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走进生活
2018-06-22李玉伶
李玉伶
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只有来自于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学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参与其中。
1.立足生活需要,确定教学目标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握教材的观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指导学生的实际生活,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比如,在教学《我是个有礼貌的小学生》一课时,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一是知道基本的礼貌用语,初步懂得正确使用礼貌用语和不打扰别人是对别人的尊重。二是通过具体的实例学会正确使用基本的礼貌用语,理解礼貌用语的含义、用法和作用。三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地使用礼貌用语,学会尊重他人。本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故事、生活情境再现的方式,引导学生礼貌待人,正确使用礼貌用语。
2.立足活动体验,交流升华情感
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如“我爱我家”这一主题单元教学中,我开展了“我的一家人—-全家福展示”“我学做家务一一体验我是家里的一分子”等活动。在活动结束后,要及时让学生就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或心理感受进行有效的交流分享。如在“我学做家务”交流中,学生认识到:“妈妈(奶奶)每天给我洗衣服,很辛苦,所以我以后要听她们的话,不乱弄脏衣服。”我建议学生把话写在“爱心卡”上,回去读给家长听,学生的道德认识在情感交流中得到了升华。
3.注重学科整合,做到润物无声
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绝不是孤立的,而是立体的、多角度的,我们应该注重与其它学科间的整合。如“我上学了”这一主题单元的教学,我结合了一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的内容,又将它整合到了体育课的游戏中,让学生在玩耍中与老师和同学亲密接触,增进了师生、生生间的感情。这样的整合,既为活动的开展节约了时间,又将本课中的思想教育很好地渗透到游戏中,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4.开发课程资源,发挥资源作用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定要走出教材,广开思路,因地制宜。如“美丽的春天”的教学中,我带领学生亲近大自然,游客摘花的行为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我索性讲起摘花的行为是不文明的,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有效制止这一行为。课后,设计了“保护大自然”活动课,学生通过一组组照片和一段段聲情并茂的解说,认识到大自然很美丽,但很脆弱。接下来,我充分利用学校的绿色资源带领学生定时开展“护绿”活动。教材或教参只是为我们提供了参考,而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借助“参考”努力向社会和生活延伸,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
编辑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