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学的综述
2018-06-21季梦婷杨艳
季梦婷,杨艳
(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肿瘤科,上海 200127;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护理部)
质性研究方法被引入国内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整体性、情境性、自然性和文化契合性的特点得到了护理学界的关注和共鸣,因此在护理学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我国护理学领域的质性研究在方法学上仍然存有不足,如方法学不清、方法学混淆、方法学单一(超过81%为现象学研究),资料分析方法误用等问题[1-2]。有研究者[3-4]误认为描述性质性研究过于简单、严谨性不足,不愿使用;还有一些研究者[3]实际使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却套用“现象学”、“扎根理论”、“民族志”、“叙事研究”等名称。这不仅造成了方法学的混淆也掩盖了描述性质性研究的优势。描述性质性研究最容易与现象学(phenomenology),尤其是描述性现象学相混淆[5]。因此,本文从描述性质性研究的定义、设计特点、资料收集和分析方面进行综述,并与描述性现象学进行对比,以期为今后描述性质性研究的科学应用提供参考。
1 描述性质性研究的定义与设计特点
描述性质性研究是一种基于自然主义质询(naturalistic inquiry)哲学基础的研究方法;其原则是认可人类交流共同经历多样性以及交互式、密不可分的本质[6]。描述性质性研究通过内容分析方法来描述个体表达的、表面的、明显的体验[7]。正确使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可以为临床干预、评分、需求评估、问卷开发和调查等提供可供参考的数据;尤其在混合性研究中的优势明显[5]。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适用于护理研究的原因在于:有助于了解患者、家属和专业人员的经历和观点,以及患者、家属和专业人员对护患/医患关系和卫生护理系统的看法。描述性质性研究设计的特点如表1所示[3,5]。
表1 描述性质性研究的设计特点
需要注意的是,描述性质性研究不可否认是一种描述性的研究方法,如果研究问题需要并能够通过一种更深入的、有理论支持的研究方法解决则不提倡使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5]。
2 描述性质性研究的资料获取
在描述性质性研究中,研究者必须通过质性访谈(还可以通过观察受访者、家庭和团体间互动等途径获取资料)建立一个丰富的描述性数据库。此外,文件、照片、日记等也是额外的资料来源[8]。这就需要在研究前确定一个详细的研究计划。初步的概念或理论框架可以用以指导和聚焦初步的访谈大纲(也可以基于专家对领域中开展较少和/或适合进行干预的问题的认知和见解[5]);根据前期访谈资料,访谈大纲可以进行修改,从而使描述更加丰富、更加深入[7]。例如,一项针对I型糖尿病患儿家长的研究[9],有一位父亲提到自己“压抑恐惧”,研究者随即在接下来的访谈中针对其他患儿父亲询问是否存在这样的情感,从而了解这种情感是否在I型糖尿病患儿家长中普遍存在[7]。
此外,在描述性质性研究中,需要不断寻求丰富的描述直到饱和;避免过早停止收集数据[7]。但资料的饱和是相对的,研究者无法证实,且是否饱和与资料的性质和质量、研究者的分析能力、研究问题等多种因素相关。尽管描述性质性研究的访谈大纲可以根据前期访谈中析出的主题进行修改,但与其他质性研究方法相比,它的访谈大纲稍显结构化。
3 描述性质性研究的资料分析——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
描述性质性研究的资料分析常使用内容分析法;本文将通过介绍内容分析来说明描述性质性研究资料分析的过程。内容分析最早在19世纪80年代应用于数据分析,但早期的内容分析在严谨性上存在较大缺陷[10-11];至20世纪中叶,受实证主义思维(positivist thinking)的影响,以Berelson,Lazarsfeld和Lasswell为代表,内容分析作为分析策略的科学严谨性显著提高[12]。内容分析可以被用于量性和质性研究中[13];而这里谈到的特指质性内容分析。质性内容分析是一种通过系统客观地描述现象来分析信息的方法,被分析的信息包括:文字、语言和视觉交流信息(如图片)等。质性内容分析是一种强大的资料缩减技术,可系统地将很多资料缩减为少量的内容类别[14]。质性内容分析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决定分析是聚焦于显在的还是潜在的内容。质性内容分析描述的信息,包含:谁?说了什么?对谁说的?有什么效应(影响)[15]?质性内容分析适用于回答以下问题,如:对于此事,人们关切什么?人们(不)使用这项服务/程序的原因是什么?在探索性的研究中,该领域现有的、可供参考的资料不多的情况下,内容分析尤其适合;在护理研究中,常用于精神、老年和公共卫生相关问题的研究。但质性内容分析不适合用于分析模糊的、范围太大的研究问题[15]。
3.1 内容分析的分类 内容分析法可分为传统内容分析(conventional content analysis),定向内容分析(directed content analysis)和总结内容分析(summative content analysis)。其基本要点是:类别是一组具有相似意思或内涵的词的组合,类别之间是相互排斥的[13,16]。三种内容分析方法的主要编码差异,如表2所示。
表2 三种内容分析方法的主要编码差异
3.2 内容分析的基本过程
3.2.1 准备阶段(preparation) 研究者努力理解数据并了解“发生了什么”,以获得整体感。在阅读数据时,要考虑:谁说的(who)?在哪里发生(where)?什么时候发生(when)?发生了什么(what)?为什么(why)?[17]这就需要研究者反复阅读材料,沉浸在数据中[10]。
