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鲜半岛未来趋势研判与应对建议

2018-06-21方秀玉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8年9期
关键词:东北亚新时代

方秀玉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今后中国外交努力的方向和总目标。这就要求中国外交从周边和发展中国家着手解决地区和全球性难题。由于朝鲜半岛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地缘关系,半岛局势的变化始终牵动和影响中国的安全及其与周边其他国家的关系,反过来又影响中国与朝韩关系的发展。因此,把握好半岛局势的现状与未来变化趋势对我国制定正确的外交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半岛缓和态势不断加强和巩固,半岛无核化问题也正朝着有利于推动政治解决的积极方向发展,但由于半岛无核化是“层级”式的“多元复合结构”,与半岛乃至东北亚地区或者更大范围的整体和平繁荣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它的最终实现必然需要经过“分阶段”式的艰难的解决过程,同时必须要靠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坚定意志。

【关键词】新时代 东北亚 中朝关系 朝韩关系 美朝关系

【中图分类号】D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09.003

冷战结束后,伴随着超级大国之间对抗的终结,国际舞台上新的力量逐步成形,全球和区域领域正滋生着更加符合新时代人类精神的治理理念,谋求国家间共享、共赢的新声备受人们的关注。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作为一种全球治理秩序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总目标更受世人青睐。2018年是中国外交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际关系”的开启之年,这就要求中国外交从周边和发展中国家着手解决地区和全球性难题。把脉时代的特征,把握周边地区安全环境的基本特征与变化趋势,这是筹划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前提,也是制定周边外交政策的基点。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以朝鲜半岛[1]核问题为主线,以半岛安全结构和东北亚地区安全系统为视角,分析在可预期的未来对半岛局势起决定性作用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研判半岛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最后为短期维稳半岛局势,中长期构建稳定的东北亚安全与合作机制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2017~2018年的半岛局势

观察某一事物或者国家间关系在某一时刻发生的新情势时,我们必须从它所构成的内部安全结构和与它相关联的外围结构的整体系统中去理解,不然我们的观察只能停留在某种现象上。如果这样,我们就无从把握现象背后的本质。这也是我们观察当前半岛形势变化的主要依据。

回顾2017年,半岛局势可谓千变万化,朝鲜一方和美、韩另一方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双方各自示强、互为因果,使危机一波接一波循环不已,半岛局势陷入了严重的对峙状态。目睹这一“恶性循环”的局势,不少平民为之捏一把汗。无疑,半岛的这一局势给东北亚乃至世界带来了极其负面的影响。

2017年,朝鲜在核、导问题上与之前一样,仍然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坚持发展核武器,进行了第六次核试验,频繁地试射弹道导弹。其中2017年11月底进行的新型洲际弹道导弹又一次刺激了美国和国际社会。朝鲜认为这一行为是“自卫”的、“合理”的。无疑,新研制的“火星-15”型洲际弹道火箭使朝鲜更有底气,并在一定意义上满足了保持对美国威慑的一种心愿。但是,它所带来的后果令人担忧。

针对朝鲜的上述举措,美、韩采取了针鋒相对的措施。美国重新将朝鲜定位为“支持恐怖主义国家”,通过联合国制裁加强对朝鲜施压的力度。美、韩在黄海频繁军演,还举行了“警惕王牌”等联合军演。美、日、韩等国家除了执行联合国安理会对朝制裁决议之外,还采取了单边制裁,美国甚至动员其他国家进一步孤立朝鲜。与此同时,美国以多种途径警告朝鲜不惜动用武力解决问题,一时间半岛陷入巨大困局。

