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价值观建设及其国家认同的巩固
2018-06-21胡玉荣
胡玉荣
摘 要: 现代民族国家,无论是多民族构成的国家还是单一民族国家,都不得不面临如何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整合的问题。因为,要实现国家稳定发展与长治久安,其中一项前提性的工作无疑是要处理好国内的民族关系以及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核心是要解决好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问题。毫不夸张地说,对这一问题解决的效果直接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通过发挥核心价值观的纽带和粘合剂作用,美国成功地将国内各民族凝聚起来,共同致力于国家的发展进步。因此,美国在价值观建设推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方面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教训,给了我们许多镜鉴与启示。
关键词: 美国; 价值观; 国家认同; 认同整合; 经验
中图分类号: B08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8.02.003
Abstract: The modern national state, whether it is a multi ethnic country or a single national country, has to face the problem of how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table development and long-term stability of the country, one of the prerequisites is to deal with the national relations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nation and the state. The core i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al identity and state identity. It is no exaggeration to say that the effect of solving this problem is directly determined.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country is in existence. By playing the role of core values and bonds, the United States has succeeded in bringing together all ethnic groups in the country and working together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Therefore, the United States has made useful exploration in the integra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state identi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values, and has accumulated certain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and has given us a lot of mirror and inspiration.
Key words: The United States; values; national identity; identity integration; experience
美国只有短短两百多年的历史,却迅速崛起,一跃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至今其地位依然难以撼动,不得不令人深思。客观地说,美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把一个由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的人所组成的移民国家发展成世界一流强国,其成功是显而易见的。当然,成功的原因也是多维的,但归根结底,贯穿其中的必定离不开对核心价值观的追求。事实上,美国历届政府都很重视对美国公民进行价值观教育,通过共有的价值观来摒弃不同民族和种族的差异,从而将全体国民凝聚起来,共同致力于国家的建设和繁荣。事实证明,这是很有成效的。
尽管中美两国在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发展道路、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甚至是本质的不同,但美国的价值观教育无疑有其成功的方面,在以价值观建设实现众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和谐方面也有许多成功的实践,这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仍然有着启示意义,同时,它也能够为我国以价值观建设推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整合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美国的文化多样性与价值认同的显现
众所周知,美国历史不算长,也是一个典型的、几乎完全意义上的移民国家,由许多种族和民族所组成。17世纪,为了躲避宗教迫害,逃避厄运,一批清教徒背井离乡,乘坐“五月花号”船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北美大陆的東海岸,以实现他们宗教理想的“净土”。所以,不少美国学者认为“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以信念立国的国家”[1]。在共同开辟着这块处女之地的同时,这群来自英国、法国和爱尔兰的移民,彼此也带来了各自的血缘传承和民族特色,呈现出多样的宗教信仰及其文化内涵,“美利坚合众国是一首最丰富的诗歌,它不仅是一个民族,它是由许多民族组合成的民族”[2]。因此,美国的文化十分多元。
