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匠型人才培养的课程群知识体系研究

2017-01-03吴瑛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年1期
关键词:课程群工匠人才培养

吴瑛

[提要] 工匠精神提出背景下,工匠型人才培养非常必要。人才特质与其长期接触的各类知识密切关联。高等教育体系中,课程作为重要载体在其内容表达以及实施过程中呈现多元知识形态。以课程内容作为主要改革对象的课程群建设事实上是对于知识的优化整合。以提高人才培养效果为目的,深入工匠型人才内涵,分析课程及知识呈现对人的影响,探索课程群知识促进人才形成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应工匠型人才培养的课程群知识构建思路。

关键词:课程群;工匠;知识构建;人才培养

本文系浙江万里学院2015年校级教学改革项目:“面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创业项目评估课程群建设研究”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14日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工匠精神”,是中国发展制造强国的关键,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工匠型人才的培养,教育承担着极大的历史性责任。教育体系中,高校通过强大而完整的文化知识影响人的塑造。尤其是课程,作为最迅速的知识传递途径,不仅产生基于内在标准判断的知识价值,也针对具体情境的需要,产生作为其他外在事物的工具、手段的知识价值。然而,当大量的课程伴随知识充斥学生大脑时,未经有效整合的内容因冗余、凌乱、陈旧、固化等特点并未有效提升人才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反而增加其负担。这并非课程知识的原本意图,更远离教育的初衷。

针对高校课程设置中学科内容庞杂、知识点重复、脱离社会需求等问题,课程群改革作为方案之一顺应而生。当前,在计算机科学、经管财会、机械电子、语言文学、工程等许多专业类目下都有相关探索。但从研究成果来看,基本内容均是各学科课程群的具体建设方式,而关于课程群改革总体构想、一般性框架设置、指导性策略的研究寥寥无几。为达到较好的课程群改革效果,为各学科课程群建设提供指导,实现课程知识对于人的意义,有必要进行顶层设计,探索知识构建。

工匠型人才,不仅需要专业技能型知识,也需要其他多维知识,并通过教学这一过程促进形成能力。正如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通过这种方式,教育实现其目的,影响人的气质、能力和性格,并形成所谓“精神”的东西。

一、工匠型人才的内涵

工匠,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有工艺专长的匠人。《逸周书·文传》:“山以遂其材,工匠以为其器,百物以平其利,商贾以通其货。”《荀子·儒效》:“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斵削而为工匠,积反货而为商贾”。古有“士农工商”四民之谓,其中的“工”就是工匠,作为职业的一种代表。一般来讲,工匠精神意味着专业、认真、敬业、独立、专注、踏实、执着、精细、完美。更多时候,工匠所呈现的,是以匠人为载体的综合形象。

新时代下,经济社会变化更新了人才成长背景。大量信息的涌入、速度与效率的要求、高科技的快速更新、文化和价值观多元化等对于置身于此背景下的群体构成冲击。基于社会适应性,新时代的工匠应该在传承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专注的原始气质基础上,兼备如下特点:

(一)专业专注。工匠首先是专业性人才,具有一定的技能,从事专业的事务,并依靠其获取相应的收入。通晓自己事业的基本知识,有着较强的业务处理能力,能生产精良品质的产品。做到专注,对物质了解非常透彻。爱岗敬业,面对速度和效率的冲击,依然能秉承专业原则,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因为专注故而专业,因为专业所以能创造卓越的产品。

(二)质朴忠诚。从做人做事的角度看,工匠应该是诚信的。忠诚于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不欺骗,不做假,对产品负责。忠诚于自己的岗位,认真敬业,对产品忠诚、对客户忠诚、对自己忠诚。他是一种品质和信用的代表,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无比敬爱,一丝不苟。

(三)坚持执着。耐心对待工作,为了达到产品的精雕细琢,做到坚持和隐忍。之所以卓越非凡,是因为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在浮躁时代坚守着一种情怀,对精品坚持和追求,一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坚韧以及精工细作的执着。

(四)开放创新。对外界信息充分感知,又能够恪守内心的宁静。当代高科技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不只停留于原始事物的雕刻,也不仅仅因为速度就放弃了品质,而是对行业具有敏感的感知力,把握事物发展方向,以创新的理念实现速度和品质之间的兼顾,带动产品的设计和创新。

所有这些特性,都是可以培养的。正如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家K.Anders Ericsson所说的那样,高手是可以通过反复训练而成就。虽说大学教育更多是以知识交流的方式展开,但是在互动反复过程中,可以实现转识成知,转知成智,化知识为能力,化知识为美德。故而有效的课程知识建构,有助于工匠型人才的形成。

二、课程及知识呈现对人的影响

课程的作用至关重要。美国的历次高等教育改革中,落脚点最后都是课程改革。正如莫里校长曾说过的那样:当一个学院处于被遗忘的边缘时,毫无疑问对它的回应应是课程修订。以知识为核心的课程教学,对于人才的影响途径如下:

(一)课程通过专业架构,提供核心知识。静态的课程体系以最集中的方式提供学生专业核心领域内容,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将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其素质。对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而言,所谓能力特指其运用专门知识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知识的素质,所以良好的知识结构亦是受教育者能力建构的必要基础。

(二)知识影响认知,成就人的心智。19世纪耶鲁学院在自我表述中提到,“每个学员考虑他的学生时都应当认识到他学习的主要结果是要获得了解上帝的才智,并相应地过一种思索的生活”。知识之于个人,合宜的功用应是提高每一个人过独立的、明智的生活所必需的见识程度和思考能力。知识不是虚妄的玩物,它是用真理和智慧的首要原则来解决无粮之困,使之免受自身的无知和别人狡诈的玩弄。

(三)知识促进精神气质的形成。在人类文明的早期,知识和人类的内在性相关,即和情感、宗教伦理或智慧等因素相关,尤其是早期的中国传统这一特点更为明显。专业知识重在提升技能,实现工具性目的,缺乏能让人产生情感共鸣的体验性内容。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多需要的是有个性的、具体而又生动的充满情感性的知识。事实上,课堂教学中所伴随的育人理念、文化氛围、信仰传递等所形成的隐性知识,以及人文学科知识体系生动与独特的内容常给人带来更多的鼓舞和情感共鸣,使其不再是单一的机械式工具,更有助于成为一个思想鲜活的灵动的充满精神气质的个体。

(四)知识影响创造力和创新性。过程属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课程教学环节,在教育要素交互作用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中,师生在信息沟通、情感交融、思想交流的基础上,达成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当中除了将知识转化成素养和能力,还有新的生成内容,而生成的核心就是创造。有效把握课程知识交流的过程,将隐性内容显化,促进产生新的观念、思想、知识、能力等,对于创造力和创新性的生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课程群知识促进工匠型人才形成的途径

课程群建设1990年为了教育改革的目的而提出。北京理工大学王嘉才等首先提出要注重“课群”(课程群的最早称谓)的研究与建设,指出课群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对教学计划中具有相互影响、互动、有序、相互间可构成独立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的相关课程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构建的整合性课程的有机集成。据此原理,课程群独特的知识呈现方式从多途径促进工匠人才的形成。

(一)抛却零散性特点,提供整合性知识。课程群之所以要将课程进行整合,是希望根据专业和岗位的要求,将自成体系的课程组串起来,提供有机结合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知识的积累过程中,获得对于学科的总体概念能力,并且知晓解构方式。理解业务之间的关联,逐渐洞悉业务的原本样子,获得对于事物如临其境的深刻感受。相反的,拥有杂乱无章的多方面的知识的人,看似博学,喜好谈论,然而他们已经没有必要的平静与理性来感受真实的现实了。他们用一些含糊不清,又摇摆不定的词汇与概念替代了对现实的感受。课程群呈现的整合而连贯的知识,有助于奠定学生业务根基并形成专业基本技能,为日后的精益求精打下基础。

(二)知识的融会贯通提升思维力,促进效能感,并引发对于事物的热爱。热爱是长期持久关注的结果。零散的知识带给人对于事物的表层理解,而在向互相关联有机结合的知识体系层层深入的过程中,事物的本质属性开始浮现,隐性知识逐渐形成,灵感不断迸发,同时对于知识开始融会贯通,逐渐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在此认识过程中,虽然新的问题层出,但已得到初步提升的思维力助推求知欲的扩张,促使个体在迷惑——探索——灵感——新问题——再探索——再解决的循环反复过程中激励自我效能,激发创造力,在获得解决问题的满足感中形成对于事物的热爱和痴迷。所以,在向整合性知识深入的过程中,个体不仅洞悉知识的本质,也获得探索的快乐,容易产生创新性成果,进一步激发对于事物的热爱。

(三)心无旁骛的持续投入,促进专注力的形成。对相对协调统一的知识长期而又持续的吸收、探究、反馈、输出,使得大脑心无旁骛的持续在一个领域中反复训练,有助于专注力的形成。从历史经验来看,专注的人都是在一个领域中长期思考后达到极佳的境界,从而产生创新性成果,如牛顿、阿基米德,等等。课程群正是通过连贯的课程体系,不断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和认知,进而达到专注。而大量的碎片化知识只是让学生的思维呈现分散割裂的区块形态,这种状态只能导致在同一层级上的不断扩散。所以,有效的课程群知识架构,以及客体知识与学生主体之间的有效结合,能够对人才能力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构建课程群知识体系培养工匠型人才的思路