而这一时期,韩国自身又经历了一段令人心寒的历史。因韩国时任总统朴槿惠(以下统一使用“朴槿惠”)涉嫌收受贿赂、滥用职权等,2017年3月10日,韩国宪法法院通过了对朴槿惠的弹劾案,并立即解除其总统职务,朴槿惠瞬间成为韩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弹劾下台的总统。朴槿惠遭到弹劾后不久被捕,韩国政坛风云变幻。朴槿惠正式受审后,韩国提前选举下一届总统。经两个月仓促的准备,通过提前选举,共同民主党候选人文在寅当选为韩国第十九届总统。前任政府给新当选的文在寅政府留下内政外交上的千钧重负,因此如何消化国内外最棘手的问题是文在寅政府面临的首要课题。在对朝问题上,文在寅政府试图跨出前两任(朴槿惠和李明博)政府的思维框架和对朝政策,想以别具一格的风格寻求缓解朝韩关系的突破口。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文在寅政府于2017年11月正式出台了以“和平共存、共同繁荣”为政策蓝图,涵盖“五大原则、四大战略、三大目标”的半岛政策。[2]它是文在寅政府“朝鲜半岛新经济地图”构想[3]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与“新东方政策”相辅相成。不过,再美好的构想如果不具备它所需要的各种条件也无济于事。其中,具备“半岛和东北亚安全环境和机制的确保”这一条件非常重要。截至2017年底,半岛还处在动荡不定中,文在寅政府一时还无法大力推进其对朝政策,不过这一举措至少向朝鲜和世人传递了该政府要通过对话与合作促进解决半岛问题的积极信号和强烈意愿。

2018年伊始,半岛迎来了出人预料的佳机。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1月1日通过朝鲜中央电视台发表了2018年《新年词》,其中表示:有必要打破冻结的朝韩关系现状,确保民族大事隆重举行,彰显民族气概和尊严,迎接民族发展史上特殊且重大意义的一年。[4]朝韩双方此呼彼应的这一举措不仅反映了双方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双方试图通过合作改善和发展经济的意愿。平昌冬奥会为恢复中断已久的朝韩关系提供了契机。2018年1月9日上午,朝鲜和韩国代表团在板门店韩方一侧的“和平之家”开始举行高级别会谈。这是自2015年12月朝韩副部长级会谈之后双方举行的首次政府间会谈。会谈结束后,双方发布了《共同报道》,就朝方参加韩国平昌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双方举行军事部门会谈等事项达成一致。《共同报道》中强调,按照全民族意愿和期待改善双方关系,将举行各领域会谈,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5]在曾经度过最艰难历程的半岛上,人们似乎看到了和平的曙光。

2018年以来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朝鲜的一系列举措出乎多数人的意料。平昌冬奥会之后朝鲜与相关主要国家进行了更加积极主动的互动,诸如3月25~28日和5月7~8日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两次访华,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4月27日金正恩跨过“三八线”,到板门店韩国一侧“和平之家”与韩国总统文在寅会晤;3月底、4月初和5月初,在短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与美国迈克·蓬佩奥(Mike Pompeo)会面[6],蓬佩奥第二次访朝时,朝鲜方面不仅释放了羁押的三名美国公民,还确认了金正恩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即将会晤的具体时间、地点和有关细节。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使半岛局势迅速回暖,也为半岛无核化进程创造了良好的开局。毫无疑问,对围绕半岛事务所取得的已有成果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不过,人们更关心的是这一新局面能否延续下去,会延续多久。

对目前半岛上所出现的新局面、新变化,相关国家都要共同呵护、相互支持,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历史经验和事实同时又告诫人们对此也不要过早、过度地乐观。我们必须深度分析并发现其背后潜藏的各种因素和之后可能发生的最坏后果。人们深知,半岛现有的分裂格局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由于半岛内外的复杂因素和各种利益诉求相互作用、交织在一起而形成和演变过来的,所以半岛问题的解决绝不能仅靠某一国家的某一届政府的热情和努力,或靠一些国家少数利益集团的谋划和支持。它必须由相关各方通过比较清晰的路线图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去解决,并以某种机制为已经取得的成果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因此,与其盲目乐观,倒不如继续冷静观察和关注半岛的未来动态更加切合实际。

影响半岛发展趋势的主要因素

影响半岛发展趋势的主要因素都有哪些?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简要分析一下,是什么因素促使多年冰冻的朝韩双方借平昌冬奥会之机和解握手,并进一步促成双方首脑的会晤。因为,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观察和判断半岛当前出现的现象和今后局势的走向。

