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理论的家庭农场经营能力体系研究
2018-06-23朱建军
□骆 乐 朱建军 郑 军
一、引言
欧美国家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发展家庭农场,土地权益保护为家庭农场发展提供基础保障。西方经济学大辞典将家庭农场定义为包括经营者在内的基本劳动力由同一家庭成员组成(也许有少量雇工辅助)的农业经营单位[1]。
我国农村经营制度创新立足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发展以家庭农场为主体、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农业经营体系。家庭农场是具有协同特性的自然、社会、人文与经济一体化的复杂系统,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多方面要素的制约[2]。家庭农场持续发展的能力结构和外部环境的协调,可以驱动家庭农场系统协同的形成和有效运行,并决定了家庭农场持续发展能力、速度和水平。家庭农场经营能力是家庭农场在市场中占据份额和持久生存发展的主要动力,从体系的角度研究家庭农场的经营能力更具有系统性,而且从能力管理的角度来管理家庭农场,更符合家庭农产经营发展的需求[3]。首先,家庭农场的盈利能力是由农场的能力系统决定的,并且家庭农场战略目标的深入程度和经营策略的多元化也由家庭农场的能力系统决定的;其次,家庭农场具有的系统结构可以促进各个经营要素之间的协同发展,进而能够提高家庭农场的经营能力。
因此,研究家庭农场持续发展的机理,必须依据动态理论的内涵,重视子系统及其经营要素的动态整合、交互协同以及系统作用的培育,不断增长其持续发展能力,再以此推动家庭农场的不断成长。本文以协同理论在各大领域的实际应用为基础,将协同理论运用到家庭农场经营能力体系的研究中,构建了家庭农场经营能力协同体系,并根据回归分析原理建立一元回归模型分析家庭农场与各个经营要素之间的关系,证实了子系统协同发展的重要。本文的相关内容可以为我国家庭农场经营的相关内容和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理论指导。
二、协同理论分析
(一)协同理论的内涵
协同理论是创始人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依据物质内部之中错综复杂关系的变化机理推导出的,其着重探讨复杂系统的子系统从混沌无序状态向稳定有序结构转化的机理和条件,是现今获得普遍发展应用的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理论。
协同理论揭示了系统的演化进程。在系统内部影响演化进程的多因数参量分为快慢两种变量,通常,慢变量作用于系统的原始状态,快变量促进系统的共振,并且快变量受慢变量的支配。而系统中起到支配主导作用的称之为序参量,其通过控制,推进能量流、信息流及物质流的深度融合,让系统拥有生存和发展的活力,进而发生自组织效应,推动内部子系统之间自发组成,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充分协调发挥各自的功能效应,从而提高整体效应,保证系统稳定性和发展性。截然不同的系统,虽然其系统原理不同,但是其演化过程却是相似的,具体原理如图1所示。
协同理论是基于多学科研究发展兴盛起来的,并将应用领域扩展到了工、农、经济、力、管理学等众多学科种类,也逐渐形成了跨学科应用框架,并获取了许多重大研究成果。将协同理论中的思想引入家庭农场经营能力体系中,为解决家庭农场存在的复杂问题启发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图1 基于协同理论的系统演化过程
(二)协同理论对家庭农场经营环境及发展策略的研究启示
现今在农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家庭农场所面临的环境复杂多变,涉及农业发展的方方面面,需要对产前准备、产中生产、产后销售及信息反馈四个环节的各经营要素进行协同整合,以达到整体的相对平衡,实现利益最大化,此模式与协同理论阐述的系统演化过程不谋而合,因此协同理论对家庭农场经营环境及发展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启示,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使家庭农场经营能力内外部环境呈现有序性。家庭农场的运行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以及科技环境都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并产生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协同理论可以通过分析、整合、协调与控制等方式将家庭农场经营能力内外部环境统一起来,促进家庭农场经营能力体系体征并适应不断变化的、动态的、复杂的环境,并与环境产生协同效应。
