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灾难医学发展简史初步研究

2018-06-20刘同亭

中国医药导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简史中国发展

刘同亭

[摘要] 灾难是指环境突然巨变而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可分为自然性灾难和人为性灾难,前者主要包括气象性灾难等,后者则主要包括战争灾难。灾难医学是研究为受灾人群提供医疗救助和灾难预防的科学。中国是灾难频发的国家,近5000年来中国的自然气候变化分为4年温暖期、4年寒冷期;同时,朝代更替与战争爆发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也有明显的规律特点。本文研究发现,在与灾难斗争的过程中,中国灾难医学经历了萌芽、初始、奠基、完善、发展、提高、拓展等历史进程,对现代灾难医学建设发展可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中国;灾难医学;发展;简史

[中图分类号] R1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8)04(c)-0121-04

The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disaster medicine in China

LIU Tongting

Medical Administration Division, Ji'nan Military General Hospital, Shandong Province, Ji'nan 250031, China

[Abstract] Disaster refers to the phenomenon of sudden change of environment, resulting in casualties, property losses and ecological damage. It can be divided into natural disasters and man-made disasters. The former mainly includes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while the latter mainly includes war disasters. Disaster medicine is the science of providing medical assistance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for the affected population. China is a country with frequent disasters. In recent 5000 years, the natural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has been divided into 4 years' warm period and 4 year cold period. Meanwhile, the replacement of the dynasty and the outbreak of war are closely related to climate change, and also have obvious regularity characteristics. This study finds that in the process of struggling with disasters, China's disaster medicine has undergone embryonic, initial, foundation, improvement, development, improvement and expansion. It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modern disaster medicine.

[Key words] China; Disaster medicine; Development; Brief history

灾难医学是指与灾难相关的医学学科,主要研究灾难发生后的紧急医学救援、卫生防疫与疾病防治工作,以及心理健康问题。同时,也研究有关灾难预防和救援准备阶段的医学问题,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1-2]。一般认为,在19世纪中叶欧美发达国家开始重视和发展灾难医学,到20世纪70年代时,国际上成立了世界灾难医学和急诊医学学会,灾难医学开始成为独立学科,进入快速发展时期[3]。我国则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起步,至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国家更加重视对救灾和反恐的应急对策和实施计划,灾难医学获得新的发展机遇[4]。但从历史发展眼光看,我国是一个灾难频发的国家,许多大灾难的死亡人数达10万人以上[5-6]。灾难发生后,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民众自发,必将组织灾后救援,其中医学救治发挥主要甚至核心作用。中国的灾难史,也是中国的灾难医学发展史,更是祖国医学即中医药学的发展史[7-8]。因此,本文拟就中国灾难医学发展简史作一初步研究,力争为现代灾难医学建设发展提供一点参考。

1 灾难与灾难医学

1.1 灾难

“灾难”是指环境突然巨变而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生态破坏的现象。灾难可分为自然性灾难和人为性灾难,前者主要包括气象性灾难,如干旱、洪涝、寒潮、热浪、飓风等;地质性灾难,包括地震、海啸、雪崩、火山爆發、土地沙化等;生物性灾难,如传染病流行、虫灾等。人为性灾难包括战争、社会动乱、恐怖活动等[9]。国际救灾组织认为,灾难是“超过受灾地区现有资源承受能力的人类生态环境破坏”。而世界卫生组织给灾难的定义为:“任何给灾区造成重大破坏,严重经济损失,给人类生命造成大量伤亡,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健康和破坏卫生服务的事件。”

1.2 灾难医学

“灾难医学”是研究为受灾人群提供医疗救助和灾难预防的科学,包括灾难急救医学、灾难流行病学、灾难医学管理学,其“始于灾前、重于灾中、延于灾后”,具有复杂性、多学科性、延展性等特点,需多种救援力量参与[10]。灾难医学作为新兴学科,其构成具有多样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特点,技术具有前沿性与适用性相结合特点,人才培养具有医学教育与通用科学教育相结合的特点[11-13]。各种灾难的不断发生,尤其是在战争灾难中,战伤救治技术的发展推动灾难医学的先进水平快速提高[14-16]。

