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环境艺术中的情感设计

2018-06-21李雪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环境艺术行为感官

李雪

摘 要:根据唐纳德·A·诺曼在《情感化设计》中提出的本能、行为、反思三种情感设计水平,研究不同层次的情感在人与空间环境的互动中的特点,并结合实际案例,探讨情感设计理念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强调情感设计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地位。呼吁广大的设计师在当代信息技术的潮流中,将情感元素融入设计作品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关键词:情感;环境艺术;感官;行为;人文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相关学术团体和行业协会的形成和建立,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对于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认识,已经不再是单一的装饰工程项目了,而是建筑室内外环境的营造,整体环境的协调创新,“大环境意识”的广泛认同。这种“大环境”的创作理念旨在寻求人—空间—自然的和谐状态,而人作为这一活动主体,其对环境的满意程度、情感回应则是衡量人—空间—环境和谐与否的重要指标。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的需求绝不仅仅停留在物质的丰厚和信息的享有,人们普遍希望在空间环境中交流与对话,得到更深层次的情感关怀与心灵满足。20世纪以来,人们忠诚恪守着密斯的“少就是多”、卢斯的“装饰就是罪恶”,国际主义风格的盛行更使得全世界的天际线趋同、生硬、冰冷。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如何实现情感关照,如何创作出更温暖的设计作品,成为当下美化人们生活所需进行的努力。

一、情感设计的内涵

情感是指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情感设计是由唐纳德·A·诺曼在书中提出的概念:“一个令人愉悦、具有美感的物品,是以感官诉求为特点,令使用者的印象更为深刻,使用者因感受到物品带来的吸引力,而形成的情感上的联系。”[1]

环境艺术设计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自我认识,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按照美的规律,融合科技、藝术、文化、宗教等等创造出更符合人类生存的空间环境。在环境艺术的范畴内,情感设计就是以人为主体进行创造性的高级情感活动,是人们通过对空间形式的改造、语言符号的传达,达到释放人们情感、勾起回忆、引起反思的审美过程。在全球经济、价值体系甚至文化趋同的情况下,“环境艺术设计已经不仅仅是对空间实体形态的布局营造,表现形式也不是简单地美化环境,而是要满足人们精神上的更高需求,并且更重视人在环境中的情感调节和控制”[2]。

二、环境艺术中情感设计的实现路径

唐纳德·A·诺曼在《情感化设计》中一开始,就用3种不同的茶壶来阐述情感设计的不同水平——本能水平、行为水平以及反思水平。从环境艺术来讲,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项目。无论从其使用的功能性质以及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是美观舒适程度以及与环境形成的和谐关系等等,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以人为本,综合材料学、光学、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行为学等多学科,充分关注人在与环境互动中的情感需求,做合理化设计、人性化设计。

(一)从感官出发的设计手法

感官设计的“基本原理来自人类本能,在人们之间和文化之间都是一致的”[3]。是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身体等生理反应对于空间环境的形状、大小、色彩等做出的即刻的情感反应。人们总是对空间优雅流畅的外形、鲜活明亮的色彩,甚至是空气中弥漫的清雅迷人的气息以及轻快活泼的音乐,抱有积极的情感反应,人们认为徜徉在这样的环境中是“快乐的”。相反,对于那些空间狭小、形状怪异、色彩沉闷以及伴随的不规律的声音,持有消极的情感反应,认为这些是“压抑的”。

感官设计最直接,也最恒久。它不同于反思水平设计容易受到地域文化、时代潮流的影响而褪色,总是能够抓住人们内心最渴望的东西来做诱饵。利用环境设计的“安全性”来做文章也是感官设计的一种方式。最近,在全国各个旅游景点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旅游体验项目——玻璃栈道,这是一种将钢化玻璃悬空在悬崖峭壁上形成的供游客旅游观光的透明栈道。一经推出,游客络绎不绝。站在玻璃栈道上既害怕又好奇的心理吸引着每个观光的游客。其实这种栈道的载重安全系数已经堪比传统的钢筋混泥土结构,游客完全不必担心安全问题,反而是设计方充分利用了人们对于高度的恐惧,挖掘了人体本能的潜意识,而采取的一种极端设计手法。

同样的,在现在设计市场上也出现了许多通过刺激人的视觉,来获得良好的设计效果的环境设计作品。杭州的钟书阁便是典型范例(图1)。对于书店来说,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再适合不过了,然而钟书阁却反其道而行。镜面材料的大面积使用,弧形至顶的满墙书柜,冷色的灯光,儿童阅读区大面积的饱满色彩,利用镜面形成的完整几何体,让人产生了错觉,如置身在另外一个国度。我们不能评判这种夸张的设计是否适合书店本身的性质,但是不同于传统的装修形式的确使钟书阁有了不小的名气,也极大地提高了它的营业额。