独立战争之后,对于这个新的具有现代整体意义的美利坚合众国而言,国内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是千差万别甚至天壤之别的,在这样的情势下,由于缺乏共同的民族基因,某一民族若想成为核心民族,并以其所倡导的文化价值观以绝对占优势的地位压制和统领其他民族的愿望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如何寻求一种共通的文化(盎格鲁——萨克逊文化)以凝聚全体美国人的价值共识,就成了美国凝聚力的关键。
无论从种族、语言、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看,美国都集中包含了世界上许多民族的特点。作为世界上公认的移民国家,美国的历史并非很长,而且处于复杂多样的环境中,面临种族、文化、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多元并存,文化多元化明显,宗教信仰复杂,但美国不仅没有陷入分裂,反而却发展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甚至可以说在很多方面,它还引领着时代发展的潮流。究其原因,罗伯特·达尔认为“美利坚是一个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民族,只是作为个人,他们通常不注意他们的意识形态,因为他们都赞同同样的意识形态,其一致程度令人吃惊”[3]。质言之,维系和凝聚起美国各种族、各民族力量的纽带在于美国所信奉的“美国精神”,其中对美国式民主的价值认同在社会整合中发挥着强大的聚合作用。
二、美国精神及其凝聚力
毫无疑问,美国是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美国社会也因此被称为“大熔炉”。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属于不同的民族或种族,必然带来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的差异,呈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等,使得美国的文化冲突和种族问题尤为凸显。独立之后美利坚合众国政权的巩固,需要每个民族既要充分展现和发挥自身文化价值观之所长,也要尊重并合理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价值观的优点。
美国首先以宪法的形式明确了美国公民的身份,规定:“凡在美国出生或加入美国国籍的人,无论其居住于哪个州,均为合众国和他們居住州的公民。”[4] 1954年,美国开始推行多元文化政策以缓解民族间的紧张关系,上世纪60年代初通过的美国《民权法案》,说明了美国在消除民族歧视方面所取得的进步。美国向来标榜其立国之本在于民主原则,在国家发展中始终重视多元文化的协调。在民族问题的处理上,为了解决多民族的融合与冲突,美国的突出做法是实施以多元文化教育为特色的公民教育。因此,在国家建设方面,美国始终注重价值观建设,历届政府根据美国不同时期的客观实际,精心构筑社会核心价值观,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各项措施使核心价值观被国内各种族、各民族共同认可,以此凝聚国民力量,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表明,美国在价值观建设方面的成效是明显的。
美国以“大熔炉”这个形象的比喻,揭示了其对移民至美国的各个民族和种族的熔化。而“大熔炉”融合功能的发挥,有赖于美国政策中对自由、平等、民主等核心价值信念的提倡,以此尊重和包容各个民族的差异,实现民众对美国这一共同体的国家认同。所以,在美国,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媒体可以就具体的问题各抒己见甚至争论不休,但在基本价值观方面却保持着高度的一致,由此也潜移默化地扩大了美国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与此同时,在意识形态上,通过对美国精神和盎格鲁—萨克逊文化的塑造与强调,极大地激发了美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认同意识。因为,盎格鲁—萨克逊文化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以英语为媒介,体现欧洲文学和古典哲学的深刻内涵,并融合了基督教信仰和新教伦理,同时以司法制度为保障等,这就统一了国家理想与社会现实,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模式影响下,随后陆续而来的移民也很快地融入了美国社会。
尽管处于复杂的民族环境之中,但无论源自哪个民族的成员,亦不分其语言习惯、宗教信仰、传统风俗有何差异,都毫无例外的、自豪的宣称“我是美国人,我来自美利坚合众国”,这就是美国精神的魅力所在,这种精神凝聚起了全体成员的国民意识和价值共识,即“历史与政治的主观感知、基本信念和价值观认同感与忠诚的凝聚以及作为特定民族或团体的历史经验的产物的政治经历和知识”[5],并对民众的心理发挥着深刻的影响,由此便在相对同质的国民生活与多元文化信仰的现实之间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在团结国内各族人民、强化社会凝聚力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很好地推进了美国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
三、美国的价值观教育与国家认同的巩固
美国并非忽视或放弃对民众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灌输及教育,而是坚定地维持美国的核心价值观,主张把捍卫核心价值观作为捍卫国家安全的根本措施,并巧妙地将之广泛渗透于美国政治生活、外交策略和社会生活中。因此,美国十分重视公民教育,除了传授和训练社会必需的知识技能、道德品性之外,更注重培养公民的国家意识和美国价值观念,目的是要塑造美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下的合格公民。如,在教育环节注重将价值观教育与历史教育相结合。通过这种潜移默化地渗透与影响,使得美国民众对独立战争、美国内战、珍珠港事件、退伍军人节、阵亡将士纪念日、独立纪念日、国旗日、林肯诞辰、总统节、圣诞节、感恩节、清教徒登陆纪念日等美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传统节日的来龙去脉耳熟能详;政府注重庆典、国葬以及各种节日的交叉应用,有些庆典甚至已经演变为民俗民间活动。为此,美国政府甚至特别成立了公共历史学,目的是要在美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中灌输历史知识。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及其所营造出来的独特氛围,使美国民众自幼就潜移默化地感受着美国盎格鲁—萨克逊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影响。