众所周知,冬奥会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冬季综合性运动会,韩国作为本次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承办方必须成功地举办它,这是履行国际义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展现韩国自身国力和形象的绝好机会。如果朝韩矛盾使这一国际性的活动受到破坏,其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因此,文在寅政府为举办好这场盛事全力以赴。要办好平昌冬奥会,必须处理好南北关系,因为这是决定这场盛事成功举办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对文在寅政府未来打开半岛政策局面的一次重大考验。反观朝鲜,朝鲜尽管不是这次冬奥会的承办方,但作为半岛的另一方,它同样关心这次活动,因为这是重塑朝韩之间已丧失殆尽的信任关系的契机,也是向世人释放出和平解决半岛问题意愿的好机会。朝韩双方都有更大的需求和更宏伟的目标有待于进一步实现,因此双方都非常有诚意地、认真地面对这次来之不易的良好机遇。无论如何平昌冬奥会都是开启半岛缓和局面的一个新起点,也是继续走下一步棋局的基点。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实也证实了这一点。再短的路,如果不迈出双脚也无法走完,从这一点上我们应该积极地评价2018年上半年围绕半岛所出现的一系列新举措,国际社会也应该为这一局势的持续发展助一份力量。事实上,在韩国平昌冬奥会准备过程中,联合国安理会制裁朝鲜委员会(1718委员会)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2018年2月8日,联合国安理会制裁朝鲜委员会决定在9日起的3天里赋予朝鲜国家体育指导委员会委员长崔辉豁免制裁的待遇[7],这是一项非常积极的举措。

的确,在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和朝韩双方的共同努力之下,半岛问题的解决已迈出重要的一步。但是,由于半岛过去几十年所走过的曲折历程给人们留下太深刻的印象和记忆,所以不少专家依然对目前半岛所取得的成果表示质疑。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半岛局势再次重蹈过去二十年之辙的可能性仍不能排除。因为影响半岛局势不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这些因素在2018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内还会继续发酵。因此,如果要使半岛缓和局势持续地稳固下去,要真正实现半岛无核化,那就必须具备相应的各种条件。它既需要朝韩各自成熟的内部条件,同时又需要东北亚地区外部环境的支撑和更高层次的制度和法律保障。从目前来看,支撑半岛和平稳定的内外条件尚不牢固,前方可谓荆棘满途、举步维艰。如何克服各种阻力,依然是朝韩双方面临的一大挑战。为了更清楚地看这一问题,我们聚焦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半岛自身的因素。首先,二战后所形成的半岛自身的分裂结构至今尚未改变,这是朝韩产生矛盾的最根本的内因。内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韩国内部就朝鲜问题存在着严重的意见分歧,甚至有些极端,因此,韩国政府的对朝政策始终难以保持连贯性,这将直接影响朝韩关系的持续发展。这一分裂结构一日不破解,朝韩之间围绕半岛统一和争夺主导权的游戏斗争就仍然会持续。韩国内部各政党和不同利益集团之间也将继续展开激烈的角逐。在准备平昌冬奥会的整个过程中也曾多次出现过内部干扰行为。在朝韩首脑签署并宣布《板门店宣言》[8]之后韩国内部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声音,最大在野党自由韩国党的党首洪准杓甚至指责朝韩首脑会晤是南北伪装的和平秀[9],以此表示强烈的不满。韩国一些保守人士还通过撰文斥责现政府。可见,如何会通国内不同派别和势力的主张,是文在寅政府推进对朝政策中面临的国内一大难题。

其次,目前朝韩为了满足各自的短期需求,都在采取“雙轨制”策略。朝鲜一方面主张半岛问题要“由朝鲜民族自主解决”,对此要与韩国进行对话与合作;但另一方面极力回避与韩国具体谈无核化问题,认为这一问题的直接谈判对象是美国。[10]而韩国文在寅政府对朝也采取“对话和施压”并行的路线:一方面谋求推进与朝鲜的关系改善,但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放开对朝施压手段,必须和美国保持较一致的步调。因为韩国战略的重点是保障国防安全,而其安全的保障主要来自美国,所以文在寅政府不可能完全绕开美国而独行。加之受联合国安理会对朝制裁的各项决议案的种种限制,文在寅政府的对朝举措必须谨小慎微。

二是半岛外围的环境因素。从表面上看,半岛问题是朝鲜民族内部的问题,但从实际上看却很复杂。自半岛分裂那天起,它的问题就与东北亚其他大国的利益密切交织在一起,因为东北亚地区是几个大国利益犬牙交错之处,半岛又处在它的最敏感处。所以半岛问题非仅靠“朝鲜民族内部的力量”就能解决。我们仅从朝鲜对立面的美国、日本因素也能看清这一点。

