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转型探讨

2018-06-20李晓杰李庆霞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8年4期
关键词:感恩教育

李晓杰 李庆霞

[摘 要] 感恩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指标,是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高校应树立主体认同型感恩教育理念,着力提升自我感恩认知水平;应以大学生的内在生长为主要教育过程,实现主动自我教育;应以生活实践为主要内容,避免过多的理论规范劝诫;应以平等建构为主要认同方式,充分体现大学生和教育者的地位平等性。

[关键词] 友善观;感恩教育;感恩意识缺失;感恩教育转型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04-0058-03

习总书记在前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友善观有着深厚的内涵,主要包含尊重、友爱和感恩三个方面。尊重和友爱是感恩的前提,尊重和友爱的发展历程也是友善观不断前进的历程。感恩是尊重和友爱的升华,是友善的重要表现,更是维系友善的内在要求以及将友善落到实处的重要基础。就像公益广告所说:感恩是让友善传递的火把。感恩不仅是实践主体在与他人交往时所表现出的友善行为,更是对他人实施友善行为的道德回馈,可以进一步唤起并激发实践主体的友善情感,对强化对方的行善动机也极具心理学意义。

感恩能促进公民人格的完善和公民道德的培育,引领社会关系和秩序的和谐与优化。感恩意识是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是公民向度中待人接物的行为准则,是建设和谐家园、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条件和价值支撑。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从感恩教育开始。把感恩教育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分析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探析感恩教育的践行方式,加强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高校全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皆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 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多数研究者是从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角度分析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而本文给出两个更深层次原因:

原因一,资本逻辑下人们精神生活的物质化导致感恩意识难以深入人心。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资本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资本逻辑视域下,工业化目的变成了最大限度地追求资本的增长和财富的积累。原来以血缘或地缘关系为纽带的利益共同体遭到重创,人们忙于各自的发家致富,忙于各自的安居乐业,最终导致低俗化的消费方式和物质化的生活追求,进而忽视对精神需要的满足及文化发展的追求。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逻辑的过度彰显使得人们的理想与道德追求相形见绌,利益至上者的眼中没有感恩的位置,为了获取利益的最大化,感恩的立足之地也就越来越小。

原因二,感恩机制不健全引发感恩实践的不作为。如果感恩行为得不到广泛认可,感恩品质得不到应有表彰,感恩权利得不到制度的保障,忘恩思想得不到告诫,忘恩行为得不到有力惩罚,就难以引起人们对感恩行为和感恩教育的高度关注。因此,感恩的社会机制必须尽快建立健全起来,否则就会给施恩者带来一定的道德风险,进而影响人们感恩实践的选择。社会越是文明,就越需要拥有感恩回应机制。只有感恩行为得到了应有的回应,才能增强有道德的人继续实施感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若感恩行为在实践中得不到回应,感恩这种品德在社会上就难以发展,甚至还有萎缩的可能,这必然会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秩序。

二 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形式

对曾经给予帮助的人的冷淡与漠视是感恩意识缺失最显著的外在表现。这种冷淡与漠视有三种表现形式:其一是口是心非的被动执行,即将感恩看成是自己必须完成的任务,内心不想去做,但迫于环境或道德的压力又不得不去做;其二是主动的排斥抗拒,即将感恩行为看成无关紧要的价值要求,不是不想感恩,而是实施感恩与自己的幸福、享乐、满足相比是次要的,个人优先考虑的是自身的感受,感恩则被排在可以忽略不计的地位;其三是无意识的精神麻木,即在面对感恩问题时没有反应,意识不到感恩问题的存在,体会不到感恩美德在召唤。

如果说口是心非的被动执行或主动的排斥抗拒是一种有意识的感恩意识缺失,还包含着微弱的感恩意识挣扎的话,那么无意识的感恩意识缺失则是一种彻底的道德缺失,感恩之门已经结结实实地关闭,看不到一丝一毫的道德亮光。也就是说,无意识的感恩意识缺失是从感恩的源头上否定了感恩,这种否定是一种彻底性的否定,结果是一切对他的帮助都是理所应当。感恩意识缺失也不会单独在个体德性的层面上表露,终会以某种方式通过社会某一群体得以显现,从而个体感恩意识缺失积聚成社会道德风气的恶化。