(二)从环境心理学和行为学出发的设计手法

环境心理学和行为学的研究,在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建立起了稳定的桥梁。设计者可以充分地探讨人在环境中的行为习惯以及心理特点。行为设计讲究的是效率,是在环境设计中对人身体四肢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变化的情感关照。它强调“功能、易懂性、可用性和物理感觉”[4]。对于一个公共空间来说,人们如何从入口用最快时间到达目的地,需要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是否配有使用人群所期待的空间类型,即功能合理性;二是空间动线是否合理、指示标志是否完善,即效率性。倘若两者都不具备,它也就失去了自身的意义。

现代设计史中人们对于功能的探索早就从19世纪就开始了。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是这样描述理想中的卧室环境的:“一般设卧榻一,榻前仅置一小几,几上不设一物;设小方杌二,小橱一;室中清洁雅素,一涉绚丽,便如闺阁中,非幽人眠云梦月所宜。”表明了中国古人对于居室环境功能合理性的先进看法。

优秀的行为设计必定是人性化的设计。设计不是简单的艺术创作,而是真正融入设计师对目标人群的理解,充分满足使用者的功能及情感诉求。在环境艺术设计当中,布置出合理的功能分区,配制便捷的人流动线,空间比例宜人的尺度,以及残疾人需要的无障碍通道、儿童需要的尺寸较小的家具、公共室内环境中经常与人接触的材料的选择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做十分细致的考量。使人们通过在空间中的互动,建立起人与环境有力可靠的情感联系,形成人与物、人与人和谐共生的景象。

阿尔瓦·阿尔托是现代主义大师中对人性关怀的杰出代表。在他优秀的环境设计作品——维堡图书馆(图2)中,他对人的关注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整栋建筑共3层,分别有序地布置着图书储藏室、阅览室、儿童读书室以及报告厅。贯穿多个空间的原木材质扶手,温和地将人流进行分散、疏导。顶面设计成锥形的天窗,自然光经过多重的反射,在室内形成柔和的光线,充分关照了人们阅读及取阅行为;报告厅中曲面的木质屋顶,使得不借助音频放大设备,厅内的人也能够听得一清二楚。阿尔瓦的维堡图书馆通过功能划分、流线走向等,真正将人作为空间主体,真可谓是行为设计的典范!

(三)从人文关怀出发的设计手法

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一则强调人,一则强调文化。那么人文设计也具有了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指人性化设计,一方面指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融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中,使当代环境具有独特的人文特性。那么在诺曼提出的第三种情感设计水平——反思水平中,人文设计着重强调的是后者。

几千年来,中国有着非常杰出的传统工艺、民间工艺,在历史河流中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技艺被一代代传承,深刻的造物思想被記录下来形成著作,流芳百世。《道德经》中“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的辩证思想,《论语》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功能与装饰的统一。在这里,我们既不能一味缅怀、歌颂古人经典的论断,又不能粗暴地割断传统与现在的联系。全球经济一体化,甚至设计思潮一体化必然会带来的人们生活方式的趋同,中国设计若要屹立世界之林,充分挖掘中国造物内涵、人文内涵,体现民族特色,势在必行!

贝聿铭先生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的设计理念是“中而新,苏而新”,他曾说:“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5]苏州博物馆是一例典范(图3)。粉墙黛瓦的主色调来自苏州园林建筑,屋顶部分的三角形吸取了苏州民居建筑的特点。在建筑与庭院处理中,更是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的精华,内外空间相互串联,自然融于建筑,多种“借景”手法的采用,更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贝聿铭先生更为别具匠心的是将传统建筑元素用现代建筑方式表达出来,钢结构代替传统的木结构,玻璃屋顶代替传统大面积封闭屋顶,创造了极好的采光条件!他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将苏州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理念做了非常好的融合,值得当代中国设计师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三、结语

王国维先生曾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情,曰景。”同样,在环境艺术中,情与景密不可分,优秀的设计作品需融情入景,以景动人。感官设计带给我们的是眼、耳、身的直观享受;行为设计带给我们的是身体行为的便捷;而人文设计带给我们的是对环境中“意”的思考。这三种情感设计水平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人”这一主体存在。

21世纪对于设计来说,是高技术高情感的时代,信息化、非物质化设计的兴起,同样为情感设计留下了广阔的天地。从日常生活的环境中得到情感关照,看到文化体现,恰是设计趋势所在。如何从人出发,创造出“情景交融”的环境艺术作品,相信文中已经给出了答案。

参考文献:

[1]顾蓉、穆宝宁等.情感设计中本能、行为、反思的解析与表达[J].包装程,2015,(16):87-90.

[2]杜异.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系统的基本理念[J].装饰,2005,(11):10-11.

[3][4][美]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M].付秋芳、程进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49,51.

[5]张欣.传承创新融合—谈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与陈列设计[J].装饰,2009,(03):27-30.

作者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猜你喜欢

环境艺术行为感官
感官训练纸模
感官并用,形象饱满
感官训练纸膜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研究
儿童玩具设计要素
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