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中文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2018-06-21车瑞陈莉萍

文学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课程群

车瑞 陈莉萍

内容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招生制度的改革,现代社会需要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构架必须围绕知识运用、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进行设置。中文专业需要适应新的教育教学环境,用具体、丰富的实践活动,把实践教学当作消化理论、拓展知识、强化应用、锤炼技能的过程,才能顺应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实践引领、项目驱动、跨专业合作”能够突破中文专业实践教育的瓶颈,为提升应用型中文专业的實践能力提供新的模式,为培养学生核心竞争能力探索新途径。

关键词:应用型中文专业 实践教学文学概论 课程群

面对当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中文专业需要适应新的教育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可操作性实践,用具体、丰富的实践活动,把实践教学当作消化理论、拓展知识、强化应用、锤炼技能的过程,才能顺应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因此,探索中文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新路径,对于端正学科定位、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养高素质创造性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应用型高校在教学理念上已经明确将目标定位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但在中文专业,由于教师的教学思维、认同程度、实施能力等原因,具体实施还有很大的难度。而“实践引领,项目驱动”能够突破中文专业实践教育的瓶颈,为提升应用型中文专业的实践能力提供新的模式,也探索了培养学生核心竞争能力的新途径。

一.教改内容

(一)理论与案例化教学相结合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招生制度的改革,现代社会需要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构架必须围绕知识运用、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进行设置。传统的中文专业教学模式,注重传授理论知识,考核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忽视了课程实践性、应用性、操作性的特点,从而变成教师讲课枯燥学生听课无味的尴尬局面。文学流派、文学理论、文学知识只有结合实际案例和实际操作才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面对当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中文专业教学需要适应新的教育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用具体、丰富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健康人格的构建、素质的培养、能力的提高以及审美人生境界的课程终极目标”。[2]

以中文专业核心课程《文学概论》为例,比如在讲解第一章文学心理学中,荣格原型批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集体无意识”,在荣格看来,每个艺术家只有当他成为一个“集体的”人,才能真正窥见人类最深刻的内在律动,在这个意义上,一切伟大的艺术并非个人意识的产物,而是集体意识的结晶,因此“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1]为了更好的理解“集体无意识”,我们以“美人鱼”为例进行了个案分析,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家乡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英雄传奇等进行搜集和讨论,学生搜集到了不同版本的美人鱼,通过讲解与讨论,学生发现美人鱼有美有丑,有胖有瘦,有男有女,有善有恶,但无论如何“美人鱼”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最早在《山海经》中就有记载,《山海经·北山经》云:“又东北二百里,曰龙侯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决决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其状如 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郭璞注:“人鱼即鲵也,似鲇而四足,声如小儿啼,今亦呼鲇为( );音蹄。”《山海经》中的人鱼并无人形,只是声音与小儿啼相类。而汉末《异物志》云:“人鱼似人形,长尺余。不堪食。皮利于鲛鱼,锯材木入。项上有小穿,气从中出。秦始皇冢中以人鱼膏为烛,即此鱼也。出东海中,今台州有之。”此时的人鱼则已初具人形。关于美人鱼的故事人们最为熟悉的莫过于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而该故事也几经变形,在日本则成为宫崎骏电影《悬崖上的金鱼姬》的原型。按照荣格的无意识理论,美人鱼形象不会消失,只会随着人们的喜好产生更多“形变”不断融入新的文本创作中。

(二)拓展教学空间,创设互动开放式课堂教学

开放教学过程和教学空间,以课堂讨论为中心,营造积极思考、自主探索、交互主体的实践课堂氛围。例如在《古代文学》讲解《红楼梦》之“香菱学诗”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环节,带领学生以校园阳明雕塑、校友林、鹭林河等景观为背景,即兴创作诗词,五七言均可,不限韵。这就给了学生很大的创作空间。对于大多数学生没有格律诗创作经历,为了鼓励学生创作,我们创建了微信群,为了缓和气氛,实在写不出先吟古人诗句以应景的也可以,但原创首联颔联的即有红包抢,很快学生被带入情景中,迅速完成四句整诗,刷屏速度惊人。以下择取部分学生诗作:

《咏银杏》

寿长药用两堪夸,占尽世间清与华。

黄蝶簌簌自温婉,玉笛声声入邻家。

月增姿态日倾暖,梅多孤傲竹有瑕。

秋风卷地万物藏,谁敢与我着金甲?

《十二月十三日祭日观银杏有感》

明州秋意起,黄蝶覆残红。

遥想秦淮水,无心问枯荣。

旧时潇湘雨,今朝露更浓。

再念期颐前,身死众人同。

愿得尧与舜,歌舞共升平。

《念奴娇·惜》

月光微淡,花枝飞,雾笼江人痴笑。放眼幽深三万里,忆我往昔醉遨。问酒青天,迷茫买醉,卧梦人间啸。三千仇怨,似一朝落花渺。

笔意了了今宵。无心落墨,一曲箫笙俏。闭目倾听花舞曲,不晓寒风轻咬。奋起豪情,万华迸溅,乱世英雄造。却言时短,忘江湖不年少!