一曰美国因素。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半岛安全问题和朝鲜核问题无法完全绕开美国,美国不仅是当年制造半岛分裂的主谋国,也是之后朝鲜开发核武器的主因,更是主导半岛未来局势风向的重要力量之一。美国总统的言行,美国政府的对朝政策,美国与东北亚各国的多层次、多元互动关系,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未来半岛局势的发展趋势。从最近的动态来看,我们不难看出,如果朝鲜不做出政策上的重大转变,美国是不会做出让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朝核问题固然有其自身威胁美国的重要成分,但对美国来说它还有其他可利用的价值。美国可以把它当成增加军费的合理借口,也可以使其成为遏制中俄力量的楔子。美国自2017年年底相继发布了多份关于安全战略基调的报告,诸如《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国防战略报告》等,2018年发布了新《核态势评估报告》。在这些报告中,美国将中国、俄罗斯视为主要竞争对手,以反恐和朝核问题为借口,要求增加美国的军费、更新美国的核武库。新《核态势评估报告》中要求美国政府对现有的核弹进行更新、重视核武库建设、要求放宽核武器使用限制,表示美国将坚持在“极端情况”下使用核武器立场等,这些内容尤其引人注目。第二,美国认为,朝鲜对美国及其盟国构成的威胁不是虚构的,而是真实的,也是直接的,对此美国总统特朗普及其政府官员都表示不会让步。第三,为了解决朝核问题,美国将继续追加制裁朝鲜,并且与其盟国合作推动对朝包围圈,甚至会强化对海上的封锁。第四,美国还会继续动员其他国家加大对朝鲜的压力,以求对朝施加的压力最大化,防止朝鲜对美国本土构成直接核威胁。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进入2018年以来,特朗普政府对朝政策的基调没有改变,尽管朝鲜方面5月13日外务省公告已宣布5月23日到25日之间根据天气条件择日拆除其北部的核试验场[11],以信守自己暂停核试验的承诺,但是美国仍要保持对朝鲜的制裁,直到达到其预期的效果为止。因此,美国对朝的极限施压不会轻易改变。目前,美朝双方对无核化途径尚未达成一致,在对无核化的理解和解释上都有差距。6月12日即将举行的美朝首脑会晤,究竟能达成何种程度的一致我们尚不得而知。未来的局势发展,还有待继续观察。

二曰日本因素。近年来日本舆论不断传出朝核威胁论,扬言“要以完全而可验证的、不可逆转的方法促朝弃核”,其目的有以下几种。一,不排除日本想解决朝核问题的真意,因为朝鲜的核、导已经威胁到了日本本土及其所属的海域,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日本将长期陷入危险境地。二,有其国内政治目的。不少学者认为,日本以朝核问题为借口,其目的是为实现日本的海洋战略和“正常国家化”战略等目标服务。近年来日本小动作不断,如支持拉拢美国搞“印太战略”[12],与美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国联合起来搞“棱型包围圈”,形成四边防务机制等。更有甚者,安倍(Abe Shinzō)政府以朝核问题为借口,将其强化军事力量的行为正当化。日本2018年度政府预算案中的防卫费达5.19万亿日元,连续6年创新高。日本还通过决议从美国引进“陆基宙斯盾系统”等最尖端武器装备,以应对所谓的“有事事态”。与此同时,安倍政府还着手讨论推进修宪进程。三,日本安倍政府不仅要阻止中国的和平崛起,还要提高对中国、俄罗斯的军事威慑力。为了在解决无核化问题中不被边缘化,日本穿梭于韩美之间,不断提出自己的诉求,诸如朝鲜绑架日本人问题、朝鲜的中程导弹问题、朝鲜无核化的永久性问题等。由此可见,日本因素使半岛无核化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而俄罗斯也有看点。2011年起,“向东看”成为普京(Vladimir Vladimirovich Putin)最重要的战略构想之一。融入世界最具活力的亚太经济不仅是俄罗斯脱身欧洲外交困局的出路,更是俄罗斯振兴经济的重要支点。要达到这一目的,俄罗斯需要从半岛寻求战略支点,满足自己的诉求。于是,俄罗斯不断地与朝韩双方进行交往,改善经贸关系。近些年俄罗斯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扶持力度促进远东开发。为此,俄罗斯力求与朝韩双方都保持紧密的友好关系:一方面与韩国加快推动全方位合作关系;另一方面与朝鲜就双边合作和2018年秋天共同庆祝建交70周年的系列活動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在当前美国不断向朝鲜施压的背景下,朝鲜更是需要俄罗斯的帮助。事实上,俄罗斯正通过各种渠道在半岛事务上发挥作用。在半岛核问题上俄罗斯一直主张以和平、政治外交的方式解决问题,所以俄罗斯因素是一种抵制半岛生乱生战的“稳定器”。