2.引导经营能力体系有序化发展。家庭农场是由多要素、多系统所构成的具备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的系统,虽然各经营要素、子系统自身呈现无序化,但相互之间却又存在牵制和协作,而协同理论正是利用这种非线性关系,引导各要素以及子系统产生协同倍增效应,促使家庭农场始终维持平衡发展机制。
三、经营要素协同作用下的家庭农场经营能力分析
家庭农场经营能力的提升涉及到资金、地皮、科技、劳力、市场、风险等诸多因素,而家庭农场经营能力体系正是由这些要素依据一定的架构和内部联系结合而成的具备各种功效的经营能力系统。在协同理论的指导下,本文通过回归分析原理建立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来探究家庭农场经营要素之间的联系,通过统计计算经营要素之间的协同整合能否对家庭农场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并以此为基础,研究各经营要素中协同发展机理,同时给出有关协同发展的提议。
(一)数据来源
数据获取方式分为四个部分:1.对农场主以及农村的村民进行走访;2.走访各级乡镇政府、统计局等有关部门,获取相关资料;3.进行问卷调查。随机抽取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靠性。其中调查问卷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种类型为《泰安市家庭农场发展现状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8份,有效率为98%,第二种类型为《泰安市农村发展现状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45份,有效率为97%;4.《泰安市统计年鉴2016》和《泰安市统计年鉴2017》等。
(二)绩效评价方法
本文主要应用的主成分分析方法是通过线性变换将众多具有相关性的指标转化为彼此独立的综合指标。该种方法运用在综合评价中,就是将被称为主成分的原来众多具有相关性指标的线性函数,按照各自的方差贡献率进行加权合成,作为综合评价函数,首先研究指标间之间的相互联系,然后根据有关指标综合成几个综合性因子,依据因子旋转对公因子做出必要的分析,最后通过旋转的因子以方差贡献率加权的方式,得出综合评价模型[4]。文中使用因子分析获得各指标的公共因子,分别代表了家庭形式的农场以及各个经营要素之间最主要的方面来代替原有的指标。假设存在N个样本,P个指标,x=x1,x2…xp,公因子为F=F1,F2…Fp。
下为因子分析模型:
式中A=aij—因子载荷矩阵;e—特殊因子。
(三)协同关系分析模型
本文通过各个变量之间的互相作用和互相依存关系,采用自变量来预估和分析因变量,即运用回归分析法来研究家庭农场经营能力与各个经营要素之间的协同关系。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表示如下:
yt=b0+b1xt+ut
首先,以家庭农场经营绩效为因变量,分别以家庭农场各经营要素(产前准备、产中生产、产后销售、信息反馈)为自变量。用以下模型考察研究样本地区家庭农场各经营要素是否增进家庭农场经营能力:
house=a0+a1*element+e
(1)
其中house表示所研究地区家庭农场经营状况综合得分,element表示各个经营要素得分,e是随机误差表示研究各个经营要素以外的因素对家庭形式农场的作用,a0、a1是模型的估计系数。
然后,与上述模型原理相同,以家庭农场各经营要素(产前准备、产中生产、产后销售、信息反馈)绩效为因变量,以家庭农场经营绩效为自变量,用以下模型考察样本地区家庭农场发展绩效是否增进家庭农场各经营要素生长:
element=b0+b1*house+e
(2)
其中house表示调研地区家庭农场运营状况的综合得分,element表示各个经营要素得分,e是随机误差表示研究各个经营要素以外的因素对家庭形式的农场的作用,b0、b1是模型的估计系数。
(四)模型结果分析
使用因子分析法对问卷调查得到数据进行绩效评价,得出了2015-2017年间5个农村家庭形式的农场及各经营要素之间绩效的综合得分(如下表),将数值放入上面所述的回归模型中,分析经营能力与要素之间的协同关系。
表1 2015年5村家庭农场各生产阶段经营要素绩效得分
表2 2016年5村家庭农场各生产阶段经营要素绩效得分
表3 2017年5村家庭农场各生产阶段经营要素绩效得分
(五)家庭农场对各经营要素协同作用模型的研究结果
这里选取 2017年数据为例代入模型(2)呈现以下分析结果:
element=b0+b1*house+e
(2)
表4 回归模型拟合分析
表5 回归系数汇总表
上面表格表明的是对2017年数据创建的回归模型,模型拟合优化程度值为0.912,调整后的拟合优化程度值为0.833,表明自变量变化能够分析因变量变化的比例是83.3%,对于截面数据来说该比例较高,同时方程t检验表示回归系数在5%的显著水平下是明显的。所以模型能够体现出来家庭形式农场绩效对各个经营要素存在明确正向影响,平均每一单位家庭农场综合绩效提高能够带动0.726单位各经营要素绩效提高。
