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对居住环境的心理需求探析

2018-06-21黄河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居住环境心理需求

黄河

摘 要:居住环境是为所居住的居民提供休息,放松压力和促进人与人交流、沟通的公共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心理需求占居住环境设计的比重越来越大。对居住环境的需求更注重精神层次的追求,对设计者的专业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满足人的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通过对关于环境心理学的诸多理论研究,探索人对居住环境的心理需求。首先通过对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分析,然后从人的心理、行为出发,探讨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心理需求,最后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住宅;居住环境;心理需求;行为心理

一、环境心理学理论基础

(一)个人空间

定义: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存在着一个独自的个人空间,我们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它是一个给我们带来安全感的心理界定,这个空间会随着我们的移动而移动。我们把这个提供安全感的范围,也叫作是个人空间,它其实就是人的心理空间的界定。

个人空间就像是一个围绕人体看不见的气泡,腰上面部分为圆柱形,而腰下部分开始逐渐变细,呈圆锥形。

人际距离:

1.密切距离(intimate distance):0m-0.45m

2.个人距离(personal distance):0.45m-1.2m

3.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e):1.2m-3.6m

4.公共距离(public distance):3.6m-7.6或更远

个人空间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

个人因素——个人空间是人的心理安全空间的界定。

社会和环境因素——人的性格特点、年龄、性别、以及受教育程度的不同。

不同的文化性——存在着各种不同文化的差异、碰撞。

(二)私密性

人们会适当保持自己与他人的距离,也就是与他人的开放程度,简称“控制”。就是在与他人保持距离的同时,也会适当与他人保持着一定的联系,而这个度的控制主要在于使用者的心理需求,为其提供安全感。

(三)领域性

人的领域性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生物性,另一个是社会性。领域性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安全感,提供可以带来刺激的信息,领域感的建立是通过对空间的分割以及对人们心理的暗示这两种手段进行界定的。并通过对出入口采用一系列的变化处理丰富空间的层次性。影响领域性的因素有:个人、家庭、人群、社会关系、个人地位、文化等。

美国建筑师保罗·纽曼提出“可防卫空间”的设计原则。可防卫空间鼓励居民之间的走动,增加居民之间的交流,促进邻里的和谐氛围的推广,增进邻里团结。

二、环境行为心理

(一)环境认知

环境认知研究是人对于特定空间的表现识别,和对于环境理解的规律。对空间认知的关键是人们的头脑对于周边环境的重现程度。现在的居住环境各具特色,难以辨识。研究环境的认知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居住环境的现状,从而使设计的居住环境更好地服务于居民。

环境的提供是指人可以接受到环境给人带来的突出的感受,当环境给人带来的感受深刻时,人们就会有一些相关的反应。而这些反应与人们所在的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某些环境会给人带来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反应。

(二)居民的行为需求

行为是人们的心理折射出的反应,心理是控制人们行为的遥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日复一日的生活习惯,从而产生了对于一些环境的本能反应,这就是人的行为习性。人的空间活动有人的生理需求、行为模式以及使用空间的方式。人们的社会交往注重个人的私密性、领域性和安全感,这些都是人们在公共空间里的心理需求。

必要性活动是可以在任何情况下发生的,自发性活动仅适合在户外的环境下发生,而社会性活动是在這两种环境下的人们的被动接触所产生的。由于不同的性别、年龄、身份、背景,导致人们的行为活动也各有千秋。

三、瑞麟幸福天地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分析

项目状况:总规划净用地面积为61294.28平方米,用地现状较为不平整,内部大部分为农田,南北向约有三米高差,周边地块大部分规划为居住区和公共设施,无优质自然景观,用地性质为商业住宅用地。

项目位置:位于湖北省枣阳市中兴大道和襄阳东路交叉路口东侧,南侧为襄阳东路,西侧为中兴大道。东侧、北侧为规划道路。周边建设有集中居住区、酒店等公共设施,用地现状为农田,南北向有高差。

周边交通:项目周边交通便利,通过中兴大道连接市中心,从区域总体规划上分析,项目用地临近中兴大道,用地四周环境规划道路,交通便利。

整体的景观空间设计以简约主义风格为主,空间设计非常含蓄,追求简约的形式美感。让人们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生活中,能够放松身心、以简单和纯净来感受生活。

居民可以在公共场所满足休闲、娱乐、休息、交往这几个基本需求。也考虑到各个年龄阶层居民的行为诱导。老年人需要能够提供给他们休憩、交流、聚集、散步的场所。儿童则需要提供给他们游戏活动并且安全性高的场所。中心景观区的幸福之泉满足了居民的亲水需求,不仅提升了居住环境下居民的参与性,满足了居民的居住心理需求;而且也丰富了整个小区环境的层次性,给小区注入生机与活力。休憩区域的尺度合适,给人舒适、自在的感受,不会使人产生空旷或者压迫感。使人们在闲暇之时,可以在小区公共区域聚集,加强居民之间的交流,更好地促进邻里和睦,营造一个和谐的小区环境。