为便于研究的开展,本文时间跨度为远古至清末之间;将“灾难”的含义简化为自然气候变化所至灾难和战争所致灾难两个方面。由此可以确定,“中国灾难医学史”的含义,可以等同为“中医药学对自然灾难和战争灾难救治史”,以期找出其发展规律。

2 中国自然气候变化周期规律与战争爆发的特点

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1972年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他结合史学、物候学、方志学和仪器观测方法,将我国过去5000年的气候变化进行了科学的划分,将其分为4个温暖期和4个寒冷期[17]。而又有研究发现,不同冷暖期所相对应的时间节点,也正是王朝兴衰更替的关键时期。

2.1 自然气候变化周期规律

2.1.1 第一个温暖期 从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100年,即仰韶文化时期到殷商时代。甲骨文记载,当时安阳人种植水稻于阴历二月下种,比现在能够早月余。

2.1.2 第一个寒冷期 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即西周时期。《竹书纪年》载,周孝王时长江、汉水冻结,可见当时气候极其寒冷。

2.1.3 第二个温暖期 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即東周到秦汉时期,此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温暖期。《春秋》中多次记载,鲁国“春正月无冰”。

2.1.4 第二个寒冷期 从公元一世纪到公元600年,即东汉南北朝时期,此为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寒冷期。《资治通鉴》记载,晋成帝初年渤海湾从昌黎到营口连续三年全部结冰。

2.1.5 第三个温暖期 从公元600年到公元1000年,即隋唐时期。史料记载公元650、689、678年冬季,长安无雪无冰。

2.1.6 第三个寒冷期 从公元1000年到1200年,即两宋时期。史料记载公元1111年,太湖全部结冰,冰上可通车。

2.1.7 第四个温暖期 从公元1200年到1300年,即宋末元代温暖期。如丘处机于北京作《春游》诗云:“清明时节杏花开,万户千门日往来。”

2.1.8 第四个寒冷期 从公元1300年到1900年,即明清严寒期。有记载表明,公元1493年,淮河流域暴降大雪,从当年九月开始,到次年二月方止。

2.2 战争爆发的特点

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入侵矛盾,主要是来自北方沙漠。因为古代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东、南两面为海洋,西面则有高大的青藏高原和广阔的沙漠,因此,受地形和气候影响,一直以来,汉族政权蒙受着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巨大压力,在气候寒冷时期,中原王朝面临国力下降、北方内侵、内忧外患的窘境,大多数朝代的垮塌都是发生在气候变冷的低温区间。从历史上看,秦、三国、唐、宋(北宋和南宋)、元、明和清朝的灭亡年代,都是处于历年来平均温度以下或极其寒冷的时期。如公元1世纪至600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寒冷期,也是我国东汉、三国、魏和晋朝历史动荡期,其中公元386年接近于温度曲线中的最低点。另外,唐朝灭亡的公元907年,也是一个低温期,比之前和之后的温暖期来说气候相对寒冷。我国宋朝灭亡和元朝建立的时间区域,恰是历史有记载的公元1271年至1296年这一段寒冷期,共26年平均气温仅为1.82℃。而公元1599年至1702年,也是一段漫长的寒冷时间区域,104年间平均温度仅为1.77℃,而这一时期正是我国明朝灭亡,清朝建立。

