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对策
2018-06-20赵振华
赵振华
[摘 要]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是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改革的推进,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针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成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尝试从社会、高校、家庭与学生本人四个角度探索应对策略。
[关键词] 新形势;高等院校;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碼]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05-0038-03
一 创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理念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是指高校在进行教育管理过程中以大学生为中心和出发点,围绕着激发和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大学生与高校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针对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弊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要顺应“以人为本”的时代潮流,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注入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之中,从而凸现“人本化”的发展趋势。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确立学生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从学生需要和利益出发,自始至终贯穿主动、积极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的思想;要以大学生为核心,把满足和引导大学生的需要作为管理的前提和出发点;要把尊重、关心、理解大学生作为管理原则。
(二)树立全面服务的理念
现代高等教育的本质是在教育中管理、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使学生接受教育。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者要树立全面服务的理念,自觉把教育、管理、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局面。树立全面服务的理念要求做到:第一,为学生提供学习成长服务,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第二,为困难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等服务信息,扩大勤工助学的网络与途径,帮助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第三,为学生提供各种生活服务,对学生社区进行物业化管理,优化学生生活环境;第四,为学生提供就业发展服务,健全信息网络,加强政策、心理、技术各方面的指导。总之,就是要把握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合理需要,确保服务全面化与优质化。
(三)树立民主管理的理念
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树立民主管理的理念,一方面,要彻底改变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行政化”倾向,实现学生教育管理向“民主化”的转变。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贯彻民主原则,加强“自主化管理”, 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逐步改变消极被动的教育管理方式,切实把学生当作自我素质提高的主人。另一方面,“保证人们能够充分行使他们在教育上的民主权利,这也意味着保证他们有权参加教育机构的管理和教育政策的制定”。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参与意识越来越强,要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活动,以增强学生教育管理的整体感,从而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形成合力,为实现共同的目的而努力。
二 完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体制
(一)建立新型学生工作领导体制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必须实行专门化的领导体制,整合学生教育管理的各种资源,协调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决策、指挥、组织等功能,将兼职部门分管的所有学生事务都划归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管理系统,进行机构有机重组,形成统一的学生工作领导体制。为此,可以在学生工作处(部)下设学生服务部、学生发展部、学生管理部三个平行部门。学生服务部设立的基本依据是为全体学生提供服务,其主要内容包括学生权利维护、学生心理咨询、困难学生资助、学生就业服务等;学生发展部主要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例如学生个性特征的挖掘,学生各种才能的展示等;学生管理部主要是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党团管理、评奖评优、危机处理等日常学生管理工作。这三部门均属于校级管理机构,在学校主管副书记的直接领导之下,直接面向全校学生,同时三个部门可以下设相应的学生工作中心,专门负责具体工作的开展。在学院(系)一级设立专门负责学生工作的专职副书记作为本院学生工作的主管领导,同时下设学生工作办公室直接接受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领导,同时接受学生工作处(部)的指导并配合学生工作处(部)的工作。在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设置若干与上级对应职能部门,由辅导员兼任,同时聘请教师担任班级导师和学业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这种新型学生工作领导体制,院系和学生工作处(部)为平行单位,但要接受学生工作处(部)的业务领导;学生归学院直接管理,同时又可以直接面向学校,使学生可以与体制中的任何一个部门直接接触,进行意见反馈或寻求各种帮助。
(二)建立科学的学生管理工作体制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不能孤立地进行,必须与学校的教育、科研等密切相互联系。由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一个多层次、多序列和多因素的不确定性的动态管理过程,这就需要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要与高校其他部门、其他系统之间加强协调与配合,同时还要加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强工作实效。因此建立科学的学生管理工作体制,必须把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人、财、物等因素进行有机组合,同时在学生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进行科学的分工、协作与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教育管理系统的整体作用,从而保证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最优化与高效化。此外,还应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校的规模、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学生人数及专业特色等因素,建构适合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同时又符合人才综合培养目标的更能体现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融教育、管理、服务、指导、咨询、维权、关爱“七位一体”的工作格局。
三 健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一)建立责权一致的规范制度体系
加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建设,首先要积极推进责权一致的制度体系的规范建设,这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建设的基本切入点。针对高校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制度规范不够健全、各项制度之间缺乏系统性,效率低等问题,高校必须加强责权一致的规范制度体系建设。高校可以根据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所涉及的内容和性质,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分为教育型职能、服务型职能与管理型职能,依据此职能分工,确定不同的组织机构。在此过程中要明确学校、管理部门、学生各自的权力和责任,解决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越位”“错位”“缺位”等问题。同时责权一致的规范制度体系建设要与高校学生管理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相结合。在组织结构方面,要实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型的转化,减少传统化、集中化的组织结构,建立正式化、专门化与合理化的组织结构,进而实现组织结构的多元互动和整体结构的生成。在管理体制方面,通过责权一致的规范制度体系建设,可以进一步加强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民主监督与管理,进一步凸显制度的民主化诉求,最大限度地实现参与原则,使学生工作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能充分地参与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来,通过制度来保证学生教育管理的民主化程度,从而提高工作绩效。
(二)健全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评价体系