通过宗教活动传递美国的核心价值观。美国人相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成功则是上帝的意志,因此选民的使命便是要追求成功。在美国,宗教势力是十分强大的,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教派林立,信徒众多,并且,不少政治人物与宗教团体有一定程度上的关系。如美国记者艾伦·埃尔斯纳所言“基督教是美国一支强大的社会力量,美国有近50万个教堂和宗教活动场所,每10个美国人有7个说他们是教会会员”[6]。所以,宗教在美国几乎无所不在。尽管美国宪法规定政教分离,宗教不能干预政治,但事实上,宗教对政治的影响确实广泛而深刻。因为美国政界或商界中很多有影响力的人都是教徒,教会本身也是个强大的利益集团,可以直接影响政府决策。因此,宗教团体仍有力地影响着美国政府;美国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都带有浓厚的宗教痕迹,大部分美国人的价值观是在与宗教的接触中形成的。
美国政府深知,民族凝聚力和国家意识的培养离不开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所以,贯穿美国公民教育的,是爱国主义教育。在对公民进行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美国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毫不松懈。如1790年,美国中小学就开设了“公民科”,以培养学生对美国政治制度和国家理念的理解,推崇美国精神教育。分析美国历任总统的就职演说,我们看到,尽管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社会背景各不相同,各自的治国理念和施政纲领也存在差异,但都不乏唤起美国人民爱国热情的名言警句,通过申明美国经济的强盛和政治制度的先进性等,以此激发公民作为美国人的自豪感。可见,美国在大力宣传民主、自由等美国精神,不断向全体国民强调和灌输美国强大、先进等思想,并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和手段,利用一切时机向民众灌输美利坚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以充分激发其国民对身为“美国人”的自豪感和忠诚度。
四、美国以价值观建设促进认同整合的经验做法
常言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在价值观建设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当前的价值观建设与认同整合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警示意义。如前所述,美国非常重视价值观建设,不僅形成了一套符合自身国情和发展阶段特点的价值观体系,而且注重大力宣传和普及国家主导的核心价值理念,推动国民对核心价值观念的广泛认同与自觉践行,充分发挥价值观在社会整合和凝聚民心中的重要作用。尽管中美两国的历史和国情各不相同,但我们可以从美国在价值观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具体做法中获得借鉴与启发。
首先,借助政治权力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美国执政者深知:作为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移民国家,美国国内的文化结构、利益主体、利益需求和种族诉求都是多种多样的,多元化的社会观念导致社会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越发复杂,容易造成国民身份的淡化,甚至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所以,美国政府高度重视价值观建设,这种重视往往通过借助国家政治权力与意识形态建设相联系,并依靠政府行为和法律法规提供支撑。美国儿童在接受小学教育的最初几年就已经形成了明确的“我们”与“他们”的身份分界,当然,这是与美国政府权力的介入所分不开的。鉴于此,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倡导与进一步推进,也应该重视教育在其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而这尤其需要国家在主流意识形态上予以明确和支持,换一个角度,也就是离不开国家政治权力的主张与推进。曾经充当着反共急先锋的尼克松曾指出“美苏对抗的根本原因是意识形态的……如果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失利,我们所有的武器、条约、贸易、外援和文化交流将毫无意义”[7]114。所以,尼克松认为“在下一个世纪,采取侵略的代价将会更加高昂,经济力量和意识形态号召力将成为决定性因素”[7]53。
美国强调政治权力在价值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政治权力的强制性,美国政府有针对性地概括和提炼有利于执政需要的思想观念作为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各民族成员对国家主导价值观的认同融入到意识形态教育各环节中;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又千方百计地将所提炼出来的主导价值观念推向社会,最大限度地扩大其影响力和渗透力,使主导价值观获得广大民众的普遍认可与认同,进而对主导价值观的建立者和推动者——政府,产生广泛的信任与忠诚。由此可见,美国政府凭借着政治权力的权威性和强制性,通过倡导与推广,使主导价值观成为意识形态的重要部分和本质体现。