3 中国灾难医学发展简史

3.1 中国灾难医学的萌芽

即远古至夏商时期,属中国气候史上第一个温暖期,灾难以洪水、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为著。如《史记·夏本纪》:“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在灾难所致各种疾病面前,人们逐渐有了医学理论的萌芽,也可以说是中国灾难医学的起源。如甲骨文所有显示的“疾年”“雨疾”“降疾”等名称,前者指多疾之年,后两者指疾病像降雨似的,一次就有许多疾病的发生。这可能是对流行病的最早认识。在治疗方面,商初期就使用汤液治病,《甲乙经》序中言:“伊尹……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3.2 中国灾难医学的初始

西周时期,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寒冷期。厉王末年(公元前858~853年),发生连续6年的大旱灾,农业收获歉薄,演成特大饥馑,引起农民逃亡、耕地荒芜的严重现象。在医学发展方面,《礼记》有“孟春行秋令,则民大疫”“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等记载。《诗经》《山海经》则记载了多种药,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蒿”“食野之芩”“食野之萍”等。《周礼》则有食医、疾医、疡医等医事制度,可以看出医学的初步实践活动[18]。

3.3 中国灾难医学的奠基

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即东周到秦、西汉,是中国气候史上第二个温暖期。此段历史时期,自然灾害以水灾、旱灾、蝗灾、地震为多,但更大的灾难是连年战乱。自春秋争霸,至战国七雄,直至秦灭六国,急政暴虐,过耗民力,民不聊生。以春秋战国为例,据《春秋》记载,242年间共发生战争448次,其中书侵60次、伐213次、围44次、入27次、败师16次、取师3次、取国邑16次、袭1次、追2次、戍3次、战23次、迁10次、沃(毁其宗庙社稷)30次,兵连祸结,国无宁日。但大动乱必将孕育着大变革,医学也是如此,祖国医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等著成,标志着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急危重症救治上,《内经》强调内因和外因致病,内因是本,缘其急虚;外因邪气是标,亦是导致急症发生的重要原因。“五疫之下,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疫大至,民善暴死”,《内经》详细准确地描述了因疫疠之气所导致的烈性传染病。《神农本草经》则是东汉以前的药物知识总结,现代研究证实,其所载药物90%以上与近现代研究相符合,如麻黄平喘、黄连治痢、常山截疟、海藻疗瘿、雷丸杀虫等[19]。

3.4 中国灾难医学的完善

从公元一世纪到公元600年是东汉南北朝时期,也是中国气候史上第二个寒冷期。本时期以雪灾、旱灾、蝗灾和连年战争为主要灾难。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也说:“余家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196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者十居其七。”《伤寒杂病论》标志着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是中医学也是中国灾难医学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其理法方药俱全,受历代医家的推崇。研究外感热病者称其为“第一部外感热病专著”,研究方剂学者则称其为“第一部方书”,本书以六经为纲辨外感病,以脏腑为纲辨内伤杂病,并重点对高热、昏迷、谵妄、中风、暴喘、心痛、厥逆、出血、急性腹痛、暴吐、暴利、急黄等急危重症,在辨证、诊断、立法、方药都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救治方法,为灾难救援、疾病救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晋代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是继《伤寒杂病论》之后的又一巨著。其突出贡献是关于传染病的记载,如“尸注”“鬼注”等。同时,他在“急症急治”的基础上,又强调了急救治本、两者并重的法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在急救处理病情转缓之时,就立即转入治本除根治疗。《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许多对某病治疗的特效药物。如用青蒿治疗疟疾,“青蒿一握,以水二斤,漬绞取汁,尽服之”,为现代“青蒿素”的发现提供了宝贵经验。