总之,围绕半岛的各方矛盾和分歧依然存在,尽管目前半岛已进入缓和的局面,但是否能长期维持这一局面依然是未知数。未来仍有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拐点,关键是在每一次出现的拐点上各方能否灵活地应对,同时也要看持善意的国家是否有能力继续正向引导半岛局面。

应对半岛局势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国内有不少学者认为,美、朝是朝核问题的直接矛盾方,责任在于美、朝双方。这个主张固然有其道理,但是,如果半岛核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受损的不仅仅是这两个国家,东北亚各国也都会受到影响。当然,其后果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这主要取决于事态朝着什么方向发展。从目前的观察来看,表面上看半岛局势发展得比较乐观,但从其隐含的实质来看并不容乐观,美国的意图和做法尤其令人担忧。

长期以来,朝核问题不仅影响我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目标,同时对我国安全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如果朝核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其所致的负面影响是极其严重的。因为无论从其核技术的性能还是其问题的性质上看,朝核问题都已发生巨大的变化。如果处理不当,责任的矛头有可能被转嫁,而我们也有可能要背上不该承担的沉重包袱。因此,国内学界、政界有必要更深刻地面对这一问题,深入探讨它的发展趋势,并寻找合理有效的应对办法。以下提出笔者的几点思路和建议,仅供学界参考和讨论。

首先,要避开“思维陷阱”。人类的各种矛盾始于二元对立,即将自己或自己的族群对立起来,认为“我”和“你(或他)”、“我们”和“你们(或他们)”是不同的,就是把自己民族和其他民族、自己和整体对立起来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其实使某一个体断送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并筑起自我禁锢的城墙。一旦在思想和生活中制造了二元性,我们便制造了对立。宇宙和完美的人类世界不应该是对立的,而应该是一个阴阳调和的整体。中国古人认为,人和物、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都是“本然自生”,而且是有机联系的。从中国古人的思想和中国当代思想中我们都可以寻找到这种生命宇宙观。例如,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所提供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就是对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世界观”和“宇宙观”继承、发扬并创造性地发展而提出的对人类的有机生命观。事实上,人和人是一体的。只有这样人和人的关系才能变得持久,合而为一。人类生活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婚姻关系。在婚姻中,如果两人没有心理上的指引,那么这个婚姻是无法长久的,即便维持也只能是勉强的。真正的婚姻是必须先有自我的消解,然后两人才能合而为一。两人彼此牺牲并不是为对方牺牲自己,而是为“婚姻关系”牺牲自己的。人际关系、国家之间的关系也是同理。只有把“他者”受的苦当成自己的苦,能够感受他人的苦难好像是自己的苦难一样,才能宽容他人,同情他人,反过来自己受苦时也才能被人理解和获得帮助。我们常常认为,生存是生命的首要法则,但西方流行文化的一代宗师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认为:“人类生命的首要法则是,我们都是一体的。”[13]这一法则也为我们思考和解决半岛核问题提供了参考价值。

