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导向视域下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供给侧改革的几点思考
2018-06-23张金玲王腾
张金玲 王腾
摘 要:中小学生的体育需求主要是在学校中得到满足,尤其是体育教学是其主要的实现途径。为了满足其体育需求,作为体育课堂教学供给侧的主体,学校和体育教师应该以其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体育的大纲,做出相应的改變和调整。文章主要以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探究中小学体育需求影响因素及其供给侧主体的改革方向和路径。
关键词:需求导向;体育课堂教学;供给侧;中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8.02.015
1研究的理论基础
需求按其字面意思解释为需要和欲求,是机体的主观和客观需要,在心理学中,需求是指人体内部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对维持发展生命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反应。小学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其需求不仅仅只是作为人的简单生理和心理需要,更有国家意志附加其中。“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就包含着国家对于社会中人的要求,因此中小学体育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内外在需求为导向和起点,全方位、多层次的满足学生需求,以需求侧为主导。
供给是相对于需求而言,是指把生活中必需的物资、财产、资料等给需要的人使用。中小学体育供给侧的主体主要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学校、体育教师,这三个主体服务并以满足中小学生的体育需求为己任,教育主管部门属于体育教育战略制定的顶层设计者,要综合考虑外在的国家利益和内在的个体需求,宏观层面把握体育教育的方向。各级学校需要将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体育的方针政策落实并监督实施的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保证其相关政策的落实。体育教师是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实施的主体,是体育政策和计划的直接实施者,承担着体育教学和训练任务。
中小学生的体育需求呈现了从一般需求到高级需求的特征。根据供需理论,可知不同层次的需求中,存在着不同的供需矛盾,随着国家的教育政策、教育环境、经济的不断变化,会引起供需的不断波动。中小学生的体育需求是指中小学生为了满足生理和或心理的需要而进行体育锻炼的欲求。
2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变化
新课改以来,体育课程标准也进行着变化,首先由原来促进身体生长发育到现在注重身心和谐发展,由原来强调运动技能、技术的习得到积极主动锻炼的习惯的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由原来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到现在注重团结、友爱等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
由此变化可以看出现代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基本理念,“健康第一” 的教学宗旨,“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健康的成长发展”的育人目标。体育教师应该以此为出发点和着力点,结合中小学生自身的需求,综合考量我们作为供给侧主体的体育教师课堂教学的模式。
3中小学生体育需求的影响因素探究
中小学生的体育需求并不是稳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有时外界条件对于其体育需求的影响较大甚至能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厘清并探究中小学生体育需求的影响因素能够使我们的体育教学更有针对性、目的性、实效性。通过梳理文献和总结专家意见,并结合自己的思考,认为影响中小学生体育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自身因素、硬件因素、软件因素。
自身因素主要包括体育兴趣、体育意识、性别、体育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对体育的兴趣就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和欲望,能够使他们克服各种困难去参加体育锻炼并坚持下去;意识决定行为,中小学生体育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其参加体育锻炼的需求和体育锻炼的行为,因此体育意识或者体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体育的需求;不同性别的中小学生其心理和生理各不同,对于体育锻炼的态度、体育运动项目、活动方式的喜好程度不同,因此对于体育的需求不同;体育基础较好的学生愿意参加体育锻炼获得成功感,继而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则不愿意继续主动参加锻炼。
硬件因素主要包括场地和器材,场地器材是完成学校体育工作的前提,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物质基础。硬件设施的不完善会使得学生没有办法进行体育锻炼,同时破旧的体育器材也存在安全隐患,造成学生受伤,挫伤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体育锻炼需求的满足。
软件因素主要包括体育教师、教学设置,体育教师专业程度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对于体育工作的态度和情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认知和情感;教师数量是否充足影响着体育的课堂质量。教学设置主要包括课时、教学内容的安排,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这些因素对于学生体育需求也产生重要的影响。
4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供给侧的改革
4.1学校层面供给侧的变革
首先是学校领导思想上的变化,去除功利之心,不能将学校体育当做是为学校获得荣誉的途径,应该对其进行长期的规划而不是为了短期的利益进行突击式的训练或培训。同时对于学校体育工作的课堂体育教学应该给予重视,要让其他学科的教师尤其小学教师重视体育课的价值和作用,防止随意占课的现象。
其次保障体育器材和体育场地的供给,对于学校体育器材应该及时给予更新或者检修,创新经费来源途径,扩大体育器材和场地的资金来源,对于中小学生的体育比赛、体育表演要有专项的资金作为保证,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和人际扩大体育专项资金的来源,保证体育课堂教学硬件设施能够满足其教学的需要。
最后要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并为教学提供便利,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师心理上感觉受到认同,才能够激发起教师认真工作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体育教学中,提高体育课堂尤其是常态课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体质。
4.2体育教师层面供给侧的变革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将体育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学生的直接教授者,因此体育教师的言谈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体育教师不仅是技能或知识的传递者,更多的是承担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具有体育锻炼的兴趣并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首先是思想上要变化,无论是教案的撰写、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以学生为出发點。例如在自制器材帮助学生完成动作时,要以学生为出发点,而不是以教学中的重难点为出发点,自制的器材能否帮助学生完成,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帮助其完成,都要以学生为本,经过反复实践对比后才能确定。
其次体育教师教学时要带着情感,有“情”,这样才能“感”动学生,体育教学面对的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教师对体育课的态度、对学生的态度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也应该让学生能够体验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成功的快乐、体验被尊重爱护、体验良好的师生关系、体验新鲜感等等,让其能够带着“情感”参与其中,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才能够激励其持久参与其中。
再次体育教师要合理安排体育课程,体育课程内容的安排,一方面结合学生的需求,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设计和挖掘,另一方面从学校的实际、教材和大纲的要求、自身的能力等因素进行考虑,进而形成最优化的课程内容设计。
最后体育教师应该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及其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知识,提高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思路,通过学科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不断提高理论课的水平,提高学生对于体育理论知识的需求;体育教师应该加强体育科研方法知识的学习,注意将课题同课堂教学联系起来,这样更具有针对性,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
4结论
4.1以学生体育需求为出发点进行体育供给侧的改革指明了提高学生体质的正确方向,尊重并满足学生体育需求的体育教学才是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
4.2影响中小学生体育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自身因素、硬件因素、软件因素,其中学生自身因素和软件因素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4.3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供给侧的改革主要是学校供给侧、体育教师供给侧这两个主体,其中学校供给侧改革主要从学校领导思想转变、对于体育课堂教学硬件和师资的支持;体育教师供给侧的改革主要包括体育教师教学思想、情感投入、体育课程安排、体育理论知识学习这几个方面。
参考文献:
[1] 钱晓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J]. 现代商贸工业,2016(04):17-19.
[2] 贾康,苏京春. “供给侧”学派溯源与规律初识[J]. 全球化,2016,55(02):30-54+132-133.
[3] 龚刚. 论新常态下的供给侧改革[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50(02):13-20.
[4] “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及其实施路径[J]. 中国总会计师,2015,148(11):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