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大众媒体的全球宜居城市排名影响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8-06-21杨波
摘 要:近年来,国外大众媒体对宜居城市的调查评价逐渐兴起,由于评价标准和侧重点不同,我国主要城市在各大排名中通常处于中下等水平。概要介绍了部分大众媒体排名情况,并分析了城市宜居度排名对城市发展的潜在影响,其中包括了对人才、企业、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基于此提出四点主要对策,一是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对宜居城市进行专业解读,二是在国内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三是组织国内媒体积极参与排名工作,四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宜居城市建设方向,为实现城市宜居贡献各方力量。
关键词:宜居城市;排名;影响;对策
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外逐渐将城市发展的核心问题放在提高生活质量上,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发达国家城市逐步转型,城市管理者与市民对城市宜居性提高持续给予关注。一方面人们倾向于在宜居程度较高的城市工作和生活,另一方面也傾向于到这类城市旅游和观光,因此城市宜居性的提升不但影响了当地人的感受和心态,也影响着外来人口和外部资本、资源的集聚。
在对宜居城市内涵的解读上,国外学者主要从人本主义出发,关注居民在城市系统内的自身发展,在宜居城市的评价和界定上,偏重于城市的社会公平、人权保障、和谐氛围、安全性和便捷性,同时也更关注保障健康的自然生态环境(citiesPLUS,2003;Hahlweg,1997;Salzano,1997),研究从多个角度展开(Erickson,2006;Saitluanga,2014,Harris et al.,2014)。随着许多城市发展目标确定为宜居城市,国内研究除概念和内涵探讨外,逐渐围绕着评价和规划两大内容展开(张娟,尹卫红,2012;张婧远等,2014;刘星光等,2014;湛东升等,2016;张延伟等,2016;张文忠,湛东升,2017)。
在宜居城市研究兴起之初,国外媒体就开始积极参与到城市宜居性的调查评价中来。这其中包括了美世咨询公司,CityRating.com、livability.com等网站,英国的《经济学人》杂志与《Monocle》杂志、美国的《Money》杂志与《福布斯》杂志、德国的《焦点》杂志等。其中《经济学人》《Monocle》等杂志的全球城市排名影响力较大,CityRating.com、livability.com、《福布斯》杂志等排名只针对美国国内的城市。
一、国外大众媒体的全球宜居城市排名现状
(一)《经济学人》杂志宜居城市排名情况
英国媒体《经济学人》每年都会推出一份“全球宜居性报告”,其评估由集团下属的《经济学人》智库(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EIU)进行。EIU的宜居性排名主要基于城市的安全性、医疗健康、文化和环境、教育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五大类指标,其中多数指标的数值为EIU的排序。在其2017年8月的报告中,澳大利亚的墨尔本位列第一,前十名也都是来自欧洲、北美和澳洲等地区的城市,香港位列第45,为中国最宜居城市。在内地城市中居首位的苏州全球排名72,综合评分为75分,远低于墨尔本的97.5分。此外,上榜的城市中北京、天津、上海、深圳评分在70-75分之间,大连、广州、青岛均在60-70分之间。EIU报告中针对不同分数段进行了描述,明确指出70-80分之间“可以常年居住,但在某些方面可能会遇到问题”,60-70分之间“负面因素会影响长期居住”。
(二)《Monocle》杂志生活质量调查
《Monocle》杂志是一本融合了人文、旅行、商业、时尚在内的综合类杂志,其生活质量调查(Quality of Life Survey)已经进行了11年,每年公布“全球最宜居城市前25名”(The Worlds Top 25 Most Livable Cities),2017年度报告于6月公布。该排名综合考查城市的安全度、城市建筑、公共交通、环境问题等。在其排名标准下,日本东京已连续三年名列榜首,进入榜单的中国城市只有香港。
(三)美世咨询的生活质量排行
美世咨询公司每年一次的全球生活质量调查是当前最全面的评价之一,其主要为跨国公司在外派员工或分析员工薪酬时提供参考,也对个人旅游地选择提供借鉴。美世咨询的评价因素包括10个类别,分别为消费品、经济环境、住房、医疗与健康因素、自然环境、政治与社会环境、公共服务与交通、娱乐、学校和教育、社会文化环境。在最新发布的2017年报告中,香港排名第71名,为中国排名最高城市,在内地城市中,上海、北京和深圳位列前三,在全球排名中分别位列102、119和121位,均相对靠后。
二、城市宜居度排名对城市发展的潜在影响
(一)影响人才的空间流动
人对城市宜居性的感知是最为直观的,对一般人来说,城市发展模式和工作机会是其选择就业地的主要考虑因素,但优秀人才对城市宜居性的要求更高,即对城市的出行便捷性、生活便利性、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务完备性等有更高追求。大众媒体的宜居城市排名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才对工作城市的选择。
(二)影响外资外企去留
安全是跨国公司外派工作人员时考虑的一项关键因素,一方面是出于对外派人员人身安全的考虑,另一方面会对薪酬安排具有重大影响。2013年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了大量外国人因雾霾问题选择离开北京,或要求公司付给额外的“危险津贴”作为留在北京继续工作的条件。这是宜居性影响国外资本、企业和人才的事例,全球宜居城市的排名现状将进一步加重这一现象。
(三)影响旅游、会展等第三产业发展
随着大众休闲旅游意愿和对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旅游业在逐渐成为地区发展的重要产业的同时,优质的旅客成为不同城市争夺的重点。国外大众媒体中时尚类杂志热衷于宜居城市排名也正是基于此,他们倾向于通过排名来引导大众到评价靠前的城市旅游观光,而那些排名靠后的城市在公众有其他更优选项的时候很可能就会被忽视。