其次,要摆脱半岛目前的“安全困境”。这就要求必须基于半岛的地缘政治、历史经验和现实解决半岛问题,如果脱离这些事实去构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则努力都将是徒劳无功的。在地理上,半岛连结亚洲大陆和太平洋,由于地缘政治,几个世纪以来,半岛在地区关系和全球关系层次上屡经动荡。因此,长期以来,半岛被认为是亚洲的巴尔干半岛。它的历史进程总与它的人民的愿望相悖,这与半岛周围大国之间的地缘政治斗争有着密切的关联。历史上,这些大国你争我夺,要么把半岛当成进攻对方的基地,要么把它看作抵挡对方进攻的缓冲区。诸如,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和1904年的日俄战争;1910年日本通过兼并对朝鲜建立牢固的霸权,之后又进行长达36年的殖民统治。在所有的历史当中,最伤害半岛民族自尊和感情的莫过于日本殖民者强迫所有朝鲜人放弃民族传统,使用日本语言和日本姓名。朝鲜民族认为,日本的这些殖民政策在殖民主义历史上写下了最残酷、最粗暴的一章。这些历史的记忆已变成半岛人民的集体记忆。从现实来看,半岛又是一个分裂状态。冷战时期朝韩双方背后都有大国的支持,冷战结束后美国依然在韩国驻军,并威胁着半岛的另一方。这些历史记忆和现实动因使这一民族对周围大国对他们的任何态度和政策都保持一定的警惕和怀疑。这不仅反映在普通人身上,学者、政治家也同样持有这种记忆。[14]印度著名思想家吉度·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指出:“在(人们的)心里一旦唤起了这种记忆,它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回忆有力量,有生命力,还有忠诚感……关系就是建立在已逝去的事情之间,这种印象会导致矛盾,继而由矛盾产生分歧。”[15]面对与半岛有关的问题时,如果我们忽略这些最根本的因素,强行地推行对半岛的某些政策,不但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会制造出新的问题,甚至在半岛上还会引发新的悲剧。如果处理不当使周围国家都卷入其中,照此下去,则各方也只能成为同样的受害者。半岛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它不仅涉及历史问题与现实利益,而且存在大国之间的地缘战略博弈。如何消除和淡化这些博弈关系,将是解决的棘手问题。

再次,相互克制、化敌为友。作为矛盾当事国的美、朝,应相互克制、停止相互刺激的行为和言语。如前所述,人类生活在相互关联的宇宙中,任何国家都不是在绝对孤立的状态下的,用军事实力保证的安全也只是相对的。任何一国都不可能用军事实力实现“绝对安全”,所谓“绝对安全”或许只能在理想中实现。美国不断地用军演、提升军力甚至用核武器来威胁朝鲜,以此来迫使朝鲜屈服的幻想是不切实际的。美国尽管依然是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但必须认识到这一点: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其实现自己预设的目标也只能是有限的。因此,最好的办法是与朝鲜以建立友好关系的方式降低安全的成本,并获得应有的尊严。在互动的过程中,各方都应该慎用语言,因为对别人出言不逊也是一种巨大的伤害,它不亚于用武力相威胁。刺激的语言,尤其有损于人、一个民族、一国尊严的侮辱性语言,说出来后留给他者的伤害就像钉子留在树上的疤痕一样,是永远消除不了的。世界上对别人最深的伤害莫过于对尊严的伤害。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该不顾一切,如果一种选择有害于他者,更有害于其他國家时,任何一方都应该命令自己先住手,掂量一下后果再行动或发出声音。人可以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但一定要知道自己不该做什么,要懂得收敛自己的欲望,时刻保持必要的理性。如果人人都任性、每个国家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他者,那么人与人、国家与国家将无法共存。美朝无论如何都应该避免发生直接的武装冲突。最低的安全成本是美朝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诚如“读书破万卷”重在于“破”一样,半岛核问题的解决应优先考虑的是打破美、朝目前的僵局和敌对关系。如果不出意外,人们可以从2018年6月12日美、朝在新加坡举行的首脑会晤中期待一些成果。俗话说得好:“解铃还须系铃人。”从制造半岛分裂、给予朝鲜不安全感的当事国角度来说,美国应该坦然地面对朝鲜和半岛核问题,从这一点上人们期待和支持即将举行的美朝首脑会晤。但是,假如[16]美国方面以此为手段谋划损害其他第三方利益的话,那最好是要做好承担其后果的一切准备。任何事物都有其自然规律,“有施必有报,有感必有应”,人做善恶之事,迟早都会得到相应的结果。因此,希望各方都不要辜负来之不易的机遇。

最后,中国要积极营造地区和国际和平环境,融合各方力量共同管控半岛危机,为半岛长久和平做出有益的贡献。中华文明有几千年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智慧,现代化将使人类文明进入一个新的时代。顺应时代精神,党的十九大已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守自身国家核心利益,以周边外交为切入点,以与大国合作为重要基础,进一步完善外交布局,为中国和地区乃至全球的和平与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安全环境。为此,半岛问题我们可以在已有的原则、政策基础上,从更具体的路径着手,探讨解决方案。以下“四步”解决方案可供参考。