《踏春》

闲庭鹭林畔,和风不逾期。

春蕾凝露香,无语自成诗。

《春别》

墨染千山万树忧,一江春泪别孤舟。

乘流泛波烟村远,再绾青丝第几秋。

《不负春韶》

闲云薄雾清风,绿草红叶黄花,曲径东风树下,如诗如画,读书人正风华。

黎明午时黄昏,古城山野书房,挑竹弄梅温酒,山南水北,醉美甬色堪夸。

虽然诗词作品尚显稚嫩,但对于初次进行古诗词创作的学生而言已数不易,值得庆幸的是学院对学生创作的近百首诗词进行编撰,《人文风采报》以“桃花诗——五月夏花,我正风华”为题专刊登载,在师生中反响良好。

从2012级到2015级,中文专业学生已经创作诗歌300余首,《人文风采报》2017年5月5日和12月26日先后以“桃花诗——五月夏花,我正风华”和“枫丹白鹭”为题专刊登载诗歌80余首,其中“枫丹白鹭”一期更以微信推送的方式扩大了宣传,文章点击率达到五百多人次,取得了良好的媒介宣传作用。

(三)围绕小班智慧课堂,增加互动与讨论

小班化教学极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而智慧教室的使用打破了师生二元对立的空间格局,将常规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方式,变为“讲授—讨论—辩驳—反思—结论”的多元教学方式。教师随时融入讨论小组中,增加互动,提升教学效果。例如《诺贝尔文学获奖作家研究》课程采取小班化教学,在讲解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时,采取“学生主讲+教师点评+学生主演”的方式。学生新编《等待戈多》剧本,以大学生校园生活为切入点,以自习室为背景,表现大学生学习生活现状、心理的迷茫和对未来的憧憬。剧本2万余字,九位同学参与其中,编剧一名,主演五名,音乐两名,旁白一名。表演时长40分钟,表演形式灵活多样,结束后由老师进行点评,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效果良好。

二.教改方法

(一)以中文专业为基础,增加跨专业合作

实践教学过程中以中文专业为基础,同时增加与广告、工设、文管等专业的合作,从而开辟打通课程、教学模块的新途径。在中文专业实践教学建设中,利用既有资源,实现教研室老、中、青教师共同合作,打通多门课程如《文学概论》、《诺贝尔文学获奖作家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研究》、《美学概论》、《写作学》、《现代汉语》、《社会调查与研究》等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壁垒,同时借助广告、设计、文管等专业师资力量的整合,使课程之间更加相辅相成。在宁波市工委主办人艺学院中文系承办的“2017年宁波市直机关公务人员职业技能大赛”中就形成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良性互动,其中课题组老师则将“秘书学”实践课堂应用到了此次赛事当中,从竞赛准备阶段学生就分为会务组、材料组、导引组、机动组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权责明确,办事高效,同时调动了广告、工设、文管等专业学生60余位学生志愿者积极参与服务,既锻炼了学生的办文办会能力,又彰显了我校学生的良好形象和人文素养。

(二)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丰富大学文化生活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不断拓展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由中文系老师参与指导的人艺学院“文学周”活动每年四月份定期召开,“文学周”旨在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增加学生文学兴趣,扩大人艺学院影响,其中包括“演讲比赛”、“电影评介”、“诗词创作”、“给某人的一封情书”、“28字军训日记”、“三行诗”等,形式多样,奖品丰厚,学生参与度高,其中“演讲比賽”则作为浙江省汉语口语竞赛的院级预赛环节,给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近几年获浙江省大学生中华经典诵读竞赛一二三等奖有10余人。“文学周”选拔出的优秀学生则推荐到院报、校报、校广播台、校记者团,已经成为生力军。“文学周”每年收到稿件300多份,目前整理诗歌300余首,小说2万字,剧本1万字,正在联系出版社出版《四明诗草》。

(三)以教师科研为基础,增加学生科研能力

教师课题立项后,与学生一起“双向选择”,通过公示课题、学生报名、教师选择的方式,组成学生的课题组,让学生在实践中接触文化工程、非遗传承、古镇保护、社区研究等项目,并逐步理解历史遗产的内涵和当前的文化热点,懂得了文化发展的规律。参与文化课题过程就是一个“真题真做”的过程,学生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和运用,学会了如何采访调查、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处理并撰写材料,这对于未来的文化建设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预演”。文化科研还可以为课程教学提供丰富鲜活的案例资料、研究动态,促进教学信息量扩大。借助CDIO理论,指导教师从一开始就注意为课堂教学积累资料,以便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这一教学改革中受益。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遇到的各种问题,结合各门课程的实际情况整合材料,组织、编写类似案例,通过课堂教学中的情景模拟、讨论、小组练习等方式训练,效果良好。师生科研双向循环,既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又将科研项目作为教学实例融入理论教学,同时让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参与科研,使教学与科研充分结合,教学内容与理论前沿接轨,突出了学生文学实践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使教学满足社会需要,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就业能力。