三、应对策略
(一)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对宜居城市内涵进行专业解读
大众媒体关于宜居城市的排名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其排名结果会因为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不同而改变,因为无论是哪个媒体的结果都只是现实在某个指标上的反映,并不能作为完全依据。当前国外大众媒体除特定指标体系外,多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这种方法和结果因样本和被调查人认识局限性等原因必然存在偏差。
(二)针对国内城市特征进行指向性宣传
随着国际恐怖主义盛行,国内城市与国外相比,安全性成为一个显著优势,可以通过各类媒体进行宣传,强化公众对城市安全重要性的认知。此外,随着互联网与物联网的发展,国内城市生活便利性大大提升,这也是优于国外城市的特征之一,可以作为吸引外来人才的关键。
(三)组织国内大众媒体和新媒体积极参与全球宜居城市排名
尽管当前国内媒体已经开始关注并开展国内的宜居城市排名,但对于国外城市的关注依然不足。因此,在明确宜居城市排名可以基于自有体系和方法的基础上,国内大众媒体应积极参与全球宜居城市的排名工作。在排名分析过程中只需要保障方法的客观性,其结果一方面可以提升不同城市的受关注程度,另一方面也以弱化国外媒体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四)正确认识和把握宜居城市建设的方向,组织专家、管理者和市民共同参与到宜居城市建设中来
当前国内许多城市都将宜居城市建设设定为城市发展目标和定位,对于国内城市宜居建设应该有层次、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展,如针对大城市应重点解决“城市病”问题,对中小城市应着重解决安全性、便利性和基础设施等问题。在建设过程中适当吸取国外城市宜居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争取城市管理者、企业、专家和市民等多方参与。
参考文献:
[1]citiesPLUS. A Sustainable Urban System: The Long-term Plan for Greater Vancouver[R]. Vancouver, Canada, 2003.
[2]Hahlweg D. “The City as a Family” In Lennard S. H., von Ungern-Sternberg S, Lennard H. L., eds. Making Cities Livable. International Making Cities Livable Conferences[M]. California, USA: Gondolier Press,1997.
[3]Salzano E. “Seven Aims for the Livable City” in Lennard S. H., von Ungern-Sternberg S, Lennard H. L., eds. Making Cities Livable . International Making Cities Livable Conferences[M].California,USA:Gondolier Press,1997.
[4]Erickson J K.Enhancing the livability of cities:Land acquisition tools and financing strategies for urban parks[D].US,Massachusetts:Tufts University,2006.
[5]Saitluanga B J. Spatial Pattern of Urban Livability in Himalayan Region:A Case of Aizawl City, India[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14,(2):541-559.
[6]Harris J K, Roche J, Estlund A K, et al. Partnering to create a more livable city: the livable st louis network[J].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and practice,2014,(04):384-391.
[7]张娟,尹卫红.宜居北京自然环境满意度评价[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3):73-79.
[8]张婧远,陈伟劲,马学广.基于生态经济视角的宜居城市建设路径研究——以珠海市为例[J].国际城市规划,2013,(03):46-53.
[9]刘星光,董晓峰,刘颜欣.另主要城市宜居性发展的地域差异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4,(06):1281-1290.
[10]湛东升,张文忠,余建辉.基于客观评价的北京城市宜居性空间特征及机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4):68-73,98.
[11]张延伟,裴颖,葛全胜.基于BDI决策的居住空间宜居性分析——以大连沙河口区为例[J]. 地理研究,2016,(12):2227-2237.
[12]张文忠,湛东升. “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内涵及评价指标[J].城市发展研究, 2017,(06):116-124,132.
作者简介:
杨波,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所助理研究员,中國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人文地理学专业博士,主要从事资源环境开发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