第一步,中国与国际社会一道积极营造半岛外围的安全环境,继续促成朝韩相互沟通与对话,以此进一步淡化朝韩矛盾。有的小节可以不拘,影响大局的破坏性行为需要及时制止。第二步,密切关注美、朝首脑谈判,谨防美国随意地以强压弱,确保双方“承诺和行动要一致”。心理学家早就认识到承诺和一致原理对人的行为有着强大的指引力量。早期的许多理论家,如利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弗里茨·海德(Fritz Heider)和西奥多·纽科姆(Theodore Mead Newcomb),都把言行一致的欲望看成是行为的一种重要驱动力。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Robert B. Cialdini)也认为保持(并显得前后)一致的动力是一种威力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武器。它的第二个吸引力是能使对方避免误入歧途。[17]可见,相互的交流中承诺有多重要。笔者认为承诺和一致性也是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相互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各方议定谈判进程和阶段性的目标。相关国家也需要提供安全的氛围,通过增进“共有认同”增强“和解进程”的动力。第三步,美、日、韩各自要与朝鲜化敌为友,使半岛冷战格局转化为国与国之间保持正常关系的新格局。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不应该是局外人。无论是以三方会谈形式还是以四方会谈形式实现半岛停和机制转换,中国都必须参与其中,因为中国是《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和《关于停战协定的临时补充协议》的签字方。如果真正使半岛停战协定转换成和平协定,使其具有法律效率,当时的所有签字方必须都要参与,当然形式并不拘泥于各方一定要坐在一起,因为1953年的停战协议签字时也是在不同的场合签的。实现这一步也许很艰难[18],因为它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化敌为友有没有可能?它需要什么样的因果条件呢?我们不妨参照美国学者查尔斯·库普乾(Charles A. Kupchan)的研究成果。他的研究表明:当有关国家满足了三个条件——制度化的克制、相容的社会秩序以及文化共同性——时,持久和平就会出现。库普乾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和模型研究论证了这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尽管每个案例都有其特殊性,但人类社会的矛盾又有很多共同性。库普乾的研究结果为半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为政策制定者也指引了方向。[19]半岛局势能否得到长期的缓解,并最终变为正常的格局,要靠相关各国的共同努力,而关键还是要缩小各方之间的认知差异。力量再大,“力散”了便变得脆弱,所以争取把“和平力量”积聚到一起,让它变成无比强大的力量,这是至关重要的。第四步,通过六方会谈相关国家构建东北亚地区新的安全保障机制,以此替代自朝鲜战争结束以来脆弱的、暂时的维持和平安排,只有这时这一机制才能發挥真正的作用。当然,以上四步骤决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之间也可以相互交叉、并行走。此外,联合国的因素非常重要,因为对朝鲜的很多制裁案是由联合国安理会表决通过并制定出来的,何时、如何解除这些制裁案也必须由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相应的程序来决定。如果不解除这些制裁案,朝鲜与各方之间的经济相互关系也会受到很大限制。

总之,实现半岛无核化问题并不是有些人想象得那么简单,而目前特朗普总统以“简单思维”的方式面对这一问题。最令人担心的是,特朗普总统为了满足个人的眼前利益和美国的某些诉求不慎重地处理这一问题,以此酿出其他牺牲他人和地区整体利益的问题。

无论半岛的和平稳定还是地区的和平稳定都需要相关各方的合作,而中美关系也将决定半岛的风向。从目前来看,在解决半岛核问题上中美还存在认知差异,美国更是曲解中国。但事实上,双方合作的空间比矛盾的空间要大。双方关系究竟朝哪一个方向发展,关键是看中国如何与美国互动,如何化解和阻止美国的失衡矛盾心态无限制地膨胀。相信中国有足够的定力和智慧处理好中美之间存在的差异和矛盾,如果处理得当,它反过来又能促进双方共同应对当前半岛存在的棘手问题和其他地区的问题。国际社会期待中美能携手合作。