根据2015-2017年的数据,利用上述模型进行评估,可以得到以下结果:
表6 评估结果汇总表
从2015年到2017年家庭农场对各个经营要素的影响程度的数值得出,所有数值都大于零,说明对各经营要素来说家庭形式的农场有着十分明显的正向作用,且在2015年表明尤为突出,影响数值达到0.916,远远要要比其他年份高。这是由于在 2015年泰安市为了推动地区农业的快速发展,围绕国家对于家庭农场的政策要求,结合本市的农业生产实际,提出十项惠及农民的政策,其中包括种植业、饲养业、资金补助、农村基础建设以及扶持领头羊头产业五个方面。由于在 2015年还没有形成明确家庭形式的农场概念,有部分家庭以前是农业生产大户,政策的施行提高了家庭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较大的影响了各经营要素的绩效。
从以上表格可以得知,2015年以后,开展家庭形式农场对各个经营要素的影响仍旧是积极的,但也呈现下降的走势。这是因为政府所颁布的政策及建设的基础设施,对家庭农场的产前、产中、产后以及管理系统进行了大力的扶持,各个经营要素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另外,产前、产中、产后以及管理系统的各种要素都与外部的政策支持休戚相关,其中主要包括经济环境中融资、补贴、市场、保险等政策,科技环境中的技术支持、成果转化、农业人才培育等政策,社会环境中的服务、文化、法律、劳动力等政策,以及自然环境中的土地、农业用水等政策。随着各种政策的不断落实,产前、产中、产后以及管理系统的各种要素都在不断提高,因此这些指标以及因子对于各个经营要素绩效发展所占比例每年都不断增长,与此同时,家庭形式的农场所占比例相对减小,但仍然不可忽略家庭形式的农场对于各个经营要素产生积极影响的重要作用。
(六)各经营要素对家庭农场协同作用模型的研究结果
这里选取 2017年数据为例代入模型(1)呈现以下拟合情况汇总表格:
表7 回归模型拟合分析
表8 回归系数汇总表
上述表格表明的是根据 2017年数据创建的回归模型,模型的拟合优化程度值为0.903,调整后的拟合优化度程值为0.836,通过自变量变化分析得到因变量变化比例是82.4%,同截面数据对比来说该比例较高,同时,模型的t显示回归系数在5%的显著水平下是明显的。所以模型能够体现出来各经营要素绩效对家庭农场综合绩效存在明确正向影响,平均每一单位各经营要素综合绩效提高能够带动1.114单位家庭农场综合绩效提高。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即出院时与出院1年后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出院时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1年后,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 表1。
根据2015-2017年的数据,利用上述模型进行评估,可以得到以下结果:
表9 评估结果汇总表
根据以上影响值数据可知,随着时间发展,各个经营要素对家庭农场发展存在明显的正向影响,并且随时间影响程度逐年变大。首先,产前系统主要运行主体为区域内的金融机构、银行、供应商、合作伙伴、政府部门、农业机构等,重点为家庭农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筹备所需的各种基础物资,为家庭农场的前期运营准备提供助力。该系统为家庭农场长期有序的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也是其他子系统发挥作用的基础,其次,产中系统主要是通过对农场产前系统提供的基础要素配合其他增益要素进行分析、整合、利用等,实现保质保量地完成生产任务,保证如期交售产品,并及时汇总紧缺要素,适时反馈以获取补充要素,有利于家庭农场的产业化经营,产后系统主要任务是及时组织采收、整理、分级、初加工、包装,向需求各殊和地域各异的客户提供农产品的运输、销售和服务等,同时将竞争环境、市场需求的动态性变化及时进行反馈,进而促进家庭农场及时调整、改进发展策略。最后,管理系统通过对家庭农场管理者的农场运营进行分析决策、制定生产计划等,将产前、准备、产中生产、产后销售的各要素集中整合、合理配置后运用在经营实践中,以获取最佳收益、博取竞争优势。其主要涵盖运营管理、学习提升、战略规划、联动助力四类能力要素,对家庭农场的发展带来实质性的帮助,综上所述,以上四种经营要素对其发展存在正向协同效应。
四、促进家庭农场经营能力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经营能力协同体系的模式优化
当前,家庭农场经营能力协同体系依旧处于探索和初建阶段,为促使家庭农场经营能力体系遵循协同作用的原则,保证协同作用最大化,提高经营能力,重要的前提是农场模式的选择。模式的选择应遵循下面几个原则:经营规模要适度;模式的选择需要和当地农业发展密切相关,因地制宜,自然选择;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增收效应,使利益得到最大化;构建以农户为主导的家庭农场及家庭持有的公司农场经营模式。
(二)经营要素及子系统的动态整合