背靠障景植物群廊架的设置,属于半私密空间,面前视野开阔,背后又有植物组群的遮蔽,半私密的考虑很到位。植物组团的变化,不仅丰富了植物造景、植物组团环境景观面貌,也能改善小区的通风和光照条件。

铺装的变化加强了领域感的界定,广场聚集区域采用大理石和混凝土步道石的铺装,休憩以及半私密空间采用木质的铺装以及中性的色调,充满了亲切感。木质铺装与植物以及水景的有机融合,使居住环境更具生机,赋予人情味。

植物与坐凳的结合不仅富有趣味性,更具实用性。使居民可以在庭院聚集,增进邻里友好关系。庭院的尺度较小,主要是服务于两栋或几栋居民,因此便捷性是影响居民使用率的因素。廊架的设置增加了居民在公共空间的私密性,丰富了空间的用途。

坐凳的摆放位置在私密性方面考虑不当,个人空间的考虑欠缺。人来人往的关注度较高,并且背后没有依靠物,又靠近垃圾桶,导致居民没有再次休息的欲望,无人问津。

宅间绿地景观与居住区较近,老年人可以在此交流、休息,距离近,私密性好。不仅提高了观赏性,也提供了良好的步憩和坐憩空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便捷的邻里交流空间。

光环境与居民的户外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良好的居住环境,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和营造人工光,还要注意从源头上控制光污染的产生。居住区照明环境的营造主要是为了居民晚上外出的安全考虑。此外,小区内的装饰性照明也可对小区里的雕塑、小品、水景等产生较好的装饰效果。

居住区的绿化具有多方面的作用,不仅可以改善空气质量,而且有助于缓解人心理上的压力,并且具有减少噪音的效果。由于色彩对人的影响也很大,所以不同的地区所配备的植物种类也不同。需要对植物的色彩以及排列、高矮、形状等方面进行造景,做到统一中有变化,最终形成好的景观效果。通过植物造景,也可聚焦人们的视觉中心。在植物造景时,要注意图形与背景的关系,群化原则与简化原则。

水是自然界最为生动的景观之一。在水景的设计中,应发挥其自然优势,融合居住区内外部的景观环境,创造出和谐的亲水环境。也要注重后期的维护和气候方面的影响,避免造成投资浪费以及影响后期的水景的景观效果。

四、结语

目前我国的居住小区景观存在着共同的问题,比较注重对环境景观形式美的追求,而忽略了居民的实际心理、居住的需求,没能最大限度考虑到居民的切身需求。

为了使居住环境更好地服务于居民的生理、心理需求,促进居民之间的交往和交流,在对居住环境的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居住区环境设计的主体是人,是为人服务的,所以应该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原则,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2.多样性原则。将地区的人文、地理等元素融进设计中,创造出变化丰富的空间环境,满足居民生活多样性的要求。在植物的配置上,尽量变化植物的空间层次和一年四季植物的颜色的更替,从而丰富植物造景。通过各种景观小品的加入,使居民在居住环境内有尽可能多的体验,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公共休闲空间,满足居民日益丰富的生活需要。

3.生态优化原则。增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特色,创造出融合当地特色的居住环境。

4.整体性原则。一个完整的居住环境设计方案,不仅包含各种园林景观小品,还包含建筑、植被以及道路等的规划设置。需要对方案进行整体的控制,形成统一而具有形式美感的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金濤.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与营造[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第1卷),2010:70.

[2]胡正凡,林玉莲.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2.

[3]胡荣.居民对住区户外环境的认知与评价[D].湖南师范大学,2011.

[4]钟婷婷.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交往空间营造[D].北方工业大学,2010.

[5]李英杰.高层住宅户外环境景观设计研究——以呼和浩特市讨号板世纪新村为例[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

[6]张雯皓.环境心理学与城市市民广场设计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

[7]张桂芳,梅楚涵,宁艳杰.北京高校人居环境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s1):73-77.

[8]陈叶秀,宁艳杰.社区环境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城市问题,2015,(05):60-65.

[9]李霞,张伟一.居住区环境设计中景观层次感的营造——北京香溪度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实践心得[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0,(01).

[10]毛美余,蔡鲁祥.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10).

[11]中国百科网.环境心理学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DB/OL].http://www.chinabaike.com/z/nong/bc/610468.html,2011-3

-25/2016-12-11.

作者单位: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环境心理学居住环境心理需求
基于老年人居住行为与心理需求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初探
老年电子产品中的人性化考虑
高三语文高效课堂之有为有不为
环境心理学在主题公园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