其次,强化教育这一基础性环节。价值观的宣传和普及离不开教育这一重要载体,学校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场所,世界各国都极为重视学校教育,并将价值观的内容渗透到教育各环节。美国价值观建设的一大特色是教育活动的广泛性,各级各类学校都设有美国历史、美国宪法等课程,以培养基本的国家认同与爱国主义情感为主。美国品格教育联盟提出11条原则,强调好的品格应该包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关心(情感)并依此行动,要使核心价值观成为优良品格的基础,等等。[8]虽然,在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美国不同学区存在差异,但无一例外都强调爱国、民主、自由、公正等核心内容。传统的家庭、学校、社区等都是实施教育的主体,使青少年在活动参与中熏陶和感染到其核心价值观。此外,大众传媒、政党、宗教团体、社会组织等也积极参与到教育各环节中,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有严密而完善的法律保障。
在美国,几乎任何场合、各个时机都能被用来进行美国盎格鲁—萨克逊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宣传与教育,可谓“无时不有、无所不包、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任何具有历史意义的社区、教堂和纪念地,都可以成为美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美国价值观的主题培育和实践基地,实现“向每一代新人传递我们美国社会的基础和奠基石的价值观——爱国主义、忠诚、守信、勇敢、辨别是非的基本能力”[9]的基本目的。并且,美国不仅注重价值观的内化于心,而且注重外化于行,强调行为养成。美国政府1994年颁布了《社会科学课程标准:卓越的期望》,其中明确指出:社会科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应该具有的公民素质。其中,培养相应的价值观是题中应有之意。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爱国主义价值观及其国家认同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如同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一样,“学校一贯坚持教导的一种思想是爱国家、爱自由”[10]。这样,潜移默化地培养了美国民众的国家观念和国家意识,国家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亦得到了巩固和强化。
再次,强调并发挥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媒体历来都是价值观宣传的重要工具。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与其文化土壤和时代特色紧密相连的,而大众传播媒介既是核心价值观的维护者,也深刻地影响了核心价值观的进程,如美国以新闻播报为主的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其实是服务于美国大政方针的,其他的大众传播媒介也通过信息提供、娱乐休闲等方式不遗余力地向社会公众灌输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并向别的国家渗透。因为,大众传媒作为一种技术性的统治力量,既承担着价值观的载体,又充当了价值观传播必不可少的媒介。在信息化、网络化的当代社会,大众传媒有了更加多样化的形式,甚至覆盖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对人们思想和意识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目前,西方国家越来越重视发挥媒体的重要作用,西方国家的政府控制着大众传播媒介,始终将大众传播媒介作为意识形态建设和价值观灌输的重要工具,不断强化媒介的传播功能,不仅将主流价值观渗透到人们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电影作品、互联网平台之中,“润物无声”式的对本国公民进行国家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在此过程中也不遗余力地加紧向世界各国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渗透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历史地看,西方国家通过持续不断的意识形态宣传,顺理成章地实现了对苏东的“和平演变”,最终导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可以说,这是资本主义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胜利,而在这个过程中,大众传播媒介发挥着重要的推波助澜式的作用。简言之,美国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强大的媒体系统,并且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电视、电影、文学作品、新闻媒体、纪念堂、博物馆甚至广告都是文化意识形态渗透的载体,体现着美国浓厚的价值取向。通过无处不在、方式多样的宣传与报道,持续不断地向民众灌输其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引导着社会思潮,使社会成员潜移默化地认同和接受其国家价值观念。