1.整合方式构思
家庭农场经营能力的提升不是子系统及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各子系统间以及各要素间的协同。适宜有效地促进各子系统间以及各要素的动态整合和协同发展,优化家庭农场的运营模式,是有效利用与发挥农场经营能力的关键所在,是农场持续成长的重要环节。在相关理论指导下,在需充分考虑农场发展的宏观环境和主体建设的情况下,采用整合的方法,需要遵循相关原则,按照合理的逻辑和步骤来展开。构建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家庭农场的发展目标。经营能力是家庭农场的核心能力,但是家庭农场经营能力的提升不能脱离企业的整体运行环境。经营能力的提升必须和家庭农场的整体发展目标一致,经营能力的提升的目的是为了推进家庭农场整体目标的实现,优化运营的环境和效率,提高运营质量。明确的发展目标为家庭农场经营要素的动态整合确定了方向,同时也表现了要素整合的含义。目标的确立要根据多层次、多方位出发,尽最大努力创建一个明确完整的目标。
(2)实现多元参与下的资源优化配置。以发展目标为导向,以整合农场内、外部的各类资源为目的,通过一定的组织支持和技术支持,实现农场的科技化、集约化运营。家庭农场经营能力系统以多要素共同参与为基本前提,充分发挥各子系统的功能,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最大化发挥各方资源的作用。
(4)遵循序参量的指导方向。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看来,为了能使家庭农场取得主导地位是家庭农场经营的根本目的。家庭农场与各个经营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始终都是家庭农场经营能力体系优化过程的关键所在,影响着家庭农场经营能力体系的运行及优化重组。
2.整合建议
子系统及构成要素的进展是整个系统进展的基础,是对能够整个系统的结果产生影响的重要要素是。我国家庭农场能够得以形成和兴盛,与构成其能力系统的子系统连同要素的扩充和完善息息相关,更离不开行为主体间协作能力的提高。子系统的扩充和完善表现在产前、产中、产后、管理和环境等子系统的初步形成和发展,要素的逐步充实完备体现在各个子系统内部要素的增补,行为主体之间的合作度提升表现在各子系统及各要素之间的合作程度得到加强。
(1)产前系统的支持
产前系统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引导多种要素向家庭农场聚集,做好家庭农场的前期准备和投入工作,为家庭农场的后续经营发展坚定基础。优化整合的重点方式包括:通过进行土地确权登记,争取转让服务和转让补贴,协调好与土地转让服务中介组织、土地转让机构的关系等方式,来引导耕地资源更多地流向家庭农场[5];通过保持已存在的资金联系,跟银行贷款一方或者民间借款一方的合作能够持续,确保资金供给的长久性与持续性,同时寻找合适的投资者,争取企业资金支持,引导工商资本投入家庭农场;通过定向委托培养、开展专项创新创业培训等方式引导高素质人员创办家庭农场;通过配合农业机构的监督举报机制、打假行动等方式引导高品质的种苗、农业生产资料惠及家庭农场。
(2)产中系统的整合
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通过产前系统获得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提高各类基础资源的利用率,同时维持基础资源长久有效的供给;另一方面,积极扩充和完善技术、劳动力、组织要素,并配合环境系统的政策要素,促进产前、产中系统的各农业生产要素进行新一轮的动态整合和优化配置。以确保粮食能充足供给为基础,以家庭农场经营能力协同体系为核心,以农业科技为引领,以机制体制创新为主线,以家庭农场盈利能力为基本立足点,完成家庭农场的生产任务[6]。
其中,扩充和完善增益要素的主要方式包括:家庭农场应该从我国传统农业发展的理论上脱离出来,以农场创新为主要,积极参与到家庭农场的构建中来,更应该不断学习相关技术知识,参与各方面的知识培训以及农业知识座谈;合理分配已有的劳动资源,把生产者的生产特征与家庭形式的农场经营特色联结在一起,提高生产者的主动性,增强生产者的家庭责任感;另一方面应该合理采用新技术,依靠互联网的平台以及先进的机械,用科学的技术代替劳动力,减少人力劳动成本;另外还需要规范家庭农场的经营规章制度,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协调并改善家庭农场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产后系统的优化
新型的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模式具有其个性化特征,原有的营销渠道已不能满足供销需求,构建和完善农业产品的销售方式和渠道是其营销系统运作的关键环节,且需要构建长久的合作关系。完备的农场品流通模式不仅可以满足农产品的市场需求,还可以推进家庭农场的发展进程。