3.5 中国灾难医学的发展

从公元600年到公元1000年,即隋唐时期,是中国气候史上的第三个温暖期,期间基本政通人和,获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和平环境。在灾情方面,以唐朝为例,享国289年,共发生自然灾害493次,其中旱灾125次、水灾115次、风灾63次、地震52次、雹灾37次、蝗灾34次、霜雪灾27次、歉饥24次、疫灾16次。灾后祛疫方面,古用巫术祛疫,自汉光武帝时始有“遣光禄大夫将太医”对灾发群众“循行疾病”之举。唐代医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之中,创新了中药给药途径,如在救治卒死时,首先外用“仓公散”(由矾石、皂荚、雄黄、藜芦等组成)以开窍,急救时“取药如大豆,内竹管内吹鼻得嚏,气通便活”,再内服“还魂散”(由麻黄、挂心、杏仁、甘草组成),若口不开,去齿下汤即活,同时又针间使、百会,灸人中。同时,孙思邈把药方制成丸、散以备用,常用的如“备急丸”(由大黄、干姜、巴豆组成),该药专供急救“寒中客忤,心腹胀满刺痛,口嗽气急卒死者”。在急救技术的应用上,孙思邈首创使用导尿术治疗尿潴留,“以葱叶除尖头,内阴茎孔中,深三寸微,用口吹之,胞胀津液得通便愈”。另外,《备急千金要方》还有“解五百毒”“解百药毒”“解食毒”“解蛊毒”等内容,比较系统地总结了药物、食物等中毒的急救方法,对各种灾难发生后的救治提供了指导。

3.6 中国灾难医学的提高

该时期从公元1000年到1300年,包含两宋、辽、金和元朝,经历了中国气候史上的第三个寒冷期和第三个温暖期。该时期最大的特点是除了汉族政权以外,还存在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战乱频繁,内忧外患,人民流离失所,疾病流行,冰、雹、水、旱、震、火、疫等自然灾害时发,但也催生了科学和医学的进步[19]。“四大发明”的应用、著名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的出版等,便是例证。尤其是元代骑兵征战,因而骨外伤增多,正骨科、金疮肿科开始设立。李仲南著《永类钤方》22卷,危亦林著《世医得效方》20卷,对正骨和创伤皆有专篇论述。《永类钤方》所记述的颈骨骨折,应用悬吊复位法成功,比英国早600余年[20]。《世医得效方》卷18中,分秘论、正骨金疮脉候、十不治证、通治、内损、打仆伤损、刀斧棒杖伤、取箭镞、针灸伤、消烦、敷药、洗方、破伤风、破伤湿、舒筋、退肿、麻药、合疮口、断筋、止痛等20条。书中所记载麻药应用,较日本早500余年。

3.7 中国灾难医学的拓展

公元1300年到1900年,即明清时期,也是中国气候史上第四个寒冷期。该时期灾害频发,远超既往,各种灾害往往交织发生。明代自公元1368年至公元1644年共276年间,共发生自然灾害1011次,其中水灾196次、旱灾174次、地震165次、雹灾112次、风灾97次、蝗灾94次、歉饥93次、疫灾64次、霜雪灾16次。清代自公元1644年至公元1912年共268年间,共发生自然灾害1021次,其中旱灾201次、水灾192次、地震169次、雹灾131次、风灾97次、蝗灾93次、歉饥90次、疫灾74次、霜雪灾74次。明清时期瘟疫流行,人民死亡惨重。明清医家在总结前人基础上,创建温病学完整理论体系,包括吴有性《温疫论》、叶桂《温热论》、吴瑭《温病条辨》、王士雄《温热经纬》等,热性病治疗的理法方药日趋完善[21]。同时,该时期医学发展注重吸收现代医学先进知识,“中西医汇通”理念初步成型。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期出现了多部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医学专著。如元末明初军事谋略家刘基,编著《秘传刘伯温家藏接骨金疮禁方》《金疮秘传禁方》;明代吴文炳则撰写《急救军门秘方》,对金疮、箭镞、跌仆坠马、损骨伤筋、战伤感染等均有专门论述[22]。明末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所撰写《金疮跌打接骨药性秘书》,亦是战伤外科专著。清代罗世瑶编著《行军方便方》,收录诸葛干粮方、辟山岚瘴气方、治鸟枪铅子及箭簇入肉方、救中恶卒死方等684方,分门别类,方多实用[23],书中所提到的打开气道、人工呼吸与胸外按摩的早期心肺复苏术,比公认的1966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心肺复苏指南早100多年。

