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院2016年度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分析
2018-06-21杨菁菁张鹏李晗郡
杨菁菁,张鹏,李晗郡
(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四川 绵阳621000)
自1818年英国产科医师Blundell首次进行了人-人输血以来[1],临床输血已经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期间挽救了无数急危重病人的生命。然而一次输血相当于一次小型的器官移植,尽管血液经过严格的筛查、检测等处理,但是由于血液的特殊性,依然存在血液传播疾病及其他输血不良反应的可能。现回顾性调查2016年度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输血不良反应,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输血治疗的所有患者,2016年临床输血总数为10454人次,其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68人次。
1.2 输血不良反应分类及判断标准[1,2]输血不良反应是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了原来疾病所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其中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中或输血后体温升高≥大于或等于1℃,并以发热、寒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且能排除溶血、细菌污染、严重过敏等引起发热的一类输血反应;输注血液制品过程中或输血后,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者为过敏反应;溶血反应是指受血者接受不相容红细胞或存在同种抗体的供血者血浆,使供者红细胞或自身红细胞在体内发生破坏而引起的反应;其他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头痛、心动过速等。
1.3 方法 按照卫生部2000年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往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输血科将资料收集、分类、分析统计并储存。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3]。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卡方检验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16年1-12月接受输血治疗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情况见表1,其中红细胞类与血浆类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小板与血浆类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红细胞类与血小板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现输血反应患者有无输血史比较见表2,有输血史与无输血史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6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显示:⑴我院2016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65%,低于其他文献报道的1%-10%[4,5],其原因可能是预防性用药掩盖不良反应,轻微不良反应未被及时发现有关。⑵过敏反应为最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发生率0.41%,发热反应为0.23%。过敏反应好发于过敏体质者和体内有抗IgA抗体者。特别是输入蛋白变性的血浆时,更易发生过敏反应,其临床表现以单纯性荨麻疹较为常见。发生率为1%-3%[6,7]。⑶血浆更容易引起输血不良反应,与张丹珍等报道的不一致[8]。供血者血浆中的大量的血浆蛋白抗原,对于IgA缺乏的受血者,可在数次或单次的输血或妊娠后产生抗IgA抗体,当含有IgA的血浆再次进入受血者人体时,将为出现抗原抗体反应,表现为极为严重的过敏反应[9]同时由于血浆中存在白三烯、组胺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可引起过敏反应的发生[10],我院输注的红细胞类制剂均已滤除白细胞,血小板为单采血小板,能够有效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⑷多次输血的患者更易产生免疫性抗体引起输血不良反应。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有输血史(57.4%)高于无输血史(42.6%)。
表1 2016年1月-12月某院输血不良反应统计
表2 输血不良反应患者输血史的比较
为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措施:⑴严格把握输血适应症,杜绝“安慰血”“人情血”,减少不合理输血;⑵加强临床医务人员的对培训教育,使是他们能够正确识别及时处理输血不良反应;⑶输血科必须按照标准化操作流程对患者及供血者血液进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抗体筛查等血清学实验;⑷对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输血科和临床科室要积极分析其原因,以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再次发生。
[1]胡丽华.临床输血学检验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203-208.
[2]Bthattacharya P,Marwaha N,Dhawan HK,et al.Sharma.Transfusion-related adverse events at the tertiary care canter in North India:An insititutional hemovigilance effort[J].Asian Transfus Sci,2011,5(2):164-17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S].2000.10.
[4]陈富臻.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1,8(8):98-99.
[5]高峰.临床输血与检验 [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5-80
[6]危燕芬,朱仕清.输血不良反应的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2,30(2):178-179.
[7]夏琳.临床输血诊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9-77.
[8]张丹珍,郑琳,王卫华.2012-2014年宁波地区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11):1394-1396.
[9]夏和凤,贲燕华,于泽芝.不同血液成分输血不良反应调查与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5,17(5):413-415.
[10]温程荣,郑楚忠,龙周,范小伊.72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21):3158-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