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作品中的无名者形象

2018-06-23刘晓伟

书屋 2018年6期
关键词:鲁四阿Q祥林嫂

刘晓伟

无名者形象拥有悠久的创作传统,也广泛存在于现今的文学创作中。所谓无名者,即指在交际活动中未使用自己最初的、完整的、确定的姓名的人。他们多在特定语境下被剥夺了姓名、而被先验地打上某种烙印。因为无名,他们难以参与到正常的社会秩序中,鲜活的、可塑造的生活成了无名者的混沌因素,这与人的渴望张扬自我的天性失衡。反映在鲁迅作品里,无名者形象不胜枚举:阿Q、祥林嫂、孔乙己、鲁四老爷等,都可谓无名者形象的典型代表。这些无名者形象携带着鲁迅对于国民性的深刻忧思,在呈现鲁迅对人物形象的命名艺术的同时,也反映出他对传统姓名文化的思考以及对人的生存处境的关怀。

姓名文化起源极远也极简单:简单之故,无非是标记个人;久远之说,大概自人类社会初成体系、进行简单交往之时,名字就应运而生了。在传统语境中,一个人的姓名在很多时候可以暴露出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及社会地位。郑樵《通志·氏族略序》中总结姓名对于社会的切割为“姓以别婚姻,氏以明贵贱”。姓名对社会等级的划分,使得姓名成为稀缺资源。姓名是被赋予的,人是被命名的。人在被命名过程中的无能为力造成了命名霸权的存在。命名霸权使姓名仿佛沐浴着神圣的阳光一样不可撼动。在姓名文化与命名霸权的存在阴影下,姓名具有一种隐性的权力,可以对社会进行不动声色的划分与切割。姓名以无形的特权在社会交往顺序中操控着个人,使个人在这种运作网络中处于被压榨状态。人成为姓名的运载工具,而非实现主体。在命名霸权的庇护下,姓名成为一种“集体匿名的凝视”,人的精神遭到过于简单生硬的理解,从而被缺乏丰富性的群体想象所塑造。

鲁迅作品中的无名者形象主要有以下三类。其一是直观类,如阿Q、小D等直接可见的无名无姓的无名者形象,这类无名者形象从称呼上就可以直观出其“无名”身份。直观类无名者形象处在社会底层,对自身的“无名”的生存状态浑然不觉。其二是变异类,如高尔础、阿长等,前者因仰慕高尔基而改名高尔础,后者承袭鲁迅上一任保姆之名而得名阿长。变异类无名者形象共同在追随别人的过程中失落自己而成为抽象化的主动的无名者形象。其三是附庸类,如祥林嫂、鲁四老爷等。祥林嫂、柳妈等女性形象单从称呼上就表明了她们是某人的妻子、某人的母亲,而真正代表她们自己本人的姓名却不被关注;鲁四老爷、赵七爷的称呼是由姓氏、家族排行、“爷”三部分构成:姓氏表示家族,排行背后是家族,“爷”表示家族的士绅地位。所以鲁四老爷、赵七爷们只是家族的符号化代表,而非有独立存在意义的个人形象。鲁迅作品中的无名者形象丧失了独立的个人意识与价值,他们与人自身的无名状态之间产生某种顺延或者逆转的关系,激发出无限的张力空间,进而制造一个或多个相关事件,最终被“无名”所裹挟。而由于“无名”之于无名者形象的多维性及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差异化表达,他们在实际所指中的表现方式丰富多彩。

文如其人是很多人的传统观念。魯迅文风如斯,在现代文坛上具有鲜明的特色。作为五四时期的先觉者,鲁迅在最初的文学创作中就表现出一种冷眼观照的情绪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其中,鲁迅对“无名、无我、无思”的无名者形象的生存状态有着深刻的剖析。

