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新时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三个维度

2018-06-21陈国平韩振峰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8年9期
关键词:主要矛盾人民新时代

陈国平 韩振峰

【摘要】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判断和表述,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新发展、新成就基础上的人民生活新需要和发展中的新问题、发展得不够充分共同促成的。理解新矛盾重在把握矛盾的主体、主动方面,即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把握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要从新表现趋势、变化产生的原因、如何满足三个维度来分析。

【关键词】新时代 主要矛盾 人民 美好生活需要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09.014

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思想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个重大而崭新的理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是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新时代变化所作的科学判断。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新发展、新成就基础上的人民生活新需要和发展中的新问题、发展得不够充分共同促成的。马克思主义矛盾论强调,认识矛盾要作具体的分析,矛盾有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否定的方面是矛盾转化的推动力量。把握矛盾的否定方面可以认清矛盾发展趋势,掌握主动权。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矛盾与自然矛盾是不同的。恩格斯指出,社会规律是在有意识、有激情、有目的的人的活动中形成的[2],具有合人的目的性的属性,是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认识揭示,正是人的生存的生活需要产生了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即物质资料生产,在生产中形成了人与自然的生产关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即经济、政治、法、家庭等各种社会关系,思想、观念、意识等精神生产也一同产生和发展起来。实际上以此为基础也就构成了人的需要的整个结构。马克思指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人们才会有生产。[3]

在新时代主要矛盾中,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主体方面,总是超越和否定客体方面现有的生产、社会发展水平。社会主要矛盾是以人为出发点,围绕人展开的。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新矛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科学把握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由此明确我们工作的目标指向和任务担当,认识我国生产、社会发展的客观状况,更好地把握新矛盾的产生、发展和解决,从而把握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变”和“不变”,正确认识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保持头脑清醒,防范化解危机和风险,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宗旨。

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新表现趋势

40年的改革开放,5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和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使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人们生存需要的基本生活得以满足之后,人民的需要便从物质文化领域向政治、精神、社会、生态全面拓展,所以,新时代人民的需要是人们对生活的“美”和“好”的追求,包括了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人的全面发展等多方面内容。我们也可以看到,新时代人民需要的变化趋势就是由生存型的需要向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发展型和自我实现型的需要转变。[4]新时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高层次性。一方面是对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人们渴望更高水平、更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和服务,比如生产生活产品质量更高、功能更多、服务更优,文化产品更多、更有吸引力。另一方面是提出了新的高层次需要。人们渴望获得美好爱情、社会尊重、实现自身价值的全面发展。

全面性。随着生产和社会发展,人们的需要不再是单一化的个别方面,而是不断快速的多元化。人们的民主、法治、公平、权利、环境、尊严等意识观念显著增强,精神、民生、安全、服务的需要也更加突出。人们要求更好的教育、工作、收入、福利待遇、社会保障、医疗服务、生产和居住条件、工作和生活环境;要求得到尊重,生活有尊严,实现自身价值;要求社会公平,得到公正对待和发展机会;要求广泛的个人权利,参与管理社会事务;要求社会良好的秩序,保护自身安全;要求社会高水平的法治,保证个人权利、社会秩序和安全;要求更美好的爱情、更和谐的家庭、更快乐幸福的工作和生活;要求充足的休闲娱乐和文化艺术生活;要求有满足思想的信仰,良好社会道德、文明,保持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

差异性。现代生产日益丰富和多样化,社会结构也出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人的思想也多样化了。随着经济社会思想多样化发展,人们的需要也越来越多样了,每个人的需要都不尽相同,产生了广泛的差异性。人们需要的个性化趋势非常明显。

个体性。生产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为个体提供了更独立的生存、发展空间和条件。现代社会是人的个性得以发展、彰显的新时代。人们对自身生存、发展的关注度普遍提高,越来越关注个人的权利、机会、待遇、爱情、自我价值、尊严等。人民需要的个体化趋势明显增强。

动态性。人的需要是在生产中实现和发展的。现代化快速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扩大,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快速变革的新时代带来人民需要的不断变化、提升。人们的需要处在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动态变化的趋向。

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变化的原因

新时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外延发生新变化,具有的新特点、新趋势,这不是偶然的,而是与生产发展、人的需要变化的内在心理发展规律相联系的。