充分发挥农贸市场等传统营销模式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发新型的销售渠道。借助于互联网的信息化优势,积极发展互联网农业,采用电子商务交易的形式销售农产品,实现实体销售与网络交易的有机结合,拓展更宽的销售服务范畴;另一方面,注意带动农业生产链延伸扩张,并让每个生产的步骤和产品的效果得以扩展和完善,充分发挥家庭农场的主观能动性;另外要因地制宜,借助当地的文化特征打造特色化农产品品牌,创新盈利模式,构建品牌效应。其不仅可以弥补传统销售模式的缺陷,提高产品流通效率,还可以创新盈利模式,使买卖双方均能获得利益。
(4)管理系统的协调
借鉴德国家庭农场发展经验,即依赖农场管理者能够将科学完善的战略规划与国家政策扶持有机结合起来[7];并从企业所有权理论的角度,充分发挥系统规划对家庭农场经营具有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8]。由于农业是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产业,家庭农场意欲保障良好的生产经营活动、克服变化多端的自然风险、化解日趋激烈的市场风险,就必须通过战略规划来实现[9]。
首先,农场管理者要具备专业的战略规划知识和思维模式,明确家庭农场的定位及长远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确定科学系统的发展规划,设计分期发展方案,具体包括深入详细的市场调研,做好风险评估工作,合理配置生产要素,规划种养结构,核算投入与产出,设计经营宣传手段,拟定环保措施等;其次要注重农场发展规划与农业政策的衔接,争取更多优惠政策的扶持与保护;形成明确的战略规划之后,可以此作为投资入股或评估认证的依据,为家庭农场的经营争取更多的物资保障,达到增资扩容的目的。
五、结语
家庭农场经营能力体系的发展提升,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单个系统或要素的强化优化,而应从农场发展的整体需求角度出发,根据各子系统及其要素的实际情况,从土地生产率、成本利润率以及规模效率等方面考虑主体的取舍,不仅需要实现土地规模最大化、土地流转低成本与规模化、融资持久化、科技信息现代化、劳动力充足化,还需要促成农场生产服务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落实风险最低化、政府支持政策最优化。其中,务必要特别注重分析各子系统以及经营要素的功能互动情况,这是保证各子系统及经营要素发挥协同效能、提高服务效率,促进家庭农场健康发展的前提。
目前,更多的学者仅对家庭农场的生产要素和政策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而系统研究家庭农场经营能力协同体系的文献屈指可数,有众多问题尚待深入探究和解决。随着农业集约化经营模式的发展,家庭农场协同经营能力的研究势必会成为热点课题,同时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探讨了这一领域的部分问题,将协同理论引入家庭农场经营要素的研究,对家庭农场经营能力的提升以及对解决农业现存问题具有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应恒,胡凌啸,严斌剑.农业经营主体和经营规模演化的国际经验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5(9):80-94.
[2] 孔令成,郑少峰.家庭农场的经营效率及适度规模[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107-117.
[3] 姚奕.基于生态竞争方程的企业竞争动态演化研究[J].经济数学,2011,28( 2) : 6-10.
[4] 孙文清.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评价的实证研究-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与综合赋权法[J].中国流通经济,2014(3):91-95.
[5] 梁丹辉;江晶,基于农业生产要素变化:探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问题[J].农业经济,2014.(8):15-18.
[6] 王贻术,林子华.土地集体所有制下的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方式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7): 29-33.
[7] 徐会苹.德国家庭农场发展对中国发展家庭农场的启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70-73.
[8] 刘文勇, 张悦.家庭农场的学术论争[J].改革,2014(01):103-108.
[9] 朱启臻,胡鹏辉,徐汉泽.论家庭农场优势条件与规模[J].农业经济问题,2014(7):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