(一)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构建体系相对完整的课程知识结构。基于社会及岗位对工匠型人才的要求,将若干门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有逻辑联系的课程加以整合,目标是满足人才就业所需的基本知识。进行岗位人才核心能力分析,将最为重要的二三门课程作为关键核心课程,其他作为关联课程。从知识的厚度、宽度和深度三个维度确保知识结构的合理性。用知识厚度确保学生获得全面的岗位所需基础知识;用知识宽度扩大学生视野和知识面;用知识深度塑造通晓专业领域内最先进、精深知识技术以及学科前沿的专业型人才。在保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精简课程,避免过多的重复,将学生的大脑从繁杂的信息海洋中解放出来,留下更多思考和创新的空间,实现自主、独立、创造。以有效的课程知识确立结构灵活、体系完备的知识价值观,不断增强课程知识对现实学习生活、当下社会生活以及未来职业生活等的适应性,切实担负起课程知识的工具责任。

(二)以广义的角度进行多元知识呈现,体现层次性。所谓知识,不能仅限于专业术语、公式模型、操作程序等,塑造工匠型人才的气质,应该包括专业、专注、进取、求精等在内的、广泛的内容。从广义的知识观角度看,传统的智育目标都可以归结为知识对人的培养。气质修养的形成,除了需要专业技能的训练,还需要人文知识的熏陶;除了理论知识的探索,还需要实践知识的深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应该在充分理解知识如何塑造人的基础上,进行课程之间的架构和关联,实现多元知识呈现。

在层次方面,“课程群首先应该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注重知识内容的渗透、融合与衔接,尽量合理避免内容的重复,从而提高课程整合化程度,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有全局的观念,尽管每门课程有自身的知识深度和侧重点,但也要避免各自为政,要恰当处理和其他关联课程的交叉,互补衔接、集合统一。在内容方面,兼顾基于归纳演绎习得的命题式知识、基于亲自经验习得的经验知识;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陈述性知识、关乎任务及其操作的程序性知识、关乎物的自然科学知识与关乎人的人文知识等关系。借此,实现学生全面素养的提升。

(三)在课程知识体系构建中融入文化元素,培养灵动的德才兼备的个体。教育的目的,不是将人培养为机器,而是在物质的世界中找到存在感,找到创造和创新以及知识构建的乐趣,让生命鲜活起来,找到灵动的生命。在教育塑造人的过程中,知识对于人的影响是强大的。长期学习什么样的知识会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其成为怎样的人,学生的人化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积累具有人性化意义知识的过程。所以,需要在课程知识体系中,融入文化因素,将它作为课程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这些知识将引领学生去思索学习的意义,正确对待专业技能与做人做事之间的关系,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个体。另外,课程教学的过程,事实也是隐性的文化互动过程,因为在此过程中,以何种角度向学生揭示知识的内涵、以何种态度引导其面对学习中的问题、以何种价值观看待争议性的问题,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会培养出怎样的人。工匠型人才的形成,需要文化的力量。

(四)创造知识学习中思想解放的情境。当前普遍呈现的现象是,将知识奉为信条,基本的知识目的却旨在以储存外部知识技能为归咎高强度、大密度、精细化、制度化的训练体系;加上当前教师采取几乎极为类似的方法向学生传递、讲授教科书知识,思想的创造力极大被压抑。书本的知识是确定的、规则性的,然而一味承袭规则性的知识不去解放大脑是有害的,制约了创新性思维的形成和创造力的发挥。所以,不能以知识的名义将思维禁锢和绑架,应该实现思想解放。

这就需要在核心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探索未知的世界,多去参与实践性场景,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实现质疑、批判和思考精神,让个体的头脑活跃起来,在此过程中实现知识建构,演化创新的内容。另外,多利用课程教学中的群体互动机制,相互交流、质疑和批判,让知识流动起来。

总之,工匠型人才素养的提升,可以通过多维知识熏陶和反复训练达成。课程群改革可以此为内容,提升改革效果,促进人才培养。但是,各学科如何具体运用实施,还有待学者进一步探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良,靳玉乐.论课程知识的内在价值及其实现[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6.

[2]李雪飞.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改革之路——一种历史的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06.11.

[3]俞婷婕,眭依凡.大学课程与人才培养——基于大学教学理性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12.

[4]刘云杉.“知识改变命运”还是“教育使人不被命运所摆布”[J].探索与争鸣,2015.6.

[5]丁来先.知识论与诠释学:导向差异对精神体验的影响[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6]郭元祥.论教育的过程属性和过程价值——生成性思维视域中的教育过程观[J].教育研究,2005.9.

[7]陈建俞,刘少雪,洪君.从课程设置看美国免疫学博士的专业知识结构[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10.

[8]允春喜,秦延红.以课程群为核心的资源优化与人才培养研究[J].科学与管理,2012.4.

猜你喜欢

课程群工匠人才培养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基于课程群的软件工程专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
“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教学分析及医学方法学课程群构建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