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僧和“心猿意马”

2018-06-23陈益

书屋 2018年6期
关键词:吴承恩归有光玄奘

陈益

余光中先生在暨南大学谈旅游与文化时,曾经说:“《西游记》是中国最早的留学生文学,唐僧就是最早的留学生。唐僧是一分为二的,他坚强的意志分裂为孙悟空,感性的肉身则分裂为猪八戒。”

这无疑是一位作家兼学者的精辟见解。如果这样,可以给孙悟空一个定义——唐僧去往印度留学(取经)的守护神。猪八戒和沙僧分别是他的助理。还有那匹白龙马,则是默默无语的忠实伴读。吴承恩不愧为伟大的小说家,他并非平板刻画猴性、马德,而是用跌宕起伏的故事,十分形象地演绎了“心猿”、“意马”与唐僧在漫漫取经路上既矛盾又契合、既差异又同一的不解之缘。明人谢肇制在《五杂俎》中评价《西游记》,“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而归于紧箍一咒”,同此一理。

唐僧原型玄奘的求学之路,经历了各种磨难,屡次命悬一线,又转危为安。他想离开长安,未获皇上恩准,只得随灾民出城,木叉法师无法阻拦,由他独自上路。后来遇到驻守西域边陲烽火台的孤独大将王祥,玄奘的几句话帮他化解了心结,玄奘得以顺利上路。又遇到瓜州太守李昌。对于玄奘,李昌从相信转而敬佩,最后冒死将玄奘放行。在干涸得唇裂舌燥,人马面临毙命之际,茫茫大漠突然喜降阵雨,恰到好处地救了玄奘的命。所有这些,在吴承恩的笔下演绎成九九八十一难,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孙猴子神通广大,每次都让他绝处逢生。

佛家追求的是悟道得道,悟出真理而得道才能成佛。但成佛之前,在悟的漫长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保持对悟的执念,否则就会失去悟的动力。玄奘自幼胸怀大志、智商超群。十三岁参加洛阳度僧,受到主考官大理寺卿郑善果的赏识,破格剃度。当时郑善果问:“出家意何所为?”玄奘回答:“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出家后,他的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遍访名刹高师。如果没有这段曲折经历,他不会意识到当时由于翻译、阐释、注解的不同而导致的佛教派别之争,也不会萌生去天竺寻找准确答案的强烈愿望。玄奘行走的是一条游学、交流、融合之路,一条人格力量和信仰的砥砺之路,一条浴火重生的涅槃之路。

传统昆曲有《西游记·认子》一则,写母亲思儿成疾,含泪啼血地呼唤,玄奘上门认亲。他身藏血书一封,证明自己就是“江流儿”。失散十八年的母子见了面,顿时相拥而泣。但他们刚刚团圆,又要分别。母亲胸中好像打翻了五味瓶,什么样的滋味都有。“善和恶在乎方寸。恰便似花开枯树再逢春!”一段曲唱催人泪下。对于留学生,母亲是祖国、故土和血肉亲情的化身,是求学真正的动力。

我们只要读过《西游记》,都知道第四回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孙悟空被玉皇大帝骗到天宫后,封为弼马温。猴王根本不明白弼马温是个什么官衔,众监官告诉他,这个官不大不小,只唤做未入流。“这样官儿,最低最小,只可与他看马。似堂尊到任之后,这等殷勤,喂得马肥,只落得道声‘好字,如稍有些尪羸,还要见责;再十分伤损,还要罚赎问罪。”在花果山称王称霸的孙悟空,终于一怒之下打出天门,回花果山自封“齐天大圣”去了。

孙悟空被委任的官职,既不如猪八戒的官职“天蓬元帅”威风,也不如沙僧的官职“卷帘大将”响亮,区区“弼马温”,不过是看管马匹的未入流的小官,怎不让有着强烈自尊心的孙悟空大叫委屈?后来随唐僧去西天取经,途中最感恼怒的,仍然是别人叫他“弼马温”。哪个妖精不知趣地触及他的隐痛,他会以极大的仇恨报复。

其实“弼马温”并非吴承恩凭空臆造,而是从散文家归有光身上引发构思。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归有光在第九次会试后终于考中进士,被任命为长兴知县。在他来到长兴的第二年,吴承恩被委任为长兴县丞。两位明代文学家,不仅有着几乎相同的志趣和命运,而且都是花甲之年才步入官場。在浙江长兴县衙梦鼎堂,一个“发愤以修先王之道”,一个“悠悠负夙心,作吏几风尘”,均以爱护小民百姓为己任,梳理政事,关心民瘼,结下了很深的友谊。这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奇迹。

谁知,在长兴兢兢业业的意气书生却得罪了地方豪宗。当小民感恩戴德时,大族咬牙切齿。隆庆二年(1568),归有光按例进京朝觐。他一走,县里的政事由湖州知府派“署印官”处理。孰料这位署印官竟在征秋粮之际枉法贪赃,将吴承恩也牵扯在其中。吴承恩因此蒙冤入狱。归有光不久也被迁往河北顺德任马政通判。后来,归有光升任南京太仆寺丞,留在内阁制敕房纂修《世宗实录》。正当他想大显身手时,却被疾病夺走了生命。

吴承恩在长兴蒙受冤狱,幸亏朋友徐中行大力营救才获释。他终于因“耻折腰”拂袖而归,回到故乡淮安放浪诗酒,在贫困中继续写他的《西游记》,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去西天取经的唐僧师徒身上。他让孙悟空当一回“弼马温”,至少有一个因素,是因为自己管过征赋粮马,而归有光则担任过马政通判。

中国成语“心猿意马”,含义不难理解。这原本是佛家用语。“心猿”,指躁动散乱之心如猿猴攀援不定,不能专注于一境。“意马”,指意绪如奔马追逐外物。佛家把“心猿意马”视为入定修道的障碍。佛经上关于“心”和“意”的论述很多,这里恕不一一列举。值得注意的是玄奘法师上唐太宗表谓:“愿托虑于禅门,澄想于定心,制情猿之逸躁,系意马之奔驰。”所谓“心猿意马”,恰恰是为了衬托玄奘法师(唐僧)的“托虑于禅门,澄想于定心”。所以,他才可能跋涉千山万水,忍受千辛万苦,耗尽千思万虑,去天竺(印度)取得真经,学成归来,成为唐代僧人的表率。

猜你喜欢

吴承恩归有光玄奘
大运河畔成就千古名著的吴承恩
《项脊轩志》的人物描写
吴承恩剿匪
“知人论世”与文言文释义案例分析
小议回鹘文《玄奘传》第六卷所见之Ögä一词
玄奘
少年玄奘的奇妙漂流
寒花葬志
玄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