4 小结

中国灾难医学发展史,也是中国人民战胜灾难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历史。中国的自然灾难整体呈现出频率高、分布广、种类多、损失大的特点,而目前中国有70%的城市和50%的人口易受灾难的侵袭,且城市的灾难风险不断上升,每年的灾害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较大,灾难管理工作和灾难医学发展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24-25]。中医药学是伟大的宝库,值得不断发掘,进行提高。认真研究和提炼祖国中医药学经验方法,对推动我国和军队现代灾难医学的发展,肯定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 黄鑫,颜青余,邢东林,等.国内外灾害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现状[J].中国应急救援,2017(1):24-28.

[2] 郭海涛,安茜,王静,等.关于“救援”概念的几点思考[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7,5(11):637-639.

[3] 宗兆文.浅谈国际灾难医学救援的热点[J].创伤外科杂志,2017,19(6):479-453.

[4] 王一镗.着力把我国灾难医学的建设再向前推进一步[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7,5(7):361-362.

[5] 都定元.大规模灾害卫生应急救援处理计划[J].灾害医学与救援,2017,6(2):69-73.

[6] 王正国.灾难医学[J].重庆医学,2009,38(22):2777-2778.

[7] 张泽锋,曹学东,李巧圣,等.中医药在灾难医学中发挥的作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11(7):811-812.

[8] 杨建宇,范竹雯,李杨,等.呼之欲出的中医灾难医学[J].光明中医,2008,23(7):37.

[9] 郑静晨.灾害救援医学实践的发展与展望[J].武警医学,2016,27(8):757-760.

[10] 李伟,奚望,乐士冠,等.美军前沿外科手术队对我国灾难医学救援力量建设的启示[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7, 5(7):400-402.

[11] 赖斌,李明辉,郑金光,等.灾害医疗救援队伍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探讨[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7,5(9):522-524.

[12] 田莉梅,邓瑞.甘肃省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灾害现场救援医学培训现状及需求调查[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6, 4(11):614-617.

[13] 严军,梁华平.我国灾害医学教育的现状和初步思考[J].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17,3(4):206-209.

[14] 张良,张岫竹,张连阳,等.美军战术区战伤救治的变革[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7,5(8):421-425.

[15] Strosberg DS,Nguyen MC,Mostafavifar L,et al. Development of a prehospital tranexamic acid administration protocol [J]. Prehosp Emerg Care,2016,20(4):462-466.

[16] Kragh JF Jr,Dubick MA,Aden JK,et al. U.S. Military experience from 2001 to 2010 with extremity fasciotomy in war surgery [J]. Mil Med,2016,181(5):463-468.

[17] 竺可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1973(2):168-189.

[18] 黄晓卿.从中医史视角再看中医[J].医学与哲学,2012, 33(12):71-72.

[19] 孙洪生,王莹.从气候的变迁解读中医秋伤理论的发展[J].中医杂志,2010,51(8):763-765.

[20] 庞春生,庞景三,赵春玲,等.金元以前急症学发展概要[J].中医研究,1991,4(2):41-46.

[21] 李权,陈利国.试探气候变化对中医温病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J].陕西中医,2007,28(1):81-82.

[22] 庞春生,庞景三,赵春玲,等.明清中医急症学发展概要[J].中医研究,1991,4(4):43-44.

[23] 程维克.鸦片战争以前中医外伤科发展史简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3(4):55-56,44.

[24] 宋宫儒.中国灾害管理的SWOT分析[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7,5(9):599.

[25] 焦艳波.战术战伤救治[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7,5(10):712.

(收稿日期:2018-01-05 本文编辑:张瑜杰)

猜你喜欢

简史中国发展
《宋朝简史》等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书的简史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未来已来——《未来简史》阅读有感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