三 感恩教育的含义

当前感恩意识的缺失已经极大抬高社会关系的运行成本,已然成為危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剂毒药,我们必需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感恩教育是责任教育,是诚信教育,同时也是情感教育,更是生活教育。感恩教育在受教者理解感恩含义、认知感恩行为、强化感恩意识、践行感恩情怀的实践活动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感恩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完整而健全的人格,对于建设和谐校园,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强感恩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感恩教育实效性、坚定感恩教育的引领性的重中之重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感恩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感恩教育如果过分拘泥形式而忽视其核心内涵,如果过度看重表象而缺乏实质性感染力,如果过于注重理论话语建设而轻实践话语引导,只能使受教者感动一时,甚至有时会模糊感恩教育的责任意识,削弱感恩教育的引导力和影响力,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导致感恩教育主体对感恩教育客体的忽视和否定,而使教育主体对感恩教育的内容、采取的教育方式处于原地踏步的漩涡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倒退。这就使感恩教育主体不得不倾听受教者的内心声音,不得不思量受教者的真实感受,不得不重视受教育者的教育权利,不得不考虑受教者的实际需要,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当今社会相关的价值标准以及现实社会相应的道德规范对感恩教育的束缚,不得不面对社会对教育形式的质疑、否定和批判。因此,感恩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教育理论就会引导教育主体去尊重教育客体、了解教育客体,自觉地去探究和服从感恩教育的客观本性和规律,继而探讨如何运用这些客观本性和规律改造感恩教育的认识论问题,使感恩教育在符合客体目的性的道路上前行。感恩教育的本意理固当然,更是感恩教育自身发展逻辑使然。

四 感恩教育的应对措施

如前所述,感恩意识缺失是对人性的否定,如果任由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肆意进行下去,美丽校园的建设将举步维艰,和谐社会的发展将会相当危险。而现阶段高校感恩教育工作主要有四方面问题:其一是感恩教育的教育理念落后,目标不明确,内容单一陈旧;其二是教育主体的感恩教育意识不强,推进手段和执行力度不足;其三是大学生自主参与感恩教育的主观能动性不足;其四是教育过程过于形式化,急功近利思想比较严重。

基于这种困难状况,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当对感恩教育进行全面反思:必须转变教育理念,丰富感恩教育内容,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拓宽感恩教育方法。其中最主要就是感恩教育主体要注重自身理论功底和行为修养,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探索新的工作方法,深化对感恩教育客体思想形成规律及其特点的认知,实现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1 感恩教育理念:由塑造型向主体认同型转变

感恩教育理念是感恩教育的基石,是实施感恩教育的先决条件。其理念决定感恩教育的内容、规划感恩教育的思路方法、制约感恩教育的过程、影响感恩教育的方式、左右感恩教育的载体的选择。相比以往古板、守旧的感恩教育理念来讲,一定要深刻认识到感恩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教育客体的被塑造,而是创造积极适合的感恩教育的话语体系,通过适宜且充满人文关怀的价值引导,使教育客体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自我架构且提升自身的感恩修养,强调感恩教育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认同感恩教育体系的全部内容、提高构建感恩的能力。

作为感恩教育的基础,感恩教育的理念必须实现由塑造型向主体认同型的华丽转身。塑造型理念,或者说塑造性感恩教育的思维方式的特征是封闭性、规塑性、外在性,认为感恩教育是自上而下强制的培养过程,认为感恩教育者时刻引领教育对象的道德行为规范,认为感恩教育对象乃是感恩教育的被动承受者和被塑造者。而主体认同型感恩教育理念的特征是兼容性、开放性、主体性。主体认同型强调感恩教育理念实现由外在规训劝诫和理论灌输向教育客体对感恩的深刻认同和自我教育的转变。该思维方式强调感恩教育过程的开放性,强调感恩教育理念实现由外在规训到内在主体创造的深刻转变,强调道德律令及道德规范为德性培养服务,强调感恩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受教育者的自我感恩认知程度的提升、自我感恩德性水平的提升以及自我感恩实践能力的提升,强调感恩教育主体只能是教育对象自身,外在的教育者只能是提供适切的德育环境、准确的教育导向和适度的价值引导。由此得出:作为感恩教育的根基与核心,感恩教育理念由塑造型向主体认同型转变是感恩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感恩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 感恩教育过程:由外在灌输型向内在生长型转变

受塑造型思维方式影响,过去对感恩教育过程的认识,只能是借助教育者的说教,把外在的感恩内容和感恩范式添补到教育对象的头脑中去。也就是说,感恩教育过程不妨会意为教育者承袭了道德的一些外在目的,把通过删减的感恩内容和感恩范式灌输给受教者,然后创造出国家和社会所期望的品行。

不可否认,外在灌输在感恩教育过程中扮演过至关重要的角色,对培养理想中知恩图报的受教个体做出过重要贡献。灌输本身并非一无是处,若把感恩教育过程粗略、机械的理解为外在灌输,而忽视教育对象的内在生长和主体建构就会暴露出很多弊端。在我国原有感恩教育的结构框架范疇内,不论是有意或无意的外在强制、硬性灌输还是较为温和的、形式多样的互动转化,主要是强调教育者从外在的感恩内容填加到教育对象的头脑中,时刻秉承的是教育过程的外在性,而忽视了受教者更为根本的内在性。

感恩意识的深刻程度和感恩行为外显水准只能由内而外地自我生成。感恩教育应由外在强制、硬性灌输向主动自我教育、内在生长转化。受教者的最大特点是作为教育主体而存在,任何教育要求都必须通过受教者的主体活动,同化为其内在的要求,才能促使自身的发展,这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感恩教育过程应实现感恩内容、感恩载体之间充分的协调和互动,实现受教者与教育者、教育载体、教育环境之间最佳价值生成。感恩教育也是高效生活、价值创造的过程,即感恩教育过程并非强加在教育对象身体之上的外在的教育过程,而是感恩教育对象在感恩教育系统内部主动为达到某种既定目标而生成的自我认知并激发感恩教育对象主体创造性的教育过程。

