如何教的问题。11個方面的“课堂教学建议”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方法,例如,明确要求体育教师要强化目标意识,将学科核心素养完整地渗透到学习目标中,树立目标引领内容和方法的思想,改变为教内容而教内容的传统教法;要树立新的知识观,从注重单个知识点和技术教学向注重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转变,未来的体育与健康教学不能一堂体育课或几堂课只教一个单个技术,应该创设复杂的情境,进行多种技术或战术的学练,让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展示、对抗练习和比赛,并引导学生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体育精神等;每堂体育课都应达到一定的运动负荷,并提出每堂体育课运动强度、运动密度、练习密度的明确要求,同时提出了每堂体育课都要有10分钟的多种体能练习,等等。
《体育教学》: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负责人,您对课标修订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季浏:最大的感受就是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非常及时,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不久即颁布实施更是尤为必要和重要。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大约每相隔15年进行一次修订,如《课程标准(实验)》于2003年颁布,《课程标准(2017年版)》于2018年初颁布,这符合世界发展的趋势,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是相隔10年左右对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因为世界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角度,从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的新阶段来看,此次课标修订也是如此。
《课程标准(2017年)版》不是对《课程标准(实验)》的推倒重来,更不是所谓的折腾,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发展和完善。通过我国10多年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先进的教育思想深入人心,并获得了许多非常宝贵的优秀实践经验,当然也暴露出了一些改革中必然会出现的新问题。《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是在继承优秀的经验,并针对解决具体问题的基础上做出的修订,这有助于延续好的思想和好的方式,同时也能用新的思想和方式去解决以往存在的问题,这有助于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长远和积极的发展。
《课程标准(2017年版)》与《课程标准(实验)》是在一个正确的方向和道路上不同时段的成果,它们的理论基础、思想观念、方式方法基本一致,所不同的只是前者比后者在深度、广度、时代性、先进性等方面有所发展,在内容表述上更加准确和完善,旨在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深化,不会给人“翻天覆地”变化的感觉,只会使体育教师感受到课程标准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性大大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