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嘎菜
2018-06-22黄明山
黄明山
在我生活的江汉平原,腊嘎菜的确不是什么稀奇物,可能是因为它的贱生贱长,但我要说,腊嘎菜,是最具乡土意味的一种野菜。
野菜自有野菜的野法。你瞧,腊嘎菜的叶子虽然不大,却疏密有致地长满了毛亮亮的刺,叶子的两边皆为巨齿,好像要防着什么似的。关键是那个绿,绿得有深度,绿得有质感,那种娴静,那种淡定,往往在第一时间抓住你注视的目光。嘎菜,还有一长串的别名,什么芥、大芥、皱叶芥、黄芥、雪里蕻、冲菜、霜不老,等等。最为形象的要数霜不老,意为经得住雪扫冰封,霜都打不死,始终充满了青春活力。又说是雪里蕻带刺的一种。但我很是怀疑这些注解,准确地说,这些都不是我说的那种腊嘎菜。也許是地域差异,也许是我太过较真吧,把一个简单的腊嘎菜闹得那么扑朔迷离。毕竟,腊嘎菜是一种无需人侍弄自生自灭的野菜,只是那种顽强的生命力叫人叹为观止。如果说有什么特质的话,必是那卑微而真实的种子,吸取大自然之精华,早就镶嵌在了时间的缝隙里。
仔细观察以至眺望,偌大的植物界,在腊月里出场的株棵并不多,而在腊月里依然精神抖擞地挺立在烈烈朔风里的更是屈指可数了。腊嘎菜耐得住寒冷,耐得住寂寞,有一种内在的不动声色的精神,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
腊嘎菜生来就是奉献的。可不,它的叶、茎均可食用,把它做成菜肴,绝对的生津开胃。做的菜谱也是五花八门。新鲜的茎叶,焯水后,再清炒,口感微苦,味道别样好。或者晾一晾,晒一晒,放上适量的盐,糅进坛子里,几天后就是香喷喷的腌咸菜了,我们管它叫盐菜,铁锅里炒,放上生姜、大蒜等作料,那味道也是地道得不得了,咬起来脆蹦脆蹦的,嘎嘎响,不然怎么叫嘎菜呢,特别有嚼头。若是焖菜饭呢,好家伙,一不留心就会让你多吃上一碗半碗的。还有,腊嘎菜的根具备药用功效,水煮之后再放点儿醋,当饮料喝,可以治结肠炎。
我少年的时候,兄弟姐妹多,家大口阔,吃饭是一个不小的难题。有时家里的米坛子空了,揭不开锅了,就要拎一个盆子,到邻居或者湾子上的人家去借米。要知道借米是一件丢面子的事,可没办法呀,为了不饿肚子,丢一下面子又算得了什么呢?在父母的吩咐下,我一次又一次硬着头皮去隔壁左右借米。听听,一跨进别人的门槛,长辈喊得清凉甜,“向你郎(方言,对人的尊称,同“您”)借盆米。”乡里人厚道,哪怕自己坛子里的米不多了,也会笑着脸慷慨“开坛”,不让借米的人空手而归的。我总是安慰自己,借米非讨米,这区别就在于,一个是“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一个是一去永不返。常常是到了腊月,已经临近春节了,要积攒一些米,以便好过年,就要将米省着点吃,怎么办?腊嘎菜来了!野外的腊嘎菜多,成篮子成篮子地摘下来,挎回家,焖饭吃,腌菜吃,恨不得充当一季的粮食。所谓“瓜菜代”,即以瓜菜代替口粮度日,实属无奈中的无奈。现在想来,腊嘎菜的那种淡淡的苦味,苦中带甜,潜移默化是对饥饿或者少年幻想的滋润。
每个人的饮食习惯或有不同,我对腊嘎菜的偏爱,真有点说不清,理还乱。有时候感冒了,口味差,肚子空,就想着有一盘腊嘎菜,再盛一碗硬心粥,绝配,筷子动起来,热汗发出来,不知不觉,病也不见了影踪,浑身一阵轻松。
我时常回乡下老家和亲戚家,遇上了哪里有腊嘎菜,便忍不住摘上几把。爱人知道我好这一口,经常做出一些夸张的举动,比如见到路边的腊嘎菜长得蓬蓬勃勃的,就囫囵地用蛇皮袋装上一大袋,鼓动我背回城里,慢慢享用。别说,就在前不久,我就背着一蛇皮袋腊嘎菜(别人不知道袋子里装的是什么)满载而归,还一边走一边唱着,将一首童谣改为:“腊嘎菜,腌盐菜,好吃婆娘拿碗来。”
腊嘎菜不仅仅只活跃在腊月里,腊月之后,还有连缀的故事情节,比如开花,比如结籽,其间还有野味十足的菜薹召唤和煦的春风,顺着腊嘎菜的名儿,一直走到清明节前后,任凭梦一样的种子默默地扎进土壤里……与众不同的是,腊嘎菜的种子是不需人工保存和储藏的,但你绝不愁它的如期而至的生长,这又让腊嘎菜升华成了一品神秘之物。
当人们渐渐把它淡忘的时候,寒风中,悄悄地它又来了,这就是腊嘎菜。
责任编辑:曹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