健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评价体系要秉承一定的伦理精神和价值观念,为高校发展与学生健康成长服务,进而科学合理地组织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为此要注意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评价体系的制定要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空间。高校要采取渐进的改革策略,保持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评价体系的开放性和科学性,使制度评价体系不再局限于知识的积累和学生成绩的考察,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历练和品质的养成,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评价体系的实施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控制。评价体系要能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从而使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得到更多的认同。为此要通过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保证学生实现自我需要的成就感,促进大学生以发自内心的自我选择进行道德行为,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自觉性,能够进行自我指导和自我激励,并充分实现自我控制。
四 改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方式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政治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在改善高校学生管理方式上,必须着重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深入学生思想,更加有效地指导学生实践。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运行机制、评价机制与保障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具有稳定性和规范性,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实效性。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将构建和谐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作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和总体规划。再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对外开放相适应的时代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相融合,在提升学生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的基础上全面促进大学生的综合性发展。
(二)激励教育管理方式
激励教育管理方式是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不可或缺的教育管理方式,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关键与核心,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方式中居于重要地位。激励教育管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要依据激励理论,运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法,采取多种有效的手段与方式,掌握激励艺术,最大限度地运用激励教育管理方式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应用。为此,要注意掌握以下原则:第一,坚持公正的原则,保证在原则上对学生一视同仁,不搞偏好和区别对待;第二,重视和强化精神激励的作用,发挥精神激励的独特优势;第三,因人而异,灵活地掌握和使用多种激励教育管理方式;第四,要有足够的爱心,在工作过程中要以情感人;第五,惩罚要以教育为目的,切忌对学生采取一棒子打死的做法。
(三)情感教育管理方式
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多加关心与关爱,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使教育管理的内容和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要加强以情感教育管理的方式开展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首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充分了解学生的诉求,并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积极引导。其次,帮助和引导学生设置合理的目标,充分估计目标的可行性、可能性、价值性与挑战性,发挥目标对学生的积极影响,进而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再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以情感感化的方式,不断增强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鼓励学生参与到教育管理中来,赋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权和参与权,提高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充分发挥他们的學习工作积极性。
(四)网络等新媒体教育管理方式
基于网络等新媒体自身优势以及当代大学生对于新媒体的热衷与关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条件和资源,发挥网络信息的快捷化功能和特点,加强对学生的网络教育。实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网络教育管理方式要做到:第一,高等院校应积极加强引导,构筑网络教育阵地。第二,迅速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设置网上课堂,提供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内容和素材。第三,强化网络法制教育,普及涉及网络的法律法规。但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网络教育管理的作用,还必须做好以下两点:一是要从网络技术和信息安全上,教育大学生做好自我防范工作,要了解大学生的网上意识、网上心理问题,增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二是,加强建立高校校园网络管理制度,加强对各种妨害大学生健康成长网络信息的监管。
五 加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队伍建设
(一)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
加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是学生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专业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方向发展,这充分说明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重要性。尽管多年来我国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方面投入很大的精力,但是成效并不突出。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途径就是要对辅导员的岗位做好职业定位,使其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在日常工作中,要对辅导员进行职业化培训,例如心理咨询师培训、学生教育管理培训、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创业教育培训等。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辅导员获得相关的社会职业资格认证,从而逐步推进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
(二)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建设,必须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要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不断提高现有政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要进一步加大对政工队伍的培训力度,把培养政工骨干纳入学校整体培养规划中,全面提高政工队伍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首先,要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推行辅导员“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坚持辅导员岗前培训、在职培训、骨干培训和日常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其次,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质。要根据学生工作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点,鼓励辅导员进行相关课题研究,并设立相关学科的研究方向,进而通过专业学习来提高辅导员队伍的学科归属感。再次,鼓励辅导员进修,努力提高自身能力。要鼓励辅导员在职进修,参加同等学力研究生课程班或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并提供政策支持。最后,要允许鼓励辅导员走上讲台讲授思想政治理论、形势政策、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课程,真正成为教师中的一员。辅导员利用自身工作职位的优势,结合学生特点,能够更加有效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
(三)完善辅导员队伍的激励及保障机制
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发展要以辅导员队伍的激励及保障机制的完善为基本前提,努力创造和改善辅导员工作的政策环境和生活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首先,建立健全辅导员学习培训机制,为辅导员提供各种培训机会,尤其提供深入企业、政府部门等挂职锻炼的机会。其次,建立健全辅导员考核机制。对辅导员的考核要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并做出科学的评价,要重实效重学生培养质量,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差者下”的良性竞争局面,促进辅导员队伍的良性发展。再次,建立健全辅导员专业平台。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保证和促进辅导员的学习,将有共同兴趣或者职业特长的辅导员组合,强化其增强学生教育管理的理论水平。最后,建立健全辅导员队伍发展机制。根据辅导员的工作实绩进行换岗分流,把专职辅导员队伍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同时也可将理论水平高的辅导员向教学、科研工作岗位转变;对于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要解决好行政职级聘任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等问题,如辅导员可评副处级、处级辅导员,同时可聘任副教授、教授职称,物质和精神激励相结合使其能够安心将学生工作作为一项事业来做。
参考文献
[1]张再兴,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邓卓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艾鸿.高校学生工作创新与思考[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