其一是无名。阅读鲁迅小说不难发现,无名可谓是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共同特征:狂人是无名的,孔乙己是无名的,祥林嫂是无名的,N先生是无名的,阿长是无名的……《阿Q正传》的中心人物阿Q集国民劣根性于一身,可谓非生非死、亦生亦死。作品通过对阿Q生存、恋爱、革命、被杀等情节的串联,浓缩而又精准地表现了旧式中国农民的精神和生存状态。阿Q无名无姓:对于姓,“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有一回,他似乎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对于名,“我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怎么写的。他活着的时候,人都叫他阿Quei”,“我曾仔细想:阿Quei,阿桂还是阿贵呢?”万难之下,“只好用了‘洋字,照英国流行的拼写为阿Quei,略作阿Q”。鲁迅对阿Q是批评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把握阿Q只能结合未庄的传统和想象,让读者在脑海里自行生成这个无名者形象的意义。阿Q无所确指,即无名,就等于一个共名的形象了。因为无名,读者便能有丰富的空间和充分的权利去结合作品的起源或自己经验的视野去对号入座。阿Q的无名,让他可以是未庄的,是鲁镇的,是旧中国大地的任何一个角落的。类似的无名者形象书写在鲁迅小说中比比皆是。他的小说几乎都是不同的“阿Q”的“正传”,《祝福》是祥林嫂这个“阿Q”的“正传”,《高老夫子》是高尔础这个“阿Q”的“正传”……鲁迅的作品正是巧妙地以“无名”求得“共名”、借写一而写群的。

其二是无我。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向来有“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和抱负,也素来有“立德、立言、立名”的愿望和需求。在传统语境中,知识分子作为“士”在社会等级中处于高位。因为其他阶层人对自身的无名浑然不觉或满不在乎,讨论“士”与“无名”本身的纠葛可以凸显多方面的内涵。尽管表面上知识分子有积极乐观的入世情结,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情结也如千斤顶一样压迫着他们。在鲁迅作品中,知识分子向来无望地处于窒息的氛围之中,他们木然地凝视着自己的失落而无力应对。在咸亨酒店里,孔乙己看似是有着充足优越感的,因为他读过书,认识字。但这优越感只是他的臆想,他站着喝酒却穿长衫,强调自我,其实却陷入短衣主顾的逻辑中。这对他来说是更加危险的事。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大多具有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倾向,并在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中走向无名。

其三是无思。孔乙己就是传统的末路知识分子代表,相比于孔乙己的迫于生计,《风波》里的赵七爷就猥琐不堪了。只因为他有“十多本金圣叹批评《三国志》,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他不但能说出五虎上将名字,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和马超表字孟起”,便高人一等,在“黄帝是否要坐龙庭,是否要皇恩大赦”的问题上占据了十足的话语权。因为七斤曾经骂过自己是“贱胎”,赵七爷便借机在言辞上对其进行恐吓,仿佛自己一时口头的痛快,便真的可以借辫子之故复仇。《离婚》本是描写离婚调停闹剧,主人公爱姑对此事并不热心,她本人的诉求,似乎只停留在对“老畜生”、“小畜生”言语攻击以及“知书达理的人”替自己说几句“公道话”上。可以说,最终虽然离了婚,也不知是否如了她的愿,因为她自始至终都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爱姑对整个事件都没有思索,她整个人都没有思想。可以说,对知识分子无名者形象的描写,便可窥见鲁迅对无名者形象塑造之一斑。

鲁迅笔下的无名者形象在真实与虚幻、反抗与妥协、平庸与精英之间转换,寻找着独特的价值维度,他们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最无言的辩白,述说着无尽的意义。无名者形象是他对社会以及国民性的思考和抵抗。当描写这些无名者形象时,鲁迅的感受和想象像被豁然打开似的,把整个形象的思想底蕴和美学意蕴揭示了出来,同时使这些形象超出了表面化的审美愉悦而直通人的灵魂。

猜你喜欢

鲁四阿Q祥林嫂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阿Q和老A
从鲁四老爷的“胡子”说起
抓住人物描写的“牛鼻子”
——以《祝福》中三处细节描写为例
沈鹏《读鲁迅〈阿Q正传〉(四首选二)》
鲁四小姐人物创造目的及艺术效果浅析
论描写辛亥革命之于《阿Q正传》的意义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
阿Q“国民劣根性”的误植与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