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选择适宜教学内容 凸显文本核心价值

2018-06-20蔡秋萍

黑河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

蔡秋萍

[摘要]王荣生教授说:“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对教师而言是“教什么”,对学生来说是“学什么”。大部分教师认为语文教材就是教学内容。其实不然,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材内容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个可以教的“例子”。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材内容不等于语文教学内容,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领会编者意图,了解学生学情,聚焦文本,选择合适的、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阅读策略与方法,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教学内容;编者意图;学生学情;文本特色

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的“可教点”,即教学内容都很多,如何选择适宜的、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既能学得透彻,又能提高语文综合能力,需要教师依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领会编者意图,准确把握学情,领悟文本特质,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笔者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孔子拜师》一文为例,来谈谈有关适宜教学内容的选择。

一、依据课程标准,选择教学内容

南开大学文学院徐江副教授说过:“课程标准就是语文课的理性原则。”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的导向,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教学内容的基本依据与准绳。教师要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就必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精心选取。如要确定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学习目标,就必须先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词语教学的要求,再来确定。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的《孔子拜师》一课,属于第二学段,且又是第一个学段刚过渡到第二学段。从上表可以综合考虑,第一、二学段的词语学习重点是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等方法来理解意思,并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因此,在确定学习词句的目标时,结合文本所呈现的词语特点,将目标定为“能用拆字法(品行)、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学习是没有止境的)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这样既不高于又不低于一、二学段的目标要求,较好地实现过渡与衔接,符合第二学段起始学期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明确编者意图,选择教学内容

编者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三年级上册教材,共有八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单元导读、课文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都是围绕一个主题来写。编者所选编的教材内容隐含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对语文核心教学内容的筛选。语文教师若能明确编者意图,准确把握教材的特点,选择适宜、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就不难了。

编者的意图往往体现在教材的单元导读、 略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和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中。可见,教材中的单元导读、略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和课后的思考与练习是语文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依据。语文教师透过单元导读就会发现,每单元的导读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方向,可借助单元导读确定该单元课文的基本教学内容;再认真揣摩课文的思考与练习后,就能确定一篇课文的核心教學内容。

如《孔子拜师》一课,其课后思考练习第2题:“孔子和老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想说说读后的感受。”从这道练习题可以看出教学的重点是从课文的相关句子中体会孔子和老子的高尚品行。这就是本课的核心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课后思考与练习的第2题都是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本单元第17、19课的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和展示台都是紧密联系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在语文文字学习、内化、迁移、实践、运用中加深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和增强自豪感。

从单元导读、课后习题和单元训练的四道题要求的一致性来分析,编者的意图都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中华灿烂的传统文化。这样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就以“传统文化”为主,让学生带着自豪的心情去感受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

三、了解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

一篇好的教学设计,应该尽可能从多方面考虑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也就是要全面分析学情。许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王荣生教授认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基于学情。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关注学生不喜欢的地方,关注学生读不懂的地方,关注学生读不好的地方。从王荣生的“三个关注”,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要选的教学内容是学生不喜欢、读不懂、读不好的地方。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从关注学生的具体经验开始,根据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

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是了解学情的基础。学生是活生生的学习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要有所突破,就要求教师用心研究揣摩学生的心理渴望,利用各种有效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如《孔子拜师》的导入部分,伴乐出示学生生活中见过的书法、木偶戏,元宵节的棕轿舞、花灯等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当学生知晓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时,就迁移为学习本节课的兴趣。随着课堂的进一步深入逐渐形成内在的需要和动机。学习的主动性一旦形成,教学目标的实现就会有所保证。

了解学情还要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教学内容的选择标准是基于学生的知识起点以及能力水平的发展状况,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可接受性,把握学生学习语文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通过课堂教学的学习,从读不懂到读懂,从读不好到读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从而让每个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如当学生读不懂“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时,笔者根据刚上三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用拆字法来理解这两个词。然后运用引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孔子去拜师的路途遥远,白天黑夜都在赶路,一路上历尽了千辛万苦,这就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读懂、领会了这句话所蕴含的深层意思。

四、聚焦文本特色,选择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的“可教点”都很多。一堂课仅有四十分钟,除了学习课文生字、词语、正确朗读课文等常规训练,所剩的时间不多,只有选择最适宜、最具特色的教学内容,才能使教师“教什么”简单明了,学生“学什么”轻松实在又有所收获。这样的语文课堂就显得简洁高效。

《孔子拜师》这篇课文,文本特色之一是文中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丰富的传统文化。教师可抓住几个典型的字眼来作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灿烂的传统文化。题目“孔子拜师”就蕴藏着传统文化的信息:“子”是多音字,在这里读第三声“zǐ”,古代称品行高尚、学问高的男子(念轻声)为“子”(念第三声)。教师适时启发学生想想,认识了哪些最后一字是“子”的人名。学生就会想到课文中的“老子”,还有课外阅读了解的 “墨子”“ 荀子”等名字,领会到这些人都是古代的名人,感受人名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课前可让学生搜集古代拜师的礼仪,理解“拜”在古代造字中的本义,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为学习本课作铺垫。“迎”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到汉字本身的构造特点就是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图、做动作的方法感受“行礼” 这个词在古代是表示恭敬的意思,感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孔子拜师》一课的文本特色之二是人物的对话描写,通过对话描写突出孔子爱学习、有礼貌的品行,也表现了老子诲人不倦、谦逊有礼的品行。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可抓住描写孔子和老子的对话,引导学生发现文本语言的表达特色。学生说出是对话描写时,教师提示学生回顾人物对话三种不同的表达形式: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后,提示语在中间。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本课对话描写的句子,使学生领悟到本课的对话描写运用了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后的两种不同表达形式。最后创设情境,运用对话描写这一表达方法来写一段对话。教师可创设如下情境:

情境一:一个深夜,老子要去睡觉,看见孔子还在灯下看书。于是他走上前去。

情境二:一天,孔子要回老家曲阜,老子把孔子送到洛阳城外。

通过这一语言实践运用,不但丰盈了孔子的形象,又让学生感悟对话描写的好处。学生在迁移与运用实践中学会了表达。

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是课堂教学的例子,只有把握课程标准,领会编者意图,了解学生学情,聚焦文本的核心教学内容,才能把“教什么”与“学什么”相结合,把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合理渗透文本的核心教育價值相统一,让语文课散发出个性魅力的芬芳。

参考文献:

[1]李秀芬.构建语文课堂知识生成观——兼评语文知识教学的三个课例[J].语文教学之友,2011,(11).

[2]黄伟.语文知识教学的更新与重建[J].中学语文教学,2007,(11).

(责任编辑 付淑霞)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谈音乐教学内容的有效利用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及启示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线性代数课程学—研—用教学内容及模式探索
精心设计教案 重构教学内容
《内经》诊法教学内容简析及与中医诊断学的衔接
高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