3.2.2 组织阶段(organizing) 此阶段是为了使研究者对现象的理解表达得更合理、更易被理解;同时基于理论、哲学知识、领域内相关的科学原则来说明数据的科学性[12]。在此阶段包括归纳性内容分析(inductive content analysis)演绎性内容分析(deductive content analysis)两种取向(approach)[10]。根据研究目的来选择使用哪种内容分析取向对数据进行分类。(1)归纳性内容分析取向,即从具体到一般。如果某现象的资料不足或零散时,类别需要直接从文本数据中获得,则推荐使用归纳性内容分析[15];概括技术是属于这种方法。归纳性内容分析包括:开放性编码、分类和概念化[10,18]。(2)如果内容分析的目的在于测试某理论在新的领域中的应用或是比较类别在不同时期的差异,则演绎性内容分析更适用[15]。演绎性内容分析取向,即一般到具体;是通过理论性的一些思考决定评价工具;也就是从先前的研究、新发展的理论或者理论概念一直到材料中,分类系统才在一个操作化的过程中被发展出来;结构化技术属于这种方法。在护理研究中,演绎性内容分析的使用远少于归纳性内容分析[10]。
3.2.3 报告阶段(reporting) 依据故事线,通过模式、概念体系、概念图或类别来报告数据分析的过程和结果[10]。
4 描述性质性研究与描述性现象学(descriptive phenomenology)的比较
在质性研究方法中(包括现象学、扎根理论、民族志、叙事学等等),描述性质性研究最容易与现象学(phenomenology),尤其是描述性现象学相混淆,二者差异比较如表3所示。
4.1 哲学基础不同 作为研究的起点,不同研究方法背后的哲学基础不同;这一点,在分析不同质性研究取向时不能被忘记[15]。
描述性现象学以Husserl的现象学理论为哲学基础,强调“回到事物本身”,主张从传统概念、理论、偏见及习惯思维中解脱出来,从最初看到的“纯粹”现象中认识事物[16]。其目的在于描述真实世界,要人们更充分、更如实地倾听现象,学会不是从书本中或他人那里学习知识,而是从自己直接的感知、观察、知觉中获得知识。描述性现象学是对生活世界(存在意识的生活体验)的描述。描述性现象学的质询结果是通过具有该现象经历的人描述实际现象的本质(如:治疗体验)。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主动自我反思(self-reflective),因此,研究者需要有目的地选择具备认知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并能够在访谈中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参与者[7,16]。
描述性质性研究并不符合某一个特定的理论[7],它根植于现有的知识、相关领域内其他学者研究成果深思后的关联(thoughtful linkages)、研究成员的临床经验[5]。与现象学不同的是,描述性质性研究不需要研究者悬置和现象学还原研究对象的生活世界[19]。
4.2 研究目的不同 描述性现象学的研究目的往往是理解受访者真实经历/体验的解释性意义,而描述性质性研究的研究目的是对某体验或事件丰富的、直接的描述。这意味着在描述性研究中,研究者在分析过程和数据表达时要更贴近数据本身;研究的最终产物是使用贴近信息提供者(受访者/研究对象)的语言对其自身经历的描述[5,20]。而其他质性研究取向则多以发展概念,以及与现存理论相互作用下反应性和诠释性的数据分析为目的。
4.3 资料分析的异同 描述性现象学和描述性质性研究最大的差异体现在资料分析上;尽管二者均要求研究者沉浸在资料中、仔细听录音材料,并将其与现场记录(田野日志)相比较;通过文本资料的反复阅读中析出重要陈述[7]。(1)描述性现象学研究有三个过程,即凭直觉感觉(intuiting),现象分析(analyzing)和描述现象(describing)。研究者需要完全沉浸于获得的资料中,避免所有的评论、批判和意见,以准确叙述现象的本质。研究者应避免在时机未成熟时尝试去描述某现象。描述性现象学分析特别关注以预反射的生活世界(pre-reflective lifeworld)(躯体、时间、空间、关系,corporeal,temporal,spatial,relational)来描述一种现象;因为它在参与者的意识中客观存在。访谈完成并逐字转录后,研究者将重点关注描述受访者提及的某个生活经历的本质[7]。描述性现象学的资料分析常使用Colaizzi和Giorgi两种资料分析法[16]。(2)描述性质性研究要求研究者在每次访谈结束后即需要进行的初步编码。随着编码开始,研究者就需要开始归类,根据相似的短语、情感、信仰、经历和价值,将频繁出现的陈述进行归类,从而确定主题。最终,研究者识别出相似的、普遍的观点、经历或问题。描述性质性研究中,一般有2到3个问题(issues)。一旦主题充分生成后,接下来就是保证描述效度(参与者传达的精确描述)和解释效度(准确描述参与者关于该现象的表达),这个过程可以由访谈者和受访者共同回顾来审核[7]。
表3 描述性质性研究与描述性现象学差异比较[7]
5 小结
尽管质性研究方法在护理领域的应用得到广泛开展,但不同研究方法混淆的情况仍屡见不鲜。描述性质性研究是质性研究中重要的方法,适用于护理学领域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描述性质性研究的定义、设计特点、资料收集和分析方面的综述,初步总结了描述性质性研究的方法学要点,同时通过对比描述性质性研究和描述性现象学的异同,使描述性质性研究的特点更清晰呈现;从而,为今后描述性质性研究的正确应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描述性质性研究;内容分析;方法学;综述
doi:10.3969/j.issn.1008-9993.2018.11.008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993(2018)11-0032-04
【参考文献】