三.教改效果

(一)教学方面学生实践能力增强

《文学概论》、《美学概论》、《现代汉语》等课程理论性强,概念抽象,教材偏重理论分析,教学难度较大,通过实践环节的增强将枯燥、抽象的理论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展示,对于较难的知识点的理解能起到一目了然的效果,和原课堂上单一枯燥的理论讲解相比,教学效果改善显著,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解决了理论教学难题。实践教学改革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增强,教学团队教学质量评价连年名列前茅。通过实践教学的加强,学生写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文献获取能力、社会调查能力等方面得到综合锻炼,社会反响良好,《镇海潮》杂志开辟宁工学生版刊登我校学子的诗作,中文系学生多次在浙江省汉语口语竞赛取得优异成绩。为后续学习、读研、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团队合作老师指导文秘15级学生实践模拟拍卖课堂,并进行深度校企合作开设“妆容”课邀请校外资深礼仪师为学生讲解礼仪与化妆课程,学生反响良好。

(二)科研方面良性循环师生共同受益

在推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课题中的材料积累起来,成为鲜活的案例,在课程间资源共享。同时形成课题组成员之间的“课程群”联动效应,比如《古代文学》、《古代文论》、《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研究》课程群,《现当代文学》、《儿童文学》、《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课程群,《文学概论》、《美学概论》、《外国文学》课程群等,这些课程联系紧密的老师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走到了一起,“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美学”、“写作”、“调研与管理”等教学+科研团队逐步成型,团队老师之间有较好的配合,课程间有效的互相合作、衔接,形成了对教学培养目标的有效支撑。实践环节密切了专业课程之间的联接,也推动了对专业理论教学的深入思考,促使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课程群的紧密连接。教学上的合作,又促进了教师自身的科研,科研团队也开始显现。对于老师来说,实践教学理顺了科研与教改的关系,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现实,拓宽了实践途径,提升了教学效果,充实了科研力量,开阔了学生视野,因之各类文化的课题会主动找上来,成果的积累也越来越厚实,并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家族、区域文化、新农村建设等的一系列研究方向。

同时让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参与科研,使教学与科研充分结合,教学内容与理论前沿接轨,突出了学生文学实践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使教学满足社会需要,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就业能力。

(三)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得到提高

通过全方位实践教学的推进,中文专业的学生,调查与写作,组织与沟通,策划与谋略核心能力得到锻炼。参与课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当学生尝试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就会与任课教师探讨,学习的目的性明确,积极性也高了,做到了愿学、乐学、自学。近几届学生的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的写作,整体优良率有明显提高;优秀成果发表十余篇,优秀毕业论文56篇,有的在活动策划、调研、写作等方面多次斩获奖项,冲击国家奖学金的人数明显增多。经过参与文化课题,学生开始是做老师的助手,逐渐对文化、文学的某些现象、问题产生了研究的兴趣,开始了研究性思考,资料整合、概括分析能力有了提高。学生主持的《宁波“泥金彩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宁波职业女性风采录》、《宁波民俗研究——以四明宣卷为例》、《庄市非遗民俗文化调研》、《大学生应急救援能力的调查与相应對策——以浙江宁波为例》、《基于优秀校园文化的高校学生图书馆的建设》、《学生阅读行为特性与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人文与艺术学院交换生学习生活情况调查》等课题,显示出经过锻炼后的学生对材料的搜集、整合、分析能力的提升。

总之,中文专业实践教学将课堂教学、社会调查、教改立项、师生科研有机结合,使学生掌握文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同时,具有发现问题、评判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具有诗歌、小说、散文的创作能力,具有分析、解读文学文本的赏析能力,具有研究文学、文化现象的学术能力,具有服务地方、企业、社会的合作能力,为今后成为应用型人才夯下坚实的基础。此外,作为有机系统循环推进,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既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又反哺了教师教研、科研,最大限度发挥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瑞士)荣格著,冯川、苏克译.心理学与文学[M].上海:三联书店,1987,143页.

[2]朱艳玲,诗意的守望 理性的拓展——《文学概论》精品课程的创新设计[J].社科纵横,2013(1):102.

本论文为宁波工程学院高教所教改项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文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成果,项目编号NG2017044

(作者介绍:车瑞,宁波工程学院人艺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陈莉萍,宁波工程学院人艺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课程群
基于工匠型人才培养的课程群知识体系研究
面向复杂工程问题的计算机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面向高精尖信息化产业背景下的本科计算机网络课程与课程群建设的研究
网络工程专业围绕教学关键点的网络软件课程群构建
应用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大数据课程群建设研究
基础医学显微形态学实验课程群的构建及意义张雪莉
基于课程群的软件工程专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
“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教学分析及医学方法学课程群构建
软件工程专业编程语言课程群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初探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射频课程群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