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师远行的陪伴者
2018-06-22王红
王红
“独行速,共行远”(Go alone faster, go together further),这句话是我2015年在芬兰参加世界校长大会时看到的,给我带来了很深的触动。之所以有很深的感触,是缘于一次徒步登山的经历。
在好朋友的鼓动下,我曾经有过几次徒步登山的经历。朋友是个老资格的驴友,所以每次他都远远地把我甩在后面,但是,我每次都拼了命地紧追他,基本上总能保持着远远看到他身影的距离。但是有一次,他的步伐比任何一次都快,很快我就跟不上了。开始的时候我还继续努力拼命追赶,但是,走着走着我就开始泄气了,朋友的影子怎么也望不到,我突然间觉得这条路好像没有了尽头!于是,原本鼓足的干劲一下子泄了气,心想反正我是追不上了,干脆就不追了。这件事让我有了两点感悟:第一,一个人要坚持走得更远,是需要有人陪伴的;第二,领导者自己不能走得太快,要时时“回望”一眼,看看大家是否都跟上了。
作为研究教师教育的学者,我常常把“独行速,共行远”的道理延伸到教师专业发展中,试图以此来描述教师成长中三类“关键他人”之间的关系:校长、从事培训的专家学者以及教师同伴,“校长要做教师远行的陪伴者”“专家学者要做教师远行的陪伴者”“教师也要做教师同伴远行的陪伴者”。
在我看来,有三点需要特别强调。
其一,促进教师成长中“速”与“远”的关系:走得远比走得快更重要。对于学生而言,成长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为了能够跑完人生的马拉松。我们必须要把握好节奏,不能一开始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将精力耗费殆尽。教师是陪伴学生跑马拉松的人,要让学生走得远,教师也一样要走得远。然而,现实中我们往往没有耐心等待,恨不得教师能够马上成长,尤其是对于年轻教师,给他们更多任务、更多压力。然而,从教师成长的规律来看,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成长初期,需要慢、需要静,需要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让他们在初始阶段把握节奏、慢慢起步,才有可能走得更远。在这一点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经验值得借鉴。它对所有年轻教师的要求是,不允许有太多上课任务,不允许做行政管理,集中精力观摩学习做基础研究,打下好的基础以后再加码加任务。正是由于这种制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教师成长很快,出成果也很快,很快就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因此,我们不能只追求让教师快速成长,更重要的是要让教师在职业生涯的道路上持续成长、走得长远。
其二,在教师成长中“独进与共进”的关系:“在一起”才能走得更远。这里我想特别强调的是教师成长中校长与教师以及教师同伴之间的关系。教师群体的发展肯定是快慢不同的,在教师中不乏脱颖而出独立拔尖的卓越者。但是,育人是需要合作的,只有一个教师的优秀是无法达到更高的育人成效的,一个团队中只要有一个人拉后腿,恐怕大家都很难走得更远。同时,一个人孤独前行,就像徒步登山一样,总会有遇到困难、或因看不到终点而感到沮丧的时候,有同伴在身边就是一种鼓励和力量。对校长而言更是如此,校长不能一个人跑得太快,也不能只让少数教师跑得太快,要“共进”,让大家有“在一起”的感觉,这样才能走得持久、走得高远。
其三,校长、教师和专家学者这三种“关键他人”在教师成长中应发挥的功能与作用:“陪伴”能带来远行的力量。第一,陪伴是温暖的。在远行途中,有人在你左右,让你不孤独,让你有心里的依靠,这就能够让你有勇气坚持下去。第二,陪伴是平等的。陪伴没有上下主次之分,它是一种相互对等的关系,你陪伴我的同时我也陪伴你。在远行的途中,其实我们并不需要有人指手画脚、喋喋不休,我们更需要的是一个不离左右默默关注的同行者,彼此欣赏相互鼓励,营造一种共同前行的平等氛围。第三,陪伴是能够激发自主的。也许“引领”这个词被更多人使用,但是我却依然喜欢“陪伴”。因为“引领”往往把教师摆在一个相对被动的地位,而我更希望教师是自主的,而不是被“引領”的。相对学生而言,教师有着更多的个体经验,积蓄着更多的潜在能力,需要的并不是太多的引领,而是激发内在发展动力,让内在的种子成长起来。我始终相信,思想的种子就在每个教师的心中,专家的作用就是陪着他们,让教师的思想自己长出来而不是靠外力挖出来。第四,陪伴是一种用心。毫无疑问,陪伴是需要花时间的。愿意花时间去陪伴教师成长,是因为你觉得这件事很重要。这种用心陪伴所带来的影响力是温暖而巨大的,它会让教师在困难面前不再犹豫和退缩。第五,陪伴是一种感恩心态。在此所言的“感恩”是特别针对校长和专家学者而言的。无论是校长的理念还是专家学者的理论,若要变成教育实践中的成效和成果,最终都需要靠教师去落地践行。因此,校长要感恩教师愿意接受、认同并践行自己的理念;专家学者要感恩教师愿意聆听、愿意把理论在实践中加以试验。我们要感恩那些让我们的理念落地、让我们的理论有了生命的人。
我坚信,陪伴能带来远行途中的温暖和力量,我们要做教师专业成长的精神陪伴者,让教师走得更远!
编辑 _ 王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