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的客观原因。这是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转变的根本动因。40年的改革开放,5年来的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和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使我国经济、科技、文化、综合国力取得了显著进步,经济总量、人均收入增速都超过了党的十六大对2020年小康社会确定的预计水平;我国保持世界贸易第一地位,成为世界制造大国,有的行业甚至出现产能过剩;主要農作物多年创新高;中国桥、中国路、中国高铁等重大装备和材料、信息、航天等科技在世界崭露头角;物质、文化产品大大丰富。与此同时,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民生短板,生态环境破坏,民主法治的不足,严重的人身、信息、饮食等生产生活安全,学习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等。新的问题促生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

人的需要层次上升发展的主体原因。这是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转变的内在动因。马克思指出,满足了的第一需要、满足需要的生产和生产使用的工具又会引起新的需要。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人的“五层次”需要理论提出,人在生存需要解决后,就会向安全、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转变提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巨大改善,到2020年剩余的3000万绝对贫困人口就将完全消除。人们的基本物质文化生活满足后,安全、爱、尊重、实现自我价值和个性化追求就逐步提升成为人们高层次的需要。伴随发展出现的安全、上学、就业、就医、养老、买房、环境、信仰、爱情、自我价值实现、公平正义、权利侵害、人格尊严等问题日益突出。

如何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认识和把握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根本目的在于解决好如何满足人民的新需要。满足新时代人民的新需要,要从新时代人民新需要的内涵、外延和特点出发,以牢牢把握和化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根本,坚持正确思想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基本方略,形成社会共识,采取针对性措施。

针对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形成了包括“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基本方略”在内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思想为新时代的一切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导。

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坚持新思想的指导,正确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把党的十九大对经济、民主政治、依法治国、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各项惠民政策等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采取针对性措施。企业、党政、事業单位和社会组织、人民团体都要围绕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发挥各自服务功能。企业要做好市场调研,了解和引导客户需求,提升产品质量、功能、服务。党和政府要秉承为人民服务宗旨,统筹规划经济布局和产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加大扶贫攻坚力度,维护市场和社会的秩序,厉行法治,发展民主,提供便利快捷的服务,促进公平正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们提供有思想信服力的精神信仰,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事业单位要提供符合群众需要的优质的行业服务。社会组织、人民团体要提供让有关群体生活、工作满意的社会服务。通过全社会努力,提高服务意识,满足人民高层次、多元化、差异化、个体化、动态的需要。

抓好矛盾主要方面,促进矛盾的协调。人们得到满足的需要,以及满足需要的生产和使用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带动生产的新发展。[5]新时代主要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在生产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6],也就是说,成为了新时代主要矛盾中矛盾主要方面的新难题[7]。我国社会发展各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存在两点不足。一是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这既体现在经济发展内部,也体现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上,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上。二是从横向上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不充分,我国实力还不高不强;从纵向上看与发达东部发达城市相比不充分,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发展还很落后。新时代人民新需要的满足主要依赖于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一是要牢固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以创新促发展、改革开放促发展、协调促发展、绿色促发展、公平共享促发展,提升经济质量,加强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建设,更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主动地探索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协调发展新理路。[8]

二是坚持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几十年来,我们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受各种考验和风险的挑战的原因就在于,毫不动摇坚持这条基本路线。解决不充分发展的问题,依然需要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继续扩大改革开放,加大解决贫困问题、农村和中西部落后的问题,加快产业升级,以发展促均衡,提高质量和效益,提供更丰富的物质文化产品和更优的服务。

三是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平衡、充分发展提供制度和观念的保障。解决生产的不平衡、不充分,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要改革和完善影响、制约生产力发展和平衡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以及经济、政治、国家治理、文化、社会、生态等体制机制;要研究和调整分配,缩小收入差距和地区差距;要畅通交换,减少环节,促进产品流通,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受惠;要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观,改变忽略人的错误发展思想;要引导消费者形成积极健康的消费观;要引导人民提升思想、道德、信仰等精神追求。

(本文系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大项目“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KLI15001531)

注释

[1][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53页。

[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53、159页。

[4][7][8]任鹏:《新时代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与协调发展的新要求》,《山东社会科学》,2017年第12期。

责 编∕周于琬

猜你喜欢

主要矛盾人民新时代
浅论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的途径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领导干部为民服务“四要四不要”
正确处理关键与次要间关系是确保航天装备质量的科学方法和成功经验
西方在滥用“人民”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