[1] 李芳,周云仙.我国现象学研究的护理文献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6):765-768.
[2] 徐倩,王凌,胡慧.近10年我国护理质性研究的应用和发展[J].护理研究:上旬版,2014,28(3):887-889.
[3] Sandelowski M.Whatever happened to qualitative description?[J].Res Nurs Health,2000,23(4):334-340.
[4] Milne J,Oberle K.Enhancing rigor in qualitative description:A case study[J].J Wound Ostomy Continence Nurs,2005,32(6):413-420.
[5] Neergaard M A,Olesen F,Andersen R S,et al.Qualitative description-the poor cousin of health research?[J].BMC Med Res Methodol,2009,9(1):52-56.
[6] Lincoln Y S,Guba E G.Naturalistic inquiry[M].Beverly Hills,CA:Sage Publications,Inc,1985:14-16.
[7] Willis D G,Sullivan-Bolyai S,Knafl K,et al.Distinguishing featur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descriptive phenomenological and qualitative description research[J].West J Nurs Res,2016,38(9):1185-1204.
[8] Graneheim U H,Lundman B.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in nursing research:Concepts,procedures and measures to achieve trustworthiness[J].Nurs Educ Today,2004,24(2):105-112.
[9] Sullivan-Bolyai S,Rosenberg R,Bayard M.Fathers’ reflections on parenting young children with type 1 diabetes[J].Am J Matern-Chil,2006,31(1):24-31.
[10]Elo S,Kyngas H.The 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process[J].J Adv Nurs,2008,62(1):107-115.
[11]Morgan D L.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is:A guide to paths not taken[J].Qual Health Res,1993,3(1):112-121.
[12]Campos C J G,Turato E R.Content analysis in studies using the clinical qualitative method:Application and perspectives[J].Rev Latino-am Enfermagem,2009,17(2):259-264.
[13]Hsieh H F,Shannon S E.Three approaches to 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is[J].Qual Health Res,2005,15(9):1277-1288.
[14]Burnard P.Teaching the analysis of textual data:An experiential approach[J].Nurs Educ Today,1996(16):278-281.
[15]Vaismoradi M,Turunen H,Bondas T.Content analysis and thematic analysis:Implications for conducting a qualitative descriptive study[J].Nurs Health Sci,2013,15(3):398-405.
[16]周云仙.护理质性研究:理论与案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31-40,141-143.
[17]Dey I.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A user-friendly guide for social scientists[M].London:Routledge,1993:1-285.
[18]Burnard P.A method of analysing interview transcript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J].Nurs Educ Today,1991(11):461-466.
[19]Gearing R E.Bracketing in research:A typology[J].Qual Health Res,2004(14):1429-1452.
[20]Sullivan-Bolyai S,Bova C,Harper D.Developing and refining interventions in persons with health disparities:The use of qualitative description[J].Nurs Outlook,2005,53(3):127-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