3 感恩教育内容:由理论规范型向生活实践型转变

在感恩教育范畴里,能够用语言清晰表达的品行、规范往往是对感恩的表象理解,离感恩教育的超越性、精神性层面还有很大差距。感恩教育的内容除应容纳必要的教育目标和行为规范,理当涵盖受教者对其教育目标和行为规范的精神体悟与实践体验,只有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深度融合之后,方能展现感恩教育内容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在通常的感恩教育中,规范理论逐步被深化,而内心感悟、感恩行动落实却相对弱化。感恩教育所蕴含的两方面内容都是无法替代和缺少的,该有“要我怎样”的规范培养,更该有“我应怎样”的感恩体悟与品质。前者与后者互为支撑,前者指导后者,后者是前者理论归宿。

“我应怎样”的感悟和品质,虽然有时难以言明,又时常被当前感恩教育所忽视,但同样可以归结在感恩教育内容的范畴里。因此决定感恩教育内容必须实现由理论规范型向生活实践型转变,这也是感恩教育内容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4 感恩教育方式:由授受认同型向平等建构型转变

传统的规范型和灌输型感恩教育范式给予感恩教育内容不可更改的真理性,给予教育者不可挑战的权威性。而在感恩内容传输的过程中教育者相对于受教者仅仅是熟练掌握、深刻理解其中的教育理论、当今社会相关的价值标准以及现实社会相应的道德规范,但教育者在外化为实际行动的“身教”过程中,不见得比受教者表现得出色,甚至有时受教者的感恩情怀、感恩修养还要优于教育者。如果教育者承认这个事实,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传统教育方式的转变是否可能。

感恩教育的方式只能由单方面的授受认同向多方面的平等建构转变,感恩教育的方式只能是一种地位平等、相互关怀、教学相长的交往模式。从平等建构的维度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考察感恩教育的工作方式,其意义在于感恩教育过程中充分体现受教者和教育者的地位平等性,关心重视受教者的主体意识,促进受教者的思想人格和谐发展,充分保证感恩教育效果落地生根。

5 感恩教育载体: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

任何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都要借助一定的载体,通过适当的形式,在预设的时空背景环境下得以呈现、开展。几年前,“校长下跪为母洗脚事件”曾一度引起轰动,遭到社会各界毁誉参半的议论。洗脚是感恩,但感恩绝不仅仅是洗脚。洗脚作为一些学校感恩教育的首选载体,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种瑕疵,但作为行动感恩的开始,思政工作者一定会在此基础上做出更多关于“校长下跪为母洗脚事件”的理性探讨,挖掘出更多感恩思想的精神内核,创新出更多的感恩教育形式,让感恩之花开遍神州大地。

感恩教育只有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才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才能发出力量而且成为真正的教育。载体的选择要用贴近生活、尊重生活的标尺来衡量,只有如此,才能唱响感恩教育的最强音。感恩教育一定要有生活气息,载体的选择除了选择洗脚、做饭、打电话、节日问候等传统形式外,也可以试图从以下几个途径加以考虑:利用校园网站、微博、微信、QQ群宣传感恩模范的先进事迹;在校园、教室里张贴感恩教育的名人名言;邀请感恩模范走进课堂、邀请捐资助学者走进宿舍,要在校园内掀起阵阵暖流;要对受教育者体贴关心,尤其对学习、生活或其它方面有困难的更要多给予施爱与帮助,让受教者从教育者接触的言行中对感恩有所觉察和内省;开展感恩实践活动,使受教者自觉形成感恩意识,升华为感恩的核心竞争力;开展感恩公益活动,提供受教者知恩和施恩的道德平台。

总之,感恩意识的缺失,使高校感恩教育势在必行;社会环境存在负面的影响,使大學生感恩教育任重道远。高校思政教育虽然以一己之力难以抵挡感恩意识缺失的繁殖,难以独自承担感恩教育的重任,但也不能凭此而放弃努力,推卸应该担当的责任。只要高校思政工作者保持清醒头脑,凭借自己柔韧而绵长的力量,在坚守中前行,在前行中创新,感恩教育一定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2]刘东锋.友善简析[J].管子学刊,2016(2):65-68.

[3]张军,周密.关于高校开展感恩教育的在思考[J].教育探索,2015(9):133-135.

[4]徐剑波.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下高校感恩教育工作研究[J].江苏高教,2015(5):114-116.

[5]刘福江,刘琴,申佳.关于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理性思考[J].湖南社院学报,2014(2):72-75.

[6]褚凤英.也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5(11):57-61.

[7]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8]李西顺.我国德育范式的特征及转型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10(24):47-50.

[9]万光侠.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感恩教育
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感恩教育策略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浅谈幼儿实施感恩教育的几种途径
感恩教育缺失的后果及实施策略
大班幼儿感恩教育实践与探讨
浅析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浅论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