结论

相遇靠缘分,相知靠真诚,如果真正想改善与他者的关系,就不能一味地采取硬碰硬的措施。构建国家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人生之路一样,要靠能力和智慧。一段路,走了很久,依然看不到希望,那就改变方向;一件事,想了很久,依然纠结于心,那就选择放下;一种活法,坚持了很久,依然感觉不到快乐,那就选择改变。人的个体也罢,国家也罢,都是靠人来精心经营的。如何经营一个国家,如何与他国相处得好,这是所有国家的精英阶层都要深思的哲学问题,也属于国际政治的范畴。无论是一国“至上主义”主张,还是“只要我想要的,我就要”的想法,都将招致与他国的摩擦甚至冲突。人类追求安全、追求幸福,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同时也要明白一个道理,只有保证了他人的幸福,自己才能获得更大的幸福。为此,各国都要“自我约束”,为半岛和东北亚乃至更大范围的全球性的和解互惠实践,为建立一个更加规范和和平的世界共同努力。纯粹的物质力量只是人们使用的工具。这一力量如何使用得当?它必须以人类的道德和智慧为支撑才能发挥正确的功能,并捍卫世界和平。

注释

[1]为了使用方便,文章以下部分将“朝鲜半岛”统一简称为“半岛”。

[2][韩]韩国统一部:《韩半岛政策》,http://www.unikorea.go.kr/cn_unikorea/news/vision/。

[3]“韩半岛新经济地图”这一构想是2015年8月15日光复节记者招待会上,文在寅以在野党的党代表名义发表的。文在寅就任总统后,于2017年7月7日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以“新韩半岛和平构想”为主题的演讲中首次向国际社会公开了这一构想。这一构想明示了文在寅政府的5大政策基调:1、谋求韩半岛和平;2、确保朝鲜体制安全的无核化;3、构建永久和平机制;4、韩半岛新经济地图构想;5、推进非政治交流合作事业。之后,2017年7月19日文在寅政府的国政企划咨询委员会在国内发表“文在寅政府国政运营5年计划”,该计划充分反映了这一构想。

[4][朝]金正恩:《新年词》,朝鲜《劳动新闻》,2018年1月1日,http://www.rodong.rep.kp/ko/index.php?strPageID=SF01_02_01&newsID;=2018-01-01-0001。

[5][韩]韩国统一部:《南北高级别会谈共同报道文》,2018年1月9日,http://www.unikorea.go.kr/unikorea/news/live/?boardId=bbs_0000000000000003&mode;=view&cntId;=54390&category;=&pageIdx;。

[6]2018年3月31日至4月1日,迈克·蓬佩奥时任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以特朗普总统特使身份秘密访问朝鲜;5月7日,他以美国国务卿身份访问朝鲜。(注明:本文所指的时间均以北京时间为准。)

[7][韩]韩联社:《联合国暂缓制裁朝鮮高官访韩参奥》,2018年2月8日,http://chinese.yonhapnews.co.kr/international/2018/02/09/0306000000ACK20180209000100881.HTML。

[8]2018年4月27日朝韩首脑签署的《宣言》全称是《为促进半岛和平、繁荣、统一的板门店宣言》。

[9]https://m.post.naver.com/viewer/postView.nhn?volumeNo=15476818&memberNo;=16505124&vType;=VERTICAL。

[10]《板门店宣言》中的第三条虽然提及朝鲜半岛无核化,但并没有写明如何实现无核化的具体条款。

[11][朝]《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外务省公告》,朝鲜《劳动新闻》,2018年5月13日,http://www.rodong.rep.ko/ko/index.php?strPaeID=SF01_02_01&newsID;=2018-05-13-0015。

[12]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于2016年8月在第六届非洲发展国际会议上正式提出“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

[13][美]戴安娜·奥斯本(Diane K. Osbon)编:《坎贝尔生活美学》,朱侃如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8~52页。

[14][韩]金大中:《建设和平与民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第173~175页。

[15][印]吉度·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切勿,庸人自扰之》,董悦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03页。

[16]这里之所以使用“假如”这一词是因为事情尚未发生,我们不能随意怀疑他者的意图。

[17][美]罗伯特·西奥迪尼(Robert B. Cialdini):《影响力》,闾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66~69页。

[18]笔者指的不是纸面上的停和转换,而是指真正意义上能确保长久和平的转换。

[19][美]查尔斯·库普乾(Charles A. Kupchan):《化敌为友:持久和平之道》,宋伟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2~12页。

责 编/刁 娜

猜你喜欢

东北亚新时代
东北亚中医药研究院
国家标准委率团参加第十八届东北亚标准合作会议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扎实推进东北亚旅游胜地建设
东北亚丝绸之路发展历程考察
古代东北亚民族关系的若干问题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第四乐章翻转:亚洲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