最后,注重实现广泛的社会参与。若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显然不能满足巩固国家认同感的需要。更进一步而言,还应充分发挥家庭、社会、宗教、社区等机构的重要作用,建立立体式教育网络,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在美国这样一个移民国家,国家意识的培育就成为价值观教育的重中之重,而这一点已渗透到了美国民众的日常行为和生活之中。美国价值观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通过宗教、政党、社区、社团、展览等多种途径渗透进行的。尽管民主党和共和党在美国竞选执政,但在普及和宣传资本主义价值观等方面是一致的,而各式各样的社会团体也发挥着积极传播美国价值观的作用,影视作品、网络平台、报刊杂志等大众传媒更是无孔不入地渗透着美国价值观教育。此外,美国还通过有形的文化设施进行无形的价值观教育与意识形态熏陶。如,仅在华盛顿,就有白宫、国会大厦、林肯纪念堂、华盛顿纪念碑等百余处的文化场所,充分展示了美国的历史和文化,彰显着美国的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成为宣传美国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和重要基地。再如,日常生活中铺天盖地的竞选海报、建筑物前常年飘扬的星条旗帜;课程开始前要唱国歌和对国旗宣誓;见到国旗,须注目敬礼;经过纪念碑,须立正致敬……通过日常的公民教育向全社会传播和渗透其核心价值理念。因此“意识形态在美国就像水和空气那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11]。这样,通过教育过程中对“国家”观念的强化和熏陶,美国学生在儿童阶段就已经形成了“美国是我们的国家”这样的意识,从心理上将美国与其他国家相区分,进行“我们”与“他们”的对比,坚定对国家的信念,树立强烈国家荣誉感和认同感。此外,家庭是公民教育的起点,家庭的文化氛围以及父母价值观念等对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其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政治社会化机构都不能比拟的,而美国注重发挥家庭对国家认同的影响。因为“当家庭和政府的价值一致时(就像在美国),两个社会化途径就会交互发生作用”[12]。而且,强调社区服务可以说是美国的特色,也是实现其国家认同的特别途径,“社区服务正在成为民主的公民(身份)教育的一种形式”[13],这有利于增强公民责任感与归属感。
總而言之,能否处理好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愈加巩固或走向分裂的关键性因素。美国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价值观建设和认同整合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反思历史与立足现实可知,重视并很好地解决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整合问题的国家,其民族凝聚力是不言而喻的,也有利于国家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有序繁荣;反过来,如果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整合的问题束之高阁或解决不当,则容易使认同碎片化并导致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事件爆发,最终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甚至政权崩溃国家解体。正面的例子有很多,反面的惨痛教训也不少。一言以蔽之,重视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强调发挥核心价值观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功能,有利于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
参考文献:
[1]〔英〕理查德.科洛卡特.反美主义与全球秩序[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47.
[2]邓蜀生.时代悲欢“美国梦”:美国的移民历程及种族矛盾(1607-200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
[3]〔美〕杰里尔·A·罗赛蒂.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学[M].周启朋,傅耀祖,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354.
[4]檀传宝,等.公民教育引论:国际经验、历史变迁与中国公民教育的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2.
[5]Brown and Gray.Political Culture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Communist States, Holmesand Meier Press [M]//詹小美.民族文化认同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65.
[6]刘建飞.美国与反共主义——论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外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34.
[7]〔美〕理查德·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M].谭朝洁,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8:114.
[8]范树成.美国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8(7).
[9]浦卫忠,等.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43.
[10]〔美〕亨利·斯蒂尔·康马杰.美国精神[M].杨静予,崔妙英,译.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55.
[11]希光,刘康,等.妖魔化与媒体轰炸[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182.
[12]〔美〕迈克尔·斯金,等.政治学[M].林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05.
[13]A.Rutter,M.Newmann.The Potential of Community Service to Enhance Civic Respon-sibility[M]//檀传宝,等.公民教育引论:国际经验、历史变迁与中国公民教育的选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1.
[责